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4. 从“交换通义”看市场经济的自由实质 尽管市场经济的推崇者们,总喜欢给它加个,“自由”的形容词,彰显它为啥值得推崇,可似乎很少见到,具体细致的理论分析,解释这样子的形容,有什么理由,于是乎给本篇,留了块用武之地。同喜。 无需讲,这样子形容的理由,肯定不在分工合作:它虽然的确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增加财富益品,乃至像某些流派大力渲染的那样子,构成了“进步”的源泉,却显然不足以保证,市场经济成为自由的,因为许多非市场的经济体制,尽管也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却好像木有给人们提供,类似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反倒成了套在人们身上,逼着他们片面发展的枷锁,不是? 说白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特征,直接体现在,《国富论》一篇二章,讨论人们“生来就有”的交易倾向时,斯密用灰常好懂的方式,实然描述的那条“交换通义”中:“不论是谁,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子提议。请给我以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换的通义(Give me that which I want, and you shall have this which you want,is the meaning of every such offer)。我们需要的相互帮助,大都是用这种方法取得的。” 当然喽,给出这句话后,他老先生笔锋一转,立马开始强调,所谓经济人的“益己(利己)心”了,从而为后来左均们,包括但不限于:老马等,大搞资本污名化,提供了经典级别的文本支撑:“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benevolence),而是出自他们的益己打算(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益他心(humanity)的话,而说唤起他们益己心(self-love)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幽默尤其黑色的是,部分地因为,斯密大师靠着后面这段话,成了他极力推崇的,市场经济的理论掘墓人——好在只是之一,他过世两百年了,那么多人儿,推崇市场经济,也主要根据后面这段话,高谈阔论,拼命鼓吹经济人只益己、不益他,却对他前面那段话,视而不见,懒得搭理;哪怕顺带着引用了,依然很少深入挖掘,里面讲的交换通义,对我们理解商品交换的自由实质,及其底线约束,具有的无论怎么夸大,都不会过分的重要意义,嗯哼。 问题在于,尽管斯密本尊,没对交换通义,做出进一步的自觉分析,它那一目了然的直白意思,已经自发透露出了,交换自由的实质内涵:“请给我以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虽然此处用的是“want”,不是“will”,但考虑到这个英文词,不仅有“想要(需要)”的语义,而且还有“缺失(匮乏)”的内涵,有一点似乎就无需论证啦:交换通义首先建立在,下面的前提上:买卖双方都有自己的“需要—想要—意志”,试图通过得到,自己意欲的益品(想要的东西),达到自己随意任性、从心所欲的“自由”,不是? 说穿了,决定着你前去逛逛,超市菜场之类“市场”的,那根必然性的因果链条,正是并且仅仅是,《人性逻辑》以及《自由意志》里,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同义反复的废话一句:你察觉到自己有了缺失,于是乎形成了需要暨意志,想要通过从事行为,得到相关的益品,用来弥补你的缺失,满足你的需要,维系你的存在,实现你的自由。 怎么得到哇?答案蛮简单,通过交换行为:你把你拥有,我木有、但想要的好东西,交给我,我把我拥有,你木有、但想要的好东西,交给你,于是乎通过换取,各自想要的好东西,咱俩都弥补了各自的缺失,满足了各自的需要,维系了各自的存在,将各自由于缺失而想要(want)的意志自由,转型成了各自心满意足的现实自由。 所以曰,别小看了交换通义中,数的过来的这几个字:“请给我以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因为它们凭借,秃羊秃神婆的大白话,业已和盘托出了,商品交换的自由实质:并非其中的某一方,而是买卖双方,都能得到各自意欲的好东西,从而在彼此的人际关系中,充分实现各自的自由。 