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一直是我们在海外讨论的话题。这次米回国,发现国内的朋友也在谈海归。听起来挺有意思。这里介绍一些国内投资人的议论。 早期海归没有国内融资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中国还没有钱,海归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外。在米读博的时候,一家著名跨国公司想开发中国市场,请米的学长回国做他们的首席代表。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回国发展,可能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学长拒绝,决定安心读完自己的博士学位。现在,那家公司在国内已经投资了几个亿,当时的首席代表早以今非昔比。那一次是国外公司和国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的回国潮,当时回国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为商界和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不论是否后悔,学长确实是错过了一个回国发展的好机会。现在这种为国外公司回国开拓事业的机会不多,即使有,也轮不到没有这类经验的海外员工 现在海归是由中国本身发展的需求产生的机遇。中国推出“千人计划”引进高新科技人才。各地纷纷建立高新开发区创业园,推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海外专才。政府或者政府注资的风投基金拿出大笔经费支持海归创业。对于想回国工作的海外专才,应该是回国发展的好机会。但是,和回国工作的人不同,这些优惠政策对回国创业的人反倒容易产生误导。这些政策把相当多“准海归”的精力和时间吸引到申请政府经费上来,忽略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市场。即使拿到了政府的资金,往往使用完第一笔投资以后就难以为继,只有关门,或者成为低技术的生产型公司。 政府资金限制很多,申请和使用不容易。所以国内的老板大款就成为海归创业的资金来源。他们对回国创业的朋友的负面看法值得注意(正面看法就不说了)。 “海归把创业当成找工作”:国内投资人碰到相当多的海外人才是以找工作的心态创业或者是以创业的形式找工作,要资金要股份要职位要工资,但是不要承担风险。本身没有管理经验,却要做公司高管当老板。更夸张的是,想拿投资人的钱做老板但是不想放弃国外的工作,就和找兼职工作一样。如果没有创业的冲动和决心,还是在国外工作更牢靠一些。 “海归把创业当成搞科研”:国外人才要创业,却象申请科研经费一样申请创业资金,只强调博士学位和发表的文章,不考虑产品市场。这可能和国外人才多数是没有创业经历的科研技术人员有关系吧。这个问题实际上国内国外都有搞不清的。要创业人才,但却一定要博士学位和发表的文章。要高端科技项带头人,却要求创业人员必须带资金带市场,又回到招商引资的老路。 “海归不知道创业就是做生意”:国外人才要创业,好像不知道所谓创业就是搞出东西来卖钱。他们说不论在哪国创业,起码要有产品,如果产品还在研究阶段,在国内成功的机会很小,没有投资人愿意出钱搞科研。另外产品要有市场,这才是创业的关键,也是资金的长期来源。 “海归没有团队精神”:海外人才太相信个人的力量,往往个人要包办一切,没有合理的团队。据他们讲,国外人才有些项目非常好,但是没有适当的人来做,甚至没有人可以很好的表达。他们说没有想到海外人才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这么差,都是硕士博士的,几十个人的场合讲话会紧张的发抖,讲话漫无边际没有重点。听众是行政领导和投资人,演讲人却远远超过规定时间辛辛苦苦的讲电子轨道DNA端粒之类的极其专业的原理。其实对这些听众来说,“听不懂的就是水平高”。试图让一点专业知识都没有的人听懂那些专业原理是不现实。投资人不管你的电子流到哪里,只关心他们的钱流到哪里,流回来的时候是否有回报而已。 “海归排斥投资人”:听上去有些奇怪吧?海外人才要资金,却不要投资人参与管理,也不要投资人监督。可能是受骗上当的故事听多了,生怕投资人控制公司。这种事情是有,但是也不能不让投资人看好自己的钱吧。 “海归没有法制观念”:你以为写错了吧?很多国外人才回去谈项目,其实就是他/她现在公司工作的内容或者大学里的研究项目,没有个人的知识产权。弄不好就可能被打成商业间谍。现在国内很重视专利问题,如果大笔投资搞出产品,再发现有专利纠纷,那损失就大了。再多说一句,一些人回国谈自己的项目,却使用所在单位的名称,不知道国内的很多活动是要宣传的。一次项目洽谈会开完以后,媒体上就有例如“参加洽谈的有美国xx部,世界50强的xx公司和xx大学”之类的报道,一旦所在单位发现,就有大麻烦。 看到这里不要生气。负面评价只是很少一部分,这部分你在公开场合听不到,所以在这里提出来。中国的创业环境变化很快,过去那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可能借鉴意义不大,反倒是不成功人士的经历更值得注意,困难想足了,才不会重蹈覆辙。
相关博文 从百度战Google看回国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