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地震,我们是否有心理准备? 从四川大地震以来,地震在全世界范围内经常在发生。自然灾害中,没有什么比地震更突然,迅速,大范围地摧毁人类的文明,夺取人类的生命。每当地震发生在离开我们遥远的世界某个角落时,我们依然座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从电视画面上观看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倾听电视上受难者的苦诉。我们也通过一些渠道,捐钱捐物,表达我们的同情心和支持。但是,往往,在我们的心中都会觉得,地震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地震,不太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这快土地上,我们的房屋中,发生在我们的脚下。 印象中,只有一次,全家准备好了要抗震;那就是唐山大地震之后。唐山大地震之后全中国都动员起来,大家都在心中做好准备,面对地震的威胁,努力和地震搏斗。 智利强震触发的海啸2月28日波及日本,沿海地区建筑浸水 这里想说的是,地震虽然有时是无法避免和躲避的。而我们的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如果再在哪个城市发生大地震,也许同样会失去许多条生命,但人们不再会因为地震而慌张。理由是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说,面对地震,是否有心理准备是我们抗震中可以做到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也许我们就更容易迈出第二步:万一地震到来,我们懂得该如何逃生。不错,尽管知道应该如何逃生,效果不一定就能如预期。但至少,我们会多一些机会生存下来。或者说,当生存下来后,更多一些机会保持肢体不受伤,更多一些机会应付地震后的生活。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面对恐怖、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 据统计,在地震或火灾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原因而死的并不多,而由于逃生本能的促使,仓皇跳楼而死的较多。是什么让人在灾难面前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 有人说,危机发生的最初几秒钟,大多数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能够大难不死的人,首先要有几秒钟思考时间,对危险的性质和对待的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事实上,这小小的“几秒钟”,却正是我们的大多数人欠缺的。这小小的“几秒钟”,却是危机意识的一个厚积薄发的体现。对一个国家而言,这小小的“几秒钟”,这种理性的人民危机意识,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基础。 惊慌失措地乱挤乱拥,是公共场所地震逃生的大忌,只有当我们有心理准备之后,才能掌握避震的科学办法: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只知道一味向外猛冲,结果不是地震本身造成了伤害,而是惊慌失措的踩踏制造了二次伤害,可见比地震更可怕的是地震逃生的无知。 专家认为,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若能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给危险者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这称为12秒自救机会。除过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之外,即使安全着地,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的概率极大。日本有人统计过,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日本是一个地震大国,我们不妨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应对灾难的。在日本,小学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应对训练,是日本法律强制规定的必修课。法律也为全体国民规定了不少类似必修课。 日本城市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那里的学校和国家电视台的建筑特别牢固。 日本儿童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会吩咐所有家长为孩子准备一顶棉帽子(在日本叫防灾头巾),其用意当然是一旦发生地震,学校就会让孩子们立即戴上这些帽子,保护自己。而在平时,这些帽子就套在座椅背上。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也就是在这种“狼来了”的环境下被培养起来了。每当他们自己开车出远门,一定要准备好食品、饮料、防寒服、药品等必需品。 日本的街道委员会经常会向居民发放“回览板”——上面第一行印着居民的姓氏,下面就是通知内容。大家阅读完以后,在自己的名字下盖个私章,或者签个名,然后再送到下一户人家。通知中,内容最多的就是防灾。防灾意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街道发出的防灾通知中,总要标出小学、中学、高中所在的位置,告诉住户一旦发生灾害,要去学校躲避。日本的学校建筑大都不能和中国城市那些豪华的学校相比。但日本的学校是防灾的中心,是市民在遭遇灾害时最放心的躲避场所——那里有宽大的操场,有体育馆,一有地震、暴雨等灾难发生时,市民就会先到这里来躲避。一些学校还有小仓库,里面储存了淡水、铁锹、燃料,真的发生灾难,这些东西就是救命的工具。 电视台的建筑也非常坚固。日本国家的普通电视台基本上没有造型怪异的建筑外观,大都十分朴实。楼顶上的电视摄影机一天24小时开动,播音室里也有摄影机在录制编辑部的工作情况。每到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在电视台楼顶上拍摄到的录像,或者编辑部里工作人员工作的镜头。这些录像大都在地震发生几分钟内就向日本老百姓播放,让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最快速的信息。 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灾难到来时准确快速地发布信息、确保提供最坚固的避难场所,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防灾国家之一。小学中套在座椅背上的防灾头巾,看上去很不起眼,但背后却体现了日本完善的防灾意识和防灾体制。 下面提供一些抗震的小技巧,仅供参考: 1,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煤气、自来水开关。如果可能,打开出入的门,随手抓个垫子等保护头部,尽速躲在坚固家具、桌子下,或者靠建筑物中央的墙站着。切忌靠近窗户,以防玻璃震破。切记!不要慌张地往室外跑。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特殊危险处理:燃气泄漏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漏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 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4,公共场所: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5,户外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上下;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6。如果被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7,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回复重建工作。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