说得文绉绉些:按照商品交换的通义,你我统统木有,向对方趋好避坏的自由意志,施加强制他律的外在压力,试图靠否定对方从心所欲的自由,来实现自己随意任性的自由,而是设法通过帮助对方,随意任性地达成目的,来让自己这边,从心所欲地达成目的,并因此呈现出了,接下来还会讨论的,另外一些伦理德性,嗯哼。 相比之下呢,撇开外部强制的情况不谈,即便企业内部的分工合作,也似乎相对缺乏,这样子的自由特征,因为它们并非出于,合作双方的自由意志,而往往受到了,来自高层指令,乃至顶层设计的他律驱使:“小张啊,你们把这个部件生产出来了,就交给老李哈,让他们再加工一下”,不是? 当然喽,商品交换固有的,这种双向自由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一丢丢摩擦也木有,好好与共的浪漫乌托邦啦。毋宁讲,商品交换恰恰建立在,某种潜在的人际冲突基础上:你想要的好东西,在我手里;我想要的好东西,在你手里;假如有一方不答应,咱俩的双向交换自由,就全泡汤咧…… 于是乎,要让双方都同意,你我就不得不付出,某种少不了的“交—换”代价:为了换取对方拥有,自己木有但想要的好东西,把自己拥有,对方木有但想要的好东西,交给对方,无论自己多么看重,自己的这个好东西,文言又叫“忍痛割爱”,嗯哼。 比方说,靠着接地气的日常经验,以及从中提炼的那个金句:“木有钱是万万不能滴”,身为买家的你,肯定清醒地知道,你想在超市菜场里,随意任性地实现你的交易自由,有个不可少的前提:兜里有钱,能让身为卖家的我,得到我想要的好东西(钞票),然后我才会让你得到,你想要的好东西(益品)。正因此,经济学才不会把你,所有白日梦般的需要,统统看成“需求”,而只会把其中那些,有支付能力撑起来的需要,看成它值得琢磨的“需求”。 于是乎,这个免不掉的先决条件,就会自律地逼着你,通过自己的劳作,无论搬砖,还是码字,或者演出,赚到更多更大把的货币,从而能够照另一个金句所说:“有钱就是任性”地买到,你想要的更多更美好的益品,充分地扩展提升,你的从心所欲自由。 与之对应哈,我想实现我的随意任性自由,也有个不可少的前提:自律地逼自己,通过自己的劳作,无论自己生产,还是外边进货,为你提供你想要的好东西。否则的话,哪怕你鼓囊囊的口袋里,除了银子,啥也木有,哪怕你进了我店里,转了好几圈,最终还是会,啥都不买地走出去,结果不仅悻悻离去的你,充满了无奈的失望,同时也撇下了,心里隐约作痛的我,眼瞅着你远走高飞的背影,孤零零在风中凌乱,不是? 说破了,超市菜场之类的市场,正是凭借这种付出代价、互通有无的交易机制,才将你我面临的隐形人际冲突,消弭在小荷才露的萌芽中:咱俩只有诉诸,弥补对方缺失、满足对方需要、维系对方存在、达成对方自由的手段,才能实现弥补自己缺失、满足自己需要、维系自己存在、达成自己自由的目的,而不可拿走了,另一方的益品,却不肯把自己的益品,交给另一方。 画龙点睛一回:当且仅当益品(包括人人想要的钞票,俗话或曰“钱”),以符合通义的方式,嵌入到交换中的时候,它们才有资格叫做“商品”,并因此与氏族经济、家庭经济、指令经济等等中,通过另类途径分配的其他益品,在定性的严格意思上区分开。 振聋发聩一次: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美其名曰“自由”滴,恰恰是因为,它的整个有机体,包括但不限于:另外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等部分,都是从符合通义的交换行为,这个“自由”的原初细胞里,进一步生发出来的。 所以曰:要论证市场经济的自由实质,解释推崇市场经济的学说,为啥多少都有点,把“自由”当“至上”的意向,压根不需要诉诸,神马“先验性”的“形而上”。毋宁讲,如同面朝大海那样子,面朝商品交换的事实自身,首先指认双方,这样子做的动机源头:都想得到好东西的意志自由,然后分析双方,如何将这种意志自由,转型成现实自由的内在机制,更为直截了当,更能一览无余。不管怎样,等你找到了,你那高深莫测的“形而上”的“先验性”,说不定黄花菜,早就凉透了哩。拉肚。 无论如何,本篇围绕交换通义,展开的实然分析,尽管傻太拿衣服,却至少有两个好,甚至比杭康记者,还多出一个来:不仅通俗易懂地直接澄清了,市场经济何以能够,加上 “自由”的形容词,而且直捣黄龙地深入论证了,不以“自由”为实质的益品交换,没资格算是市场经济的原初细胞。 相比之下,要是阁下依然热衷于,将康德式的“先验”,嫁接在哈耶克式的“自生自发”上,阐发您对市场经济的高见,就免不了还是拐到坑里,寄己把寄己坎陷一回:拽了一堆生僻的概念,炫了若干晦涩的名词,可照旧说不清楚,市场经济本身,为什么会有自由的特征,反倒面对种种污名化的理论,底气不足,足以露怯,怯生生滴。干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