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宜黄县官员投书媒体说“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听上去蛮不讲理,其实也是实情,因为城市,特别是老城市,不拆迁就不可能建设,但是,总有满足不了的人,所以总有强拆的事情发生。不是说强拆合理,但是也得承认这个现实。
记得上海第一座黄埔大桥完工的时候,市长朱镕基感慨的说:建这座大桥花了8亿,其中动迁4亿,这样怎么得了?当时上海的居住密度是很夸张的。我亲眼看到过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面住了三家人。父母在床上,哥哥在床上方的搭阁楼结婚,弟弟在桌子底下结婚。这样的密度如果动迁那要给多大的面积才算合理?所以上海的城市建设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动迁。
全国第一个强拆的城市应该是天津,当时李瑞环在天津搞了一个“先拆迁后补偿”的原则。政府只要发通知拆迁,老百姓就得搬走,然后在慢慢谈判补偿的事情。房子在手里,你是房主,一旦搬出来,你就剩下革命群众的头衔了,补偿方案同意就好,如果不同意,领导需要时间研究研究,领导一研究起来,你的处境就可想而知。自从有了这个政策,天津开始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当然只要不是拆自己的房子,老百姓不反对,李瑞环还得到了“有魄力”的好评。
上海当时也传达和学习了天津的经验,开始先搬迁后补偿。我的朋友家里住在淮海路黄金地段。他家正好在地铁站的出口动迁地区,没有办法,搬家到政府安排的房子里面。十几年下来,原来他们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按照现在的价格比较,他们损失了上千万人民币。
在这种行政手段下,上海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马路的复杂,没有几条“大路”,出租车就在密密麻麻的“羊肠小道”乱冲。现在的上海,基本是在老上海上面重新建了一个新上海。原来上海提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平方米,被老百姓认为是天方夜谭,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20平方米了。没有拆迁是不可能的。
当然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已经行不通了,现在主要是收购旧屋,拆迁就是谈生意。大多数人都能谈的拢,因为开发商的条件基本可以达到改善目前生活条件的程度。对于有头有脸的人家,还是比较好对付。最难的是棚户区,人口密度大,文化程度低,搬迁计划经常在这里碰壁,所以,上海的发展是先在周边发展,周围发展了,才回过头来发展的棚户区。因为这个时候棚户区已经占有地段优势,可以建立高层了。只有建高层才有可能提高动迁价格。可是标准是水涨船高的,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而且事实上也是早搬迁的不如晚搬迁的,钉子户比听话的得到的动迁费高,所以大家都要拖一下。
《蜗居》描写的很现实。被动迁的怨气冲天,搞动迁的气得七窍生烟。
提起钉子户,看到他们被迫离开祖辈生活的家,总是让人觉得悲惨的不行。可是回国的时候发现老百姓并不同情。就好像我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国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想让国内的老百姓同情不太容易。现在在上海要找到几十年没有动迁或者换过新房子的老上海人可能很困难,大多数上海人都动迁过,每次动迁的结果是住上更贵的房子。真正蜗居的是“新上海人”,靠工资和手里拿着动迁费的拼财力买房是不可能的。记得当时单位分房说,分给谁,谁就是万元户。当时拿到房子的人早就是百万了。
理论是理论,同情归同情,一旦具体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比如现在上海市中心有一个棚户区,要成片开发,棚户区里面都是那种木头的房子。以一个典型的房子为例:房子不高,但是有两层还加一个阁楼,使用面积是200平方米,开发商收购价格是每平方6万人民币,共计1千两百万人民币。想想看,在你现在的城市里面这个价格可以买什么样子的房子。你觉得这个价格可以接受吗?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当然还得加一些“阴招”才能说服。但是钉子户不接受,这就是现实。
本来开发商不怕钉子户,你不走,我就不开工,拖个十年二十年的,地价上去了,我怕什么?政府也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政府规定开发商拿到地以后多少时间内必须开工和完工,逾期付款。这样开发商急了,动用“手段”就不出奇了。
你可能已经按捺不住要拍砖了。求你忍耐一下,先给出个主意再说。假设你是开发商,人家说每平方6万人民币不够,你愿意加到多少,给个具体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