13世纪,有个年轻人跨过了寒冷彻骨的帕米尔高原,穿越了热浪灼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75年,来到了一东方国度,这个东方国度就是现在的中国,这个年轻人就是马可·波罗。17年后,他回到意大利,在一次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的战争中做了俘虏,在监狱里,他心游万仞,回想起了自己在那富有的东方国度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东方中国极尽富饶奢靡,物产丰美而文明鼎盛,似乎东方遍地是黄金,此游记大大刺激了当时还并不富裕的欧洲人。在十四,十五世纪后,文艺复兴使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社会生产力开始大发展,生活开始富裕的欧洲人对美好的事物有了极大的渴求,为了追寻那传说中的黄金海岸,他们逐渐迈入了大航海时代。
随着大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哥伦布于1492年10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另一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于1498年5月到达了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东西方新航线最终得以打通。欧洲各国先后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国家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与东方国家进行贸易,贸易中最主要的物品就是陶瓷,茶叶,丝绸等等。
当时的欧洲不生产瓷器,他们也不知道中国瓷器是由什么造出来的,所以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是绝对的稀有珍宝。虽然中国瓷器在很早就传到了欧洲,但由于东西方没有直接的贸易通道,这些瓷器基本上是通过西亚,北非商人从丝绸之路和其它商路间接传入的,数量极其稀少,往往仅被当着最为珍贵的礼物送给王室或贵族,中国瓷器在16世纪的欧洲,其价格贵得惊人,单件瓷器价格相当于数位奴隶的价格,平常百姓根本看不到。 瓷器,代表着中国这个东方国家的文明高度的珍宝,让西方人寤寐思之。18世纪的100年间,至少有6000万-一亿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但正是这整船整船的大贸易,造成了欧州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致使欧洲各国金银大量外流。为此,18世纪欧洲各国不得不谋求“自力更生”,加紧了陶瓷的研制,竭尽一切能事仿造中国瓷器以增加本国财富。欧州最早的瓷器是德国的迈森(Meissen)工厂生产的,然后制瓷技术扩散到意大利及英法等国。
在迈森(Meissen),人们总是不断地讲述着同一个故事:18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探索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十八世纪,真正的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据记载,当时萨克森公国(Saxony)的奥古斯特大帝(Augustus)曾用一队骑兵和波斯商人换过48件中国瓷花瓶。但奥古斯特大帝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他找来一名叫贝特格的化学家(Johann Frederick Bottger 1682-1719),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贝特格终于解开了中国瓷器的秘密。1708年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后来,这一天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1710年迈森国立瓷器制造厂成立,至今已整整300年有余。
在中国,还有另一个故事在流传:西方人一直无法知道这中国瓷器是用什么造成的,他们试用过不少配方,什么骨粉,玻璃粉,甚至珍珠粉等等。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聪明的祖先是用一把最普通的泥土烧成了这精美的瓷器。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年(约康熙四十年左右--康熙登基为公元1661,康熙四十年应为公元1701年)一个叫佩里·昂特雷科莱的法国籍传教士卧底景德镇,花了7年时间终于弄到“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以及全套烧造工艺,彻底破解了这个困扰欧洲的千年谜团。从此以后,中国制瓷业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
我不知道哪个故事是真的,但我知道,瓷器是中国人的祖先上千年智慧的结晶。300年前,以瓷为媒,“东风西渐”,欧洲瓷器从引进中国瓷器,到复制、仿制、参考中国风格创作的做法,借鉴中国瓷器风格,到逐步结合欧洲的文化和传统生产出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最终形成欧洲瓷器颇具特色的的艺术风格。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最为重要的工业之一,为欧洲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形成了辉煌的欧洲瓷器艺术。而中国元素能直接浸入欧洲的工艺创作,结出绚丽的智慧之花,堪称中西交融、创新的佳话。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二十世纪初英国:瓷花耳环一对
二十世纪初英国:瓷胸花一对
二十世纪初英国:出水荷花
二十世纪初各种瓷花(英国)
英国十九世纪末捏塑瓷盘
德国十九世纪仿中国青花瓷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19世纪德国迈森描金浮雕开光花卉图果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十九世纪青花烛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各种人物瓷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这是什么壶?(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人是不是总是觉得自己缺一双鞋,尤其是一双可以收藏的鞋?(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