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喜可贺!不过,很多中医迷的过于欣喜若狂就有些不靠谱。因为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和中医药的关系不大。屠呦呦与同事确实是从中医药方中发现的青蒿,但是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却和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格格不入。 所谓西药和中药,简单说就是西方医生使用的药和中国医生使用的药。从历史上看,洋医生和土医生曾经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使用植物或者动物成分作药,因为这是当时唯一的药物来源。英文DRUG 来源于"dry barrels"喻指干的草药。后来有人为了增加药效,将作为药物的植物浓缩提取,逐步产生了单一有效成分的药物,才产生了西药的基础。 随植物提取纯化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知道植物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使化学合成药物成为可能。后来随着生理和药理学的发展出现化学结构修饰改造和根据实验数据药物设计,再加上化学工业出现的化学物质,西药逐步与植物脱离,药物研究开始由天然产物转入人工合成品的研究。但是植物有效成分至今仍然是西医新药的主要来源之一。 屠呦呦根据古医书《肘后备急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认为高温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所以她降低了提取温度,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得到的乙醚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这就是典型西药的研究方法。 中药和西药的最大分歧就是单一有效成分和混合有效成分。西药追求的是单一药物,单一药物靶点,即使是“鸡尾酒疗法”,也是在药理清楚的情况下联合用药。中医讲究的是多种成分,多药物靶点,阴阳五行比较随意。西药是随着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现代医学发展逐步发展。中医则仍然把千年以上的理论奉为经典。 比如《本草学》中医药性理论是现代临床运用本草治疗疾病的最基本依据。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寒热温凉四气,乃天之阴阳,由天生,故随四季而变化;辛甘苦酸咸五味,乃地之阴阳,由地出,故随五行所属而有别”。你明白吧? 中医使用的理论高深莫测似是而非,所以无懈可击。至今没有看到有人写出像样的中医发展史,就是中医老祖宗太厉害,没给后人留下发展的余地。而西医则是和医学发展息息相关。比如解剖学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西医知道了“血”是怎么回事儿。而中医至今对“血”的概念仍然是雾里看花。“活血化瘀”,什么是“血“什么是“瘀”?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的清楚。 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是西药的研究方法,使用提纯的青蒿素治病,不符合任何一条中医理论。所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中医药关系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