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40.好对互动的一个小结 前一篇帖子里,花了老鼻子的工夫,特别强调了“能够”与“可以”的区别,都快有点矫枉过正了,居然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指责语言分析大咖的语言不够分析。考虑到这一点,为了防止俺老汉同样免不了的片面性,这篇帖子里,打算再通过说明它俩的密切缠绕,回顾一下好对之间的纠结互动。 温馨警示一点,无论中式的“辨证法”,还是西式的“辩证法”,要想不沦落成“变戏法”,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恪守区别差异,不搞混淆偷换的逻辑前提下,进一步讨论不同概念之间,原本就有的依赖转化。 再说句老实话,浅人从没打算过弘扬西式的“辩证法”,或是中式的“辨证法”;这里回过头来,考察“能够”与“可以”的内在相通,共生互补,相互依赖,彼此转化,目的其实还是为了遵循逻辑同一律,在坚持这种“老形儿子去上学”的基础上,如实描述它俩之间纠结互动的本来面目。 前面说了,“能够”与“可以”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俩分别处在事实能力,和价值权衡的不同维度上,但在“允许”的语义上,却是彼此相通的:任何人的任何“想要”,都会在“能够”和“可以”两个方面,受到“是否允许”的严格限制;要是其中的哪个方面不允许,他却一意孤行,坚持将“想要”付诸实施,结果是要么失败,要么犯错,还会遭到相应的惩罚,俗话或曰“自作自受”,嗯哼。 从中就清晰地再现了,人的自由一直背负着的两副沉重枷锁:那些原本就数得过来,永远成不了无限的“想要”,一旦付诸实施了,首先会受到“能够”的严格限制,以致要是你的能力不够,它们就仅仅是一堆空空如也,虚无缥缈的“想要”,没法落到实处。否则的话,倘若你自不量力,打算“无限”它一回,硬撑着去实现,结果只会在失败中,体验到你自己的有限…… 进一步看,这些“想要”在付诸实施的时候,其次会受到“可以”的严格限制,以致要是你觉得,实施所产生的负面后果“不可接受”,哪怕你的能力够了,它们照旧只是一堆空空如也,虚无缥缈的“想要”,没法落到实处。否则的话,倘若你误判了主次,以为负面的后果没那么严重,于是乎随意任性地放肆追求,结果只会在犯错中,体验到你自己的有限…… 也因此,像“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样子,响当当硬梆梆的口号,就是双重性的无法成立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任何“想要”都会同时受到的,“能够”和“可以”的双重约束,不加辨析地在意欲诉求与现实达成之间直接划了等号,表面看好像是在彰显主观能动性的宏大无限,但实际结果呢,只不过折射出了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可怜…… 有趣的是,“能够”与“可以”的这种相通处,还恰恰潜含着中文的“可能”和“不可能”这俩词语,从意指价值诉求及其实施,向意指事实变化及其趋势的语义转变:“可能”的原意本来是指,人们既“能够”,又“可以”把自己的想要付诸实施,说不定就真的成功啦;但说着说着呢,它的意思就扩展了,同时还能用来指,事实的某种未来变化,或许有机会真的发生。 与之对应,“不可能”的原意本来是指,人们既“不能”,又“不可”把自己的想要付诸实施,连一丢丢门道都没有哦;但说着说着呢,它的意思也扩展了,同时还能用来指,事实的某种未来变化,根本没机会真的发生。 后面还会谈到,“想要”“能够”“可以”“应当(必须)”“敢于”这些意态助动词本身,也有着类似的语义转变。所以哈,要是我们诉诸人性逻辑和语义逻辑的直接合一,在这类谁都能听懂的秃羊秃神婆的质朴意思上,而不是专家们偏爱的很玄很深奥的晦涩意思上,把“语言”当成了自己“存在”的家,深入分析日常语词的凡俗意思,或许更有意思,不是? 再就“可能”和“不可能”的原意看,“能够”与“可以”的日常混用,从积极的一面说,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好”与“对”的语义等价:当人们发现某个东西不仅“值得意欲”,而且“能够意欲”的时候,它就会在这种等价的意思上,被认为“可以意欲”,从而让“可欲”“可操作性”“可行性”这些前面批评过的说法,也变得勉强“可以”成立咧,嗯哼。 