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知道我曾经在流感流行期间回过国,而且有去医院被隔离的经历(惨,回国被疑似H1N1甲流感)。所以她想咨询一下,她的朋友是否应该回温哥华。
简单说,一 她和武汉人有密切接触,二 她发烧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可是问题没法回答。 如果是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绝对不要回来!因为风险是明显的。这次肺炎的一个特点是潜伏期内也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症状也可能传染。她的亲戚来自武汉,一是可能处于潜伏期,二是可能携带病毒。 但是如果单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回来当然是最有利的。因为,她在中国确实风险很大。如果去医院确实凶多吉少。 现在中国的预防措施的第一个误区就是“防病毒”。 病毒只是一小段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蛋白质结合体。病毒不能独自繁殖也不能独自扩散。病毒必须依附于唾液等体液直接传播,带病毒的体液依附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间接传播。所以隔离体液和微小灰尘才是重点。 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病毒上,就把使用N95等专业口罩放在第一位。戴这样的口罩确实能够挡住病毒,但是价格昂贵。有多少人出去一趟回家或者进了办公室就舍得扔掉?如果不扔掉,被病毒污染的口罩变成了污染源。所以,最好的口罩应该是一次性口罩。 今天看到以李克强为首的各级领导去武汉视察。都戴着口罩,但是都没有戴帽子。请问,他们什么时候洗头洗衣服?口罩可以扔,头可不扔。如果真的碰到病毒,头发上和衣服上的病毒怎么办? 应该把“防病毒”改成“防唾液和粉尘”,这样才能普及一次性口罩,提醒大家洗手换衣服戴帽子,减少潜在的病毒污染源头。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体温作为高风险指标”。 每年这个季节都是感冒高发时期。感冒可以降低免疫能力,也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把体温作为标志,就让这些普通感冒同时又是容易被传染的人群都集中到病毒集中的发烧门诊,更容易交叉感染。 回到原来的问题。她发烧了,是应该去国内医院还是应该回温哥华。 如果去医院。被关进隔离区是大概率的事情。因为国内判定高发人群的主要标准是两个。一是接触史,二是发烧。她两个都有。关进隔离区是什么情况?我的经历是: “大汉押着米出了门诊大楼,拐来拐去到了医院最荒凉的地方,估计也就是太平房附近。孤零零的小楼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到了医生办公室,也就只有一个蒙的严严实实的医生,口罩加面罩。问过病情就让米到另外一个房间等候。房间门口牌子上临时用红笔醒目的写着几个大字:流感污染区。米赶紧换上自备的N95口罩,开始同流合污了。房间不小,只有我一个人。设备齐全。但是空调不开,怕散发病毒。电话只进不出。先是主治医生驾到,问了一大通问题,告诉我,关键一条,你来自疫区,而且是在7天内,所以不能排除。米说我是自愿来的医院,是否可以自愿离开? 医生笑了,来不来是你说了算,可是离开就不是你我说了算的了。然后是采血化验,接着是院级领导和专家驾临,又是一番调查。所有的人只能看到眼睛,凭着越来越深的鱼尾纹,也相信事情愈来愈严重了。终于有一件事有了定论:今晚不能回去,明天疾控中心来取样化验。 第二天一早,市疾病防控中心的人就来了。比机场那些外星人还要夸张,全身保护不说,还戴着防毒面具吭哧吭哧的进来。米赶紧声明,我已经不发烧了。能不能节省一下资源,放我走吧?防毒面具说,“你已经定案是疑似甲流感,没有化验结果,谁也没有权利让你走”。米只好乖乖地把嗓子拿出来让他们取样,接着就是交待问题。7天里面去过的地方和接触过的人,要详细交待。”
那一次非常幸运,隔离区只有我一个人。如果真的再来一个“病友”,想跑也跑不掉。实际上,一旦“疑似”就被当成“就是”对待,你自己完全没有话语权,只能听天由命,必须在隔离区和真正的冠状病毒患者密切接触。而且没吃没喝,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单纯从她个人的角度看,这个时候去医院所冒的的风险远远高于回温哥华。相同的情况,看到今天的新闻,有位华人母亲正在请求加拿大帮助她正在武汉的女儿回到加拿大。 以个人安全的角度,她们应该回到温哥华。 以公众健康的角度,她们不应该回来。 回来,不回来,这是个问题。 惨,回国被疑似H1N1甲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