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刘清平的万维博客
  从学术角度看世界
我的名片
luis ,3岁
注册日期: 2021-09-29
访问总量: 903,31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6. 益己经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5.交换通义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4. 斯密是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3. “资本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30. 为啥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9. 实然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8. 哲学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道德元理】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34. 体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33. 体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32. 制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31. “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30. 国家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9. 对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8. 先有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7. “国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6. 马基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5. 马
【求知爱智】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30. 为啥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9. 实然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8. 哲学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7. “虚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6. 科学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5. 三大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4. 怎样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3. “人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2. 评判
· 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21. 实然
【刘言非语】
【自由意志】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52. “柿油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51. 伯林也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50. 为什么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9.哈耶克拎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8.哈耶克怎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7.哈耶克也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6.米塞斯笔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5.米塞斯笔
· 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4.自由意志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6. 伦理
【刘派正经】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6. 益己经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5.交换通义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4. 斯密是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3. “资本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2. 滋生指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1.“共同底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0.“政府”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19. “权益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18. 从家长
·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17. 有一种
【正义启明】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9X. 左翼的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8X. 均等满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7X. 右翼的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6X. 靠害人
· 刘清平随笔 | 正义启明5X. “不
· 刘清平随笔 | 正义启明4X. “把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X3.性生活
· 正义启明X2.环保的善良目的,能
· 刘清平随笔|正义启明X1. 环保主
· 正义启明11. 自律和他律统统不是
【人性逻辑】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72.米塞斯行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71.米塞斯行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8a. 人永远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8. 人性的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70. 人性逻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9. 几个压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8. 人永远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7. 人性善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6. 天地之
· 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5.“人兽之
【斯是思史】
· 刘清平随笔|斯是思史X105. 不自
· 刘清平随笔|斯是思史X104. 霍布
· 刘清平随笔|斯是思史X103. 霍布
· 刘清平随笔|斯是思史X102. 霍布
· 刘清平随笔|斯是思史X101. 霍布
· 斯是思史7. “科学之祖”泰勒斯v
· 刘清平随笔 | 斯是思史6. 世界级
· 刘清平随笔 | 斯是思史5. 绕不过
· 刘清平随笔 | 斯是思史4. 洞穿人
· 斯是思史3. 批而判之的原创性
【权贵礼制】
· 刘清平随笔 | 礼制主义10. “民
· 刘清平随笔 | 礼制主义9. “民事
· 礼制主义:上不了大夫、只对准屁
· 礼制主义7. 水可载舟、亦可赛艇
· 礼制主义6.人皆有天眼的“内在超
· 礼制主义:这样子的“外在”才算
· 礼制主义4. 薛定谔的“天命”
· 礼制主义:“殷革夏命”的打江山
· 礼制主义:“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 礼制主义:古代中国社会的新定位
【谈学论术】
· 从实践中来,由实践中出,到实践
· 回应关于“认知来自需要”的批评
· 认识来自实践,还是来自需要?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10. 真理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9. 要“科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8. “科学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7. 需要才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6. 两类需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5. 当我们
·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4. 好奇心
存档目录
12/01/2024 - 12/31/2024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从实践中来,由实践中出,到实践中去
   

刘清平随笔 | 谈学论术13. 从实践中来,由实践中出,到实践中去

 

这标题用的是很红很通俗的方式,概括了从“价值负载”到“价值中立”再到“价值重载”的全过程。不用说,其中的三个“价值”,说的都是“非认知价值”;“负载”“中立”“重载”这三个词,则说的是学者们搞研究往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其实普通人也有差不多的认知三部曲,只不过没那么典型罢了。

 

谈学论术7已经用过“价值负载”的词了,但没有下定义:它指的是事实由于与非认知需要发生关系的缘故,包含着非认知的价值内容,因而不在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状态,就像人们肩上挑着担子,还没放下来那样子。

 

人文社科的学者搞研究的时候,免不了要面对双重性的价值负载:不仅研究的对象凝结着道德、实利、信仰、炫美的非认知意蕴,而且自己作为研究的主体,也肯定有这些方面的非认知需要。

 

谈学论术3说了,这种双肩挑的现象,是很多人主张人文社会学科搞不成中立的头号原因。你想啊,主体和对象都泡在非认知价值里面了,要是撞在了一块,还不是像干柴烈火那样子一见钟情,怎么可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呢?

 

谈学论术3又说了,研究对象那边的价值负载,是不可能卸掉的,因为这是它们归属人文社科的前提:要是对人压根没有一点点非认知的意义,你怎么还有脸说你是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啊?不信,哪位举个例子试试,嗯哼。

 

所以哈,按照穆罕默德定下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规矩,既然对象那边的担子卸不掉,就只好辛苦一下主体这边了,先把自己的担子卸下来,办法就是前面说过好多回的那种:把所有的非认知需要放在括号里,统统不予考虑。

 

当然了,这样子说,也不是要求学者们七情灭绝,六根清净(只要他们还活着,还不得不食人间烟火,这一点同样做不到),而只是要求他们搞研究的时候,尽可能摆脱非认知需要的影响,对它们装作看不见,只让认知需要一根筋地起作用。

 

要是让非认知需要与实践挂上了钩,这样子说也就等于要求:哪怕你的课题项目直接来自生活实践,诸如亲亲相隐是不是正当的,效率和平等哪个更重要,这幅画现在能卖个什么价,上帝创世的教义能不能成立之类,因此浑身上下都是五花八门的价值负载,你在着手研究的时候,也应当狠下一条心,在所不惜地过河拆桥,由实践中走出来,别被非认知的需要套牢了,陷在里面没法自拔。