其实吧,哪怕我们理解了“能够”与“可以”的微妙区别,还是没有理由硬把二者割裂开,就像我们理解了“好”与“对”的语义不等价,还是没有理由硬把二者割裂开一个样。理由不复杂,如同“好”与“对”之间,始终纠结缠绵,难分难舍一个样,“能够”与“可以”之间,也是难分难舍,纠结缠绵滴。也因此,重要的是理清它俩的关系,既不可让二者合二为一,也不可把二者一刀两断。 说到成功和正当的关系,也是一样一样滴:前面用了不少篇幅,猛批了成功学,肯定了正当论。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有理由凭借正当的底线效应,全盘否定成功的正面意义,断言它一钱不值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目的与工具的张力冲突中,努力追求行为的成功,是人们遵守趋好避坏的人性元理,将自由意志付诸实施的直接表现,怎么可能一笔勾销哇? 换个方式说哟,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候,人们总是想成功地达成目的好,木有例外。原因很简单,要是生活中没有“成功”,如同没有“好”一个样,也就等于没有了“自由”,当然更谈不上达成“正当”的“自由”了,不是? 也因此,即便在“虽败犹荣”的情况下,失败依然是一种“坏”,会让人们陷入现实中的“不自由”,虽然由于守住了“正当”底线的缘故,这种“坏”对人们来说,毕竟属于“可以接受”,也就是“可从”的范畴。 拿斯巴达的三百勇士来说,虽然他们的英勇抵抗,用“一以止”的正当方式,杜绝了临阵脱逃的不可接受之坏,可全军覆没的负面后果,对希腊人来说,照样是一场失败,没有任何理由,与马拉松大捷等同看待。一言以蔽之,“虽败犹荣”的“败”,还是失败,并非成功,嗯哼。 不用废话,这里最重要的,还是浅人依据逻辑同一律,反复强调的那一点:凡事都要一码归一码,仔细分清楚,不可随意变戏法,拿着“失败”也“光荣”的由头,就硬说它等于“成功”,甚至趁机把丧事当成了喜事来办…… 前面猛批成功学,目的也只是提醒大家,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时候,追求成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另外还有条正当的底线,设定了在那里,不可突破。否则的话,别说失败加上不正当的双重恶果了,就连成功却不正当的纠结局面,对你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如同发了大财,得了大病那样子,不是? 所以呢,处理两者的关系,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始终让追求成功的努力,建立在恪守正当的基础上,不可为了“成功”,放弃“正当”——或者说不可为了“好”,忘了“对”,为了“能够”,丢了“可以”。不管怎样,这三对概念之间,的确有某种“同构”的关系,彼此间的结构差不多。 再次引用那句老话哈:“从最坏处着眼,朝最好处努力。”结合人性逻辑的哲理分析,意思就是说,正当设定了防止不可接受之坏的底线,成功展示了趋于值得意欲之好的高标,所以应当在恪守底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高标。 问题主要出在,由于好的本质在于“值得意欲”,许多人就光想着“朝最好处努力”啦,却轻看了“从最坏处着眼”的前提,结果很有可能落到了最坏处,于是乎便“不可接受”咧。 最后再概括一下“好”与“对”的纠结关联:它俩既不像后果论说的那样子,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直接合为一体,也不像义务论说的那样子,毫无瓜葛,各自为阵,老死不相往来。 不如说,更贴近事实的解释是,一方面,好在逻辑上比正当优先,表现在正当不仅源于好好冲突,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好,一种有着最高权重的好;另一方面,恰恰由于正当是一种权重最高的好,它又在冲突中比好优先,因而能够实质性地压倒,任何与它出现了抵触,没法兼得的其他好。 温馨警示一点,这里分析的好对关系,完全是从实然描述的视角入手的,因而对所有人统统适用,毫无悬念。比方说,无论你是希特勒,墨索里尼,还是东条英机,斯大林,或是罗斯福,丘吉尔,都得照着这样子的人性逻辑做,才不会遭致自己讨厌的失败,陷入自己后悔的不正当,嗯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