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 帖子说,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网帖指出“中国妈妈”的不足 帖中说,“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第一次听到美国高中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时,我并不懂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是褒还是贬。后来专门和一些中学生交谈,才了解了美国一些高中校园流行这个词的原因。 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一些华裔高中生为此与母亲产生矛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中国妈妈”总要比这比那,别人是别人,我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按我自己的情况来设计人生呢? 在美国各族裔移民中,华裔家庭是最重视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数族裔要高,在这里“中国妈妈”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下,“中国妈妈”的做法却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赞赏的行为。 对于“中国妈妈”,我认为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让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都让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鸡”上。事实上,不少华裔中学生对白人同学对“中国妈妈”的看法是较认同的。其实在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已悄然形成,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上大学非要到远离父母的城市去读,因为他们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听“老母鸡”的“咯咯叫”了。 上海妈妈反省:盲目攀比伤害孩子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上海市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立刻愁云密布。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和别人比吗?帮帮我!”12355热线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说,最近,一位大二学生小金走进咨询室求助,自从进入大学后,周围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小金的成绩始终不理想,让他近于崩溃。 据上海一项《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妈妈成为亲子冲突的 “导火索”。在与母亲的冲突上,因学业问题和母亲爆发激烈冲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访者指出,最厌烦“攀比妈妈”,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说,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上海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横向比较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上海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Z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