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莉: 2002 年前曾任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和驻泰国、阿富汗记者, 2002 年 2002 年来美,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并分别获得新闻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北京的一位朋友跟我抱怨说,她跟先生两人不包括股票收益年收入30万元人民币,但一家三口还住在福利分房时买的小二居里,买不起三环以内的大三居。我说这怎么可能,全美国都知道中国的中产阶级在买房买车。朋友大笑:“我哪算得上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在中国是个新概念。中国官方至今避用它来界定社会经济群体。国家统计局用“中等收入”来形容年收入6万至50万元的家庭。网上也有很多对什么样的收入水平能算中产阶级的争论。但从和北京一些朋友的谈话中我发现,即便是收入在美国大多数地方都能算中产阶级的白领也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房价,高得出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产阶级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识中还等同于豪宅、名车和海外旅游的生活方式。
在一多半以上人口都自认是中产阶级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在美国也没有共识。中产阶级在这里是个几近滥用的词。很多时候人们用中产阶级来指大多数人。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崇尚平等,即便是很有钱的人也常常喜欢说自己是中产阶级,执意过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最出名的例子要算巴菲特,他至今仍住在几十年前买的房子里,在同一个餐馆吃同样的汉堡和甜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中产阶级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很多收入不多的人也愿意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美国国会图书馆去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叫《谁是中产阶级?》。报告认为如果只从收入多少来届定中产阶级是得不出精确答案的,因为美国人从年收入不到2万美元到25万美元的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的最宽泛的中产阶级定义是税前家庭年收入 1.9 万到 9.2 万美元,最狭义的中产阶级定义是家庭年收入 3.6 万至 5.8 万美元。2005年到2006年,美国中间家庭税前年收入(即一半家庭收入在这个水平以上,一半在以下。此数据并非家庭税前收入平均数。)为 4.8 万美元。
国会图书馆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是否中产阶级或多或少地取决于个人对自己在收入分配链中的定位。也就是与周围的人相比,你对自己收入水平的评价。
这个结论套用到中国应该也算合适。我在北京挣几十万一年的朋友如果到了内地一些城市肯定过得起理想中中产阶级的生活,但要在北京供房、送孩子上好的私立学校,那点钱就总觉得不够。
其实纽约的情况和北京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纽约中产阶级的标准和美国大多数城市有很大距离,甚至可以说有些扭曲。10月份在很多纽约人电邮信箱里盛传的一件事情是一位自称美若天仙的妙龄女郎在网上贴了份广告,征询怎样才能找到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丈夫。她说以前的男友每年挣20万到25万,但那点钱还是住不到中央公园边上。她还颇有些委屈地说其实50万美元的标准一点都不算过分,因为在纽约市一年挣100万才算中产阶级。
我不知道美女所谓的100万美元中产阶级的标准是怎么来的。我想她要找的人十有八九得在华尔街上工作,因为只有在金融圈里中产阶级的标准才会是一百万美元。据纽约州政府统计,2006年有18万人在华尔街上工作,平均年收入34万美元。难怪我前一阵吃饭时遇到的一位20多岁的女金融分析师抱怨自己挣得少,一年才17万。
如果只有18万华尔街人算中产阶级,我们这些剩下的700多万纽约客又算什么呢?纽约州政府统计显示,2006年在华尔街以外工作的纽约市民平均年收入为近6万美元。这种收入在美国很多地方可以过得很不错了。偏远的地方不说,即便是亚特兰大和达拉斯郊区30万美元也能买到一幢象样的房子了。但纽约绝不是典型的美国城市,就好象你不能拿北京、上海、深圳的收入水平和房价与中国的中小城市比。纽约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曼哈顿一居室的平均售价是140万美元。有多少纽约家庭能付得起这个价钱可想而知。
租房族的日子也不好过。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曼哈顿一居室的平均租价是2592美元。难怪幸灾乐祸的中介广告的开头经常是:“你已经看了很多很烂的两千美元的一居室了,觉得灰头丧气了吧。”我的一位朋友在华尔街附近与两个人(其中一人年收入10万)花4300美元合租一套两居室。住进去之前,三个人花1000美元找人(纽约专有人赚这个钱)在客厅里砌了道墙,加了个门,算隔出了个三居室。即便这样,住带卫生间主卧的那位室友的月租金也要1800美元,次卧的租金是1400美元,连朋友住的那间“假”卧室也要1100美元一个月。还有一个朋友不喜欢和人合住,自己每个月花1900美元在布鲁克林租了一套小一居,虽然年收入有7万多,但交完税和房租后也所剩无几。所幸的是,她不喜欢购物,也不介意下班后到便宜的爱尔兰酒吧喝酒。
应该承认的是,华尔街在制造了很多千万和亿万富翁、把房价推向天文数字的同时也给纽约市创造了很多税收收入和就业机会。纽约州政府的一份报告说,华尔街上每新增一份工作,就会给纽约市添两份工作,给纽约郊区添一份工作。一位朋友供职的对冲基金为了让员工从早到晚都定在电脑前工作连午饭都有人送到桌前。我们报社(也是美林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总部)所在的世界金融中心楼下每到晚上总有长长的黑色房车队等着送辛勤工作的投行人士回家。华尔街上的很多酒吧每到周四晚上(因为很多人周五要陪家人或到城外度周末)就挤得水泄不通。曼哈顿高级餐馆里更是坐满了拿着公司信用卡消费的银行家和律师。但这些消费创造的多是低收入的服务业工作。
收入水平两极分化和中产阶级衰落是近几年来美国媒体和政界关注的话题。在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 1.5% 的家庭越来越富的同时,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实际收入却在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家庭付不起医疗保险,子女上大学的学费,甚至一般的家庭开支。很多人感慨中产阶级的收入不再能供得起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最近《华尔街日报》一篇头版文章在比较民意调查结果和采访政界人士和普通选民后发现,低迷的房市、飞涨的油价和昂贵的医疗保险已经取代了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成为美国选民最关心的问题。选民们不满布什政府对收入最高阶层的优惠征税政策。主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更是用上任后给中产阶级减税、普及医疗保险等承诺拉选票。
在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的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中产阶级真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吗?我们能在关系切身利益的决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吗?我们能确保经济最大利益不会永远属于社会上最富的那群人吗?这些问题可能比挣多少钱才算中产阶级更值得关注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