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在“谈谈最近中资公司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提到,中国安邦集团意以16B购买已经在和万豪谈判并购具体事宜的SPG,而且出资高于万豪。万豪不得不添加价码。SPG最后接受了万豪的新deal,让安邦铩羽而归。 在这个案例中,安邦实际上变成交易中的“托儿”,让SPG以更好的条件和万豪交易成功。这种表面“热烈”欢迎中资参与谈判,实际上排斥的现象已经是中资进入美国的常态。米曾经参与的中资投资美国新药研发项目也是这样。 中国和美国医药工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是原创药,中国是仿制药。中国人只能吃专利过期的“老药”,或者高价进口药。中国基本没有自行研发的新药(中药除外),也很少有可望进入临床的新药研发项目。医药公司投资收购有希望的新药研发项目,是获取新产品的捷径。现在中国药企不差钱,开始打国外新药研发项目的主意,美国是新药研发大国,自然成为中国药企的重要目标。 美国的新药研究大致有三个层次:实验室研究,动物安全试验,人体临床试验。实验室阶段门槛低,研发项目遍地开花,但是真正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极少。动物安全试验主要是为了做数据获得临床试验批文,费用比较高,是投资的一个进入点。临床试验则需要大量资金,除了大制药公司,必需融资。一般来说,投资最理想的是从临床试验开始,越到后期风险越低,但是竞争也越来越大。 我们锁定目标,初步接触谈意向,签保密协议,审核试验数据,然后组团到美国当面洽谈。从新药研发重镇南加州到科研中心NIH,到处受到热情招待。现场签订意向书备忘录,然后是项目评估,讨论投资计划书,搞的热热闹闹。然后,逐渐地,锁定的项目一个一个地通知已经接受其他公司的投资,当然毫无例外都是美国公司。白忙活一场 这些公司的CEO都是通过一定关系联系的,所以侧面得到一些内幕。原来人家本来就没有打算接受中资,只是拿中资谈判说事儿,作为和美国公司的谈判筹码讨价还价。“你不答应,我们就和中国签约了哟!”结果人家一紧张或者爱国主义一激发,很快让步签约了。 平心而论,美国新药研发项目不和中国药企合作是有道理的。如何保证知识产权是个问题。而且新药临床试验和审批时间很长,除了项目分阶段投资以外,最重要的部分是市场回报分成,如果没有充分的信誉度,很难预测这种长期合作的前景。 国内企业也算是见识到美国CEO们的厉害。当面彬彬有礼热情无比,背后动作频频。表面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谈判,好像公司前途全靠你了。直到与其他美国公司交易成功,一句对不起就打发了。估计中资进美国“陪太子读书”的状况还得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