 

这篇帖子的红通俗标题,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就算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在回“到实践中去”之前,也得先“由实践中出”,不然就会在非认知需要的勾引下,误入不知走到哪里去的歧途了。

 

举个通俗但不红的简单例子哈:肚子一饿,我就有了要吃点啥的实利诉求,并且因此启动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哪里有能吃的玩意儿,属于怎样的种类等等。可是呢,要是饥饿感压垮了求知欲,一见钟情之下饥不择食,连变质的东西也囫囵吞下去了,即便没到留遗嘱的地步,我大概率也要拉稀跑肚了。

 

很不幸,许多学者也会这样子内急,还没来得及“由实践中出”呢,就一杆子捅到底,完成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撑杆跳,结果由于不中立的原因,弄出了一堆漏洞百出,没啥意思的学术垃圾。所以在此才有必要高唱三部曲:“从实践中来,由实践中出,到实践中去。”

 

不过吧,话说到这份上,又该重弹一回老调了:这样子主张“由实践中出”,依然不等于说,中立的科学或真理就有多了不起,足以构成认知的终点了。除了“谈学论术9”说过的应当对它们保持质疑批判的理由外,现在又找到了另一条根据:仅仅停留在价值中立上,科学或真理还只是狭义的“知识”,不能算是与实践关联的“智慧”,所以在此才有必要进一步提倡“价值重载”的转型。

 

这篇帖子前,本系列一直是在最广泛意思上,把“知识”和“智慧”当成了“认知”的同义词来用的。然而呢,要是在它俩有别的狭义上来理解,“知识”首先就是指单纯源于好奇心,由实践中走出来,保持中立的抽象认知了,却不像“智慧”那样子,总是和这样子那样子的非认知需要交织在一起,浸泡在丰富具体的生活经验里,完成了回到实践中去的阶段。

 

人们常说,书呆子有很多“知识”,可惜少了点“智慧”,正是这意思。此外再提一句,也是从这点小小的区别出发,“斯是思史4”宣布,科学领域的大牛,哪怕拿到了热被窝奖,哪怕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划时代,要想进入顶级的思想史,难度也是不小滴——一个愚见,仅供参考,不是?

 

还要说明的是,和许多术语差不多,在日常言谈里,“智慧”不是个“价值无高低”的中性词,反倒往往夹杂着“意义有优劣”的偏好性,因为人们总喜欢夸奖自己的偶像有“大智慧”,笑话自己的对手是“小聪明”——不好意思哦,浅人就有幸在与孔丘孟轲的对照中,享受过这样子爱有差等的待遇,嗯哼。

 

不过呢,考虑到本系列的主题以及使命,我们仍然应当像前面对待“科学”“真理”“中立”那样子保持中立,不把任何应然的偏好加在“知识”和“智慧(聪明)”上,单纯描述它们由于涉及不同需要的缘故,才形成的实然区别。

 

换个方式说哦,下面的讨论中,不管主体是谁,孔丘还是墨翟,牛顿还是康德,丘吉尔还是希特勒,是知识的都叫知识,是智慧或聪明的都叫聪明或智慧;哪怕不小心给出了高低优劣的等级判定,也会藏在字里行间,不敢公然表露出来。

 

知识与智慧的这种实然区别,也就是人们卸掉了认知的价值负载,把它从实践的捆绑中解放出来后,又会通过价值重载的转型,让它再次挑起非认知需要的担子,重新回到实践中去,发挥它的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了,某些情况下,人们也会由于这样子或那样子的缘故,满足于学到一些“没用”的知识,不把它们变成“有效”的智慧。比如说,张三纯粹出于好奇的兴趣,掌握了史前史的一堆知识;李四了解了黑洞是怎么回事,却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也找不到让这种高精尖科学回到实践中去的路子,就是这样子或那样子。

 

不过哈,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以价值中立的方式得到知识后,都会激活被冷藏起来的非认知需要,通过价值重载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咱们熟悉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等等),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智慧。不仅在好奇心大多被实践唤起的人文社科领域是这样子,而且在“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然科学领域也是这样子,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了。

 

说句不中听的话哦:哪怕这样子的智慧让人们的实践陷入了难堪的失败,也还是盖不住它们与知识的深度差异:没有与价值负载再次结合的“认知”,只是“知识”;只有重新加载了非认知需要的“认知”,才算“智慧”。

 

这样子看,西哲和马哲就都有片面性了。西哲的毛病在于,偏重于抽象思辨的知识,落入了“就知识论知识”的一根筋,却忽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前后链条,甚至很大程度上忘记了,它们的价值中立直接来自好奇心。

 

相比之下,马哲的问题在于,更青睐与实践分不开的智慧,却不肯承认认识也应当由实践中走出来,进入纯粹基于求知欲的中立状态,结果把认识当成了一个没啥自主性的婢女,就像“谈学论术13”提到的那样子,方方面面都得听从实践的决定性使唤。

 

所以呢,只有从两类不同需要的分离和交织入手,搞清楚了从“价值负载”到“价值中立”再到“价值重载”的三部曲,以及“知识”怎么变成“智慧”的机制,我们才能避免西哲和马哲的失误,全面解答“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文言又叫“知行关系”)这个哲学上的老问题。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