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27.“看不见的手”明明一眼就能看见 有人要发火了:断言益己经济人,约等于无赖,这才是泼脏水嘛,因为斯密大师,红口白牙地说过:经营者尽管贪婪自私,只追求自己的益好,可还是能够自发地,为社会上的广大民众,造福祉,做贡献吔。你怎么不提这一面啊? 的确如此。24篇谈到,大咖把经济人定位于,天性自私贪婪时,大概也有点不好意西,所以才炸裂宣布:不知道神马地场,会偷偷摸摸伸过来,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手)”,暗戳戳引导着他们,增进公共益好,为全社会谋幸福,从而让这个说法,伴随上述定位一起,统统成了他的,高被引的标志性理念,不仅引发了后世学者,尚无定论的大量探究,而且还从中衍生出了,“看得见的手”的对应理念。 举个例:曼昆在他那本,有名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里,便用16个自信的,高屋建瓴气势,隆重指出:斯密的这个见解,是“全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都“魔”了吔,威力该有多大。哇塞。 值得一提的是,斯密的两部长篇代表作,都谈到这个高被引的理念,用词也差不多,原文照录如下:“尽管他们的天性自私贪婪,尽管他们只图自个便利,尽管他们雇用了,千百人劳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永不餍足的无聊欲望,他们还是与穷人分享了,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他们,……在他们既没意愿,也不自知的情况下,增进了社会利益,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生活资料。” “他既不打算,增进公共益好,也不知道自己,正在什么程度上,增进公共益好。……他只想实现自己的益好。这种场合下,如同其他许多场合一个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去达成一个,完全不是他本意的目的。也不因为完全不是他的本意,就对社会有害。通过追求自己的益好,他往往能比出于本意,更有效地增进,社会的益好。” 不难看出,尽管两本书的主题不同,一本重在探究道德,一本重在琢磨经济,两段话的意思,倒是前后一贯,始终没变:市场的经营者,亦即企业家或资本家,原本只有自觉的自私动机,不会为别个着想,可不知怎么搞的,又能以无心插柳,偏偏成了荫的方式,超出他们的本意,自发而有效地,满足别个的需求,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料。无赖也会做好事,曲线为人民服务了属于是,嚯嚯。 思想源头上看,如同24篇所讲,这理念应该来自,曼德维尔的那个看法:经营者会在自己,都不知情的心态下,通过从事追求一己私利,不惜坑蒙拐骗的商业活动,为全社会提供好处,以致可以说:“私人的劣性,就是公共的益好。” 不过哈,逼着老斯本尊,一边不加反思地斥责了,小曼忽视了益他心的,片面性谬误,一边又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悖论式的说法的,或许还是下面这个,没法否认的事实:当年的大不列颠,市场秩序刚刚蔓延,就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提升了,英国整体的经济实力,而且提升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 很可能,正是这种情况,才让小曼以及老斯,如同丈二和尚,亦即高—僧那样子,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个只图自个便利的家伙,怎么一掺和进来,就能鬼使神差地,让国民经济和社会福祉,一下子繁荣起来了,比以往好些个世纪的缓慢积累,快了不知多少倍呀?不解。 不解之余呢,曼德维尔端出的是个呼吁:“高超政治家的巧妙管理,可以把个人的劣性,转化成公共的益好”,仿佛向世人严肃剧透:自己业已看见了,老斯后来说的,那只他看不见的手。 虽然斯密本尊,没搭这个茬,可架不住有人受启发呀,于是乎涌现了,那个对应的理念,将政府的“自觉”干预,说成是促成经济发展的,“看得见的手”。浅人有个瞎猜,乱蒙的那种哟:哈耶克或许也受到了,这两个理念的左右夹击,正反交攻,所以才一面将市场秩序,定位成“自发”的,一面把“自觉”的理性设计、安排、控制等,当成是与市场秩序对立的“强制”。一锅粥。 可是吧,即便小曼采取了,伦理中立的态度,没把官府捧成,道德高尚的圣王,他的呼吁,依然深层地泄露出,对工商业者的瞧不起:这些个家伙,原本全是些,卑鄙狭隘的劣性小人,要是木有政治家们,用聪明智慧来引导,怎么可能让他们的只图自个便利,变成美美与共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哇…… 至于凯恩斯等人,倡导政府干预的理论体系,尽管名气比小曼大多了,甚至也有某些积极效应,但不仅骨子里头,照旧木有摆脱,抹黑市场的深度印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流淌出了指令经济的意向,尤其是严重扭曲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应然内涵,忽视了下面的关键点: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上,因此潜含的负面作用,同样一言难尽,嗯哼。 回到正题上来。老斯不像小曼那样子信口开河,于是乎就用看不见的手,作为逻辑上讲得通的答案:冥冥之中,一定确定决定命定以及肯定,有只暗戳戳的手,偷偷摸摸伸过来了,引导着这些个,光想谋取私利的经济人,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在既没意愿,也不自知的心态下,为大伙做好事儿啊?融贯。 然而吧,逻辑层面倒是融贯了,事实层面呢,依然留了个黑洞:你一本正经地指认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有啥用吔?能比花里胡哨,煞有介事的跳大神,好到那里呀?无论是谁,还不是统统看不见么?白指。 细究起来,这里曰的“看不见”,貌似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呢,应该是指经营者看不见,因为他们据说是在,既没意愿,也不自知的心态下,去增进公共益好的,所以肯定拎不清,这股子“魔”力,究竟是从哪突然窜出来滴。 第二层呢,明显是指斯密本尊看不见,因为他在自己的,两部长篇代表作里,都仅仅是蜻蜓点水地,提到了这只手,木有展开进一步的阐释。考虑到这只手,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着至关紧要的重要意义,假如他觉得自己看见了,肯定不会满足于,这样子的沉默是金。真贵。 既然大师都说看不见了,后来的小跟班们,还能咋办啊?于是乎,如同皇帝新衣的故事里,几乎所有的人那样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也照着说看不见呗。举个例,自由市场口号的著名捍卫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里,就这样子阐发了,“看不见”的含义:“我们从未思考过,街角的小卖店,或今天的超市,如何能将我们想买的货品,摆上了货架。”阁下花点时间想想,酱紫简单的问题,真有那么难么?存疑。 不好意西哦,亲,无需存疑的是,与大牛们稍有不同,俺老汉倒是略微思考过,情况是怎么个情况,因而打算在此扮演一下,那个小屁孩的角色,反潮流地指出一点:这只插足进来的手,及其发挥促进作用的机制,一点都不神秘,而是如同秃头虱子那样子,明摆在那里,以致斯密本尊,早已自发地看见,并且还说出来咧,只是他木有,自觉地意识到而已。反讽。 说白了,全部的猫腻一如既往,照旧在既神婆,又深刻,打破了二元架构的交换通义里:一方面,经营者一方,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利润,总是会挖空心思地琢磨,消费者一方,想要得到神马好东西,然后再绞尽脑汁地设法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对路商品,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滋润,试图靠这样子为他们着想,最终把他们的钞票,转移到自己的口袋里;否则的话,他们十有八九,不是赔本,就是破产。 这个意思上讲,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换行为,有效增进了公共益好,压根不像小曼以及老斯,胡说八道的那样子,是既没意愿,也不自知的啦。毋宁曰,遵守市场习惯法的前提下,他们总是设身处地地思考,消费者想要些什么,如何才能提供,对路的物品,从而把街角的过客,吸引进来成为顾客,乃至成为可持续的回头客,从而也帮自己,实现可持续的谋利自由。否认这一点,势必就一笔勾销了,企业家对于全社会,自觉做出的积极贡献,反倒会给某些人,将这种自觉贡献,算在政府官员,特别是道德圣王头上,留下了宽广的空间。 说得更直白点:不管超市,还是小卖店,经营者都会把消费者放心里,关注他们对哪些东西感兴趣,从而有目的有意图地,兜售这些东西,以免他们买不到,降低了生活水平;不然的话,小卖店或超市的货架上,怎么摆的全是,各位想买的货品呀?于是乎,再次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连地摊小贩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拿了热被窝奖的大师,反倒还搞不明白呢?怪了。 另一方面,消费者一方,买到心仪的货品,付款给经营者一方的时候,尽管不见得全都自知,但想必也会愿意,用这样子的益他做法,满足经营者赚钱的需求,让他们能够继续经营,甚至扩大规模,从而方便自己,今后还能买到,更多更丰富的对路货品。这个意思上讲,买买买肯定显露了,消费者的豪气,但同时也会顺便让,经营者变成土豪,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双赢。 说穿了,正是由于买卖双方,都这样子按照通义,反复展开取主舍次的交换活动,用自己更满意的状态,取代自己不太满意的状态,才能在持续性的正反馈中,使所有的参与者,统统能够有所获益,结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各自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使整个国民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啦,不是? 于是乎,这个节骨眼上,就能一言以蔽之咧:斯密首先指认,后来学界拼命寻找的,市场秩序的无形之手,其实就是指,经济人心中,与益己动机,不仅并存共立,而且还不可分离的,那个益他动机。 在此要补充的仅仅是,祖师爷本尊,早已在下面两句话里,将这只他说成是看不见的手,明明白白显摆给大伙喽:“别个需要的东西,他能充分供给,他需要的东西,别个也能充分供给,于是乎社会各阶层,就普遍富裕了。……请给我以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换的通义。” 既然事情如同小葱拌豆腐,这样子一清二白,倘若阁下到现在还坚持说,您依然看不见这只手,照《人性逻辑》21篇描述的,助动词语义链条,那也仅仅意味着,阁下“不想”看见它,并非真的意味着,您“不能”看见它…… 挺不幸滴,这种明明看见了,却硬说看不见的装糊涂,恰恰为一百多年来,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血雨腥风,助了理念上的一臂之力,不容忽视的那种,你叫浅人如何不批它,嗯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