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之二十:再逢,尴尬面对 在离开灰城的那一刻,他就没有再对自己和小雪的关系持续下去,残留幻想。有心无心之中小雪和家人给他的暗示,都是认可了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消失。他虽然心里这么想着,跑学院办公室的次数却明显多了很多:每天! 连小舒都觉得奇怪:这段时间你这是怎么啦?天天来,就因为想我?她在打诨。 没什么,这不寂寞吗,经常来看看报纸什么的。他嘴里这么说,自己都觉得是在欺骗。他从来就没有在学院看过报纸,这类的事情他都在图书馆完成。好在图书馆就在学院办公大楼附近不远,倒也“顺道”。可是几十天下来,信箱里面除了来自龚苏酒的信外,就一直空空。昔日,小雪至少是每周一封信,吐着思念,就此吸附着他的思念。 八月初的一天,小雪突然出现在她昏暗的宿舍门口。已经分开个多月。开始他一直盼着能收到她的来信,看到她写的文字,却一再失望。慢慢的他选择遗忘,就当她不曾出现过,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今天她的突然到来,让他感觉吃惊又有点受宠若惊。在看到她的一瞬间,他的心又砰砰砰的快速跳起来。面对女人时的这种感觉,只有在她面前才会出现。 迟疑了一会儿,他走上前紧紧的拥抱了她,她没有拒绝也回抱了自己。从外在的身体语言看两人还如以前,似乎什么不愉快都没发生过。但是,敏感的他已在身体接触的一刹那,就已感觉出她的不情愿,亦或是别扭。 她是个爱干净的女人,他让她先去学校澡堂洗个澡,自己随后去农民小市场买了只鸭子,还有条鱼。做鱼比较快,处理鸭子较费事,就留作第二天的美餐。 露天小市场重新开放,很多附近的农民,需要这个市场提供必需的交换过日子。那里有他们的工作,也是他需要的市场。后来,或许是对开与关的不可控带来困扰的厌恶,校内自己开了个农贸市场,做的相对规范些。这次,他在校内市场买的活鱼和活鸭,让卖者做了初步处理。 他做事的动作很快,等她洗澡回来时,室内的书桌上已摆好了香喷喷的红烧鱼,时鲜青菜外加从学校食堂买的米饭,还有几瓶啤酒。他做鱼的功夫一直不错,红烧、清蒸都很到位,自己喜欢吃也喜欢做。 两个人过了个甜蜜的温馨夜晚。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她说,娶我吧。他看着她带着甜美的漂亮双眸,开心的不知该怎样回答。第二天,他带着小雪去学院办公室,找邓大姐办了介绍信,他庆幸小舒不在,他不喜欢小舒的口舌带来的困扰。老邓早就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见过小雪,在他们一起散步的时候。 邓大姐问,什么时候吃喜糖? 小崔将一袋糖塞到大姐手里,低声说:这件事还请暂时保密。 小崔在说这句话时,内心感觉很不踏实:对于这段婚姻是不是能够真的实现。 看着小崔,一脸迷惑的大姐不知该说什么。这时,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已不好使唤。面对的生活变数太多,没有人知道明天的日子会和今天的有什么不同。她的丈夫,最近也饱受压抑之苦,校内早已挂号,自由化思想严重的他,已经被校方停止了几乎所有活动。写的文章不准寄出更不准发表,不然后果自负。他的副院长职务,恐怕难保。在人民大学,在学术上,杨教授是小崔唯一的知音。有很多教授喜欢这个年轻人,但是,杨教授是唯一的一个,主动提出将他写的文章推荐发表的,就职人民大学的人。小崔发表的其它文章,都是自己寄出碰运气的结果。 第三天,他们双双去学校人事处换了结婚介绍信,下一步就是去市里的婚姻登记处登记,就此在法律上完成程序。最近的登记处就在海淀区,不是很远,但在去之前,得先拍合影。 他问她,她父母的反应,她吞吞吐吐说挺好,他也没深问。不能获得来自父母祝愿的婚姻会是什么结果?他脑海里瞬间想过一会儿,快速的飘走。他顾不了那么多,觉得此时此刻的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颗悬着的心可以放下。就此可以更加专心致志的准备考试,此时的他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和一份安定的心情。 他认真的算过,托福应该基本上没问题,GRE的数学和逻辑部分也可拿满分,问题还是在阅读,需要的词汇量太大,很多人用背字典的办法来突击。自己记忆力不够,逻辑思维很好却在这使不上劲,也只好用笨功夫,没有选择。他买了三本字典,用同事介绍的办法背一页撕一页,来几个重复估计差不多。与此同时是刷题,那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历年考试题,还有在外文书店买来的真题集。那时候,版权概念在中国还不存在。 有次,看着身边熟睡的她,感知着窗外射来的暖融融阳光,他突然有股想放弃的打算:为了身边的这个女人。况且,对于他这个不喜欢也不擅长死记硬背的人,背字典实在是太辛苦,而且效率奇差。如果只是为出国,选择实在是太多,直接考到部位研究所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考个博士,对于他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人生二十几年来,除了当初考大学和研究生时,需要背政治和时事外,他极少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且那种方法对他不好使。他喜欢逻辑思考,人家考试时靠背数学公式获得答案,他靠临时的公式推导,不仅快速还能确保正确。使用这种办法,他的数学经常性的得满分,数学在他手里永远只是小菜一碟。 世俗一点看,自己当前过的不错,院长对自己还是挺赏识,虽然是外来户,再读个博士立马就可以转正成某个牛单位的嫡系,快速超车。写写文章,在国内的学术圈子混,他觉得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容易。国内那么多大鳄的经典之作,他都认真的读过研究过,感觉很容易超越。不像他读过的来自芝加哥大学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季刊》,或者是美国经济学会出版的 《经济学评论》,更不用说技术含量极重的那些数理经济学杂志上的论文,诺贝尔奖的得奖作品都在里面。国内培养的学者写的“论文”,和那些海外的专业论文比,太初级,说到底就是哲理性的夸夸其谈,不仅只是缺乏数据和逻辑。在可见的未来,人大、北大,还是得靠这些人做主力。 问题是,留在这里,就像回到乡村去当队长,和那些昔日的朋友一起过一样,苟且偷生而已。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此这般的混下去未来的自己也能熬成大鳄,也会代表国家的最好“学术”水准,但是,在质量上却很难上档次,不可能和国际接轨。 是选择生活还是事业?留下来的日子,在生活上会好过的多,做井底之蛙习惯了,也不会有差异感。再说,国家强调的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西方的理论,就像G教授们一再强调的充其量只是某些“技术”部分有用,成套的理论只能被视作批判对象。G教授等人就是这样做的,拿着国家的津贴,花了好几年时间来琢磨西方流行的教科书,做攻击的靶子,费尽心思的将西方成系统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割裂成碎块,极为无聊,装作无知。 小崔也花了几年时间,用的全部是自己的资金,做的却刚好相反,他试图将最新的西方研究成果,综合在一个系统里面,来“改造”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这样的中国和世界,永远不可能同轨。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上,西方已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中国却依然赶着小牛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自我陶醉于景色的美好慢慢的行走着。这些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大牌教授,哪一个不是赶着牛车的小老头。期望他们或者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抗世界经济学界的学者和思想,无意于异想天开。 为了一套房子,一份可以活口的工作,是不是就应该将自己卖掉? 在面对没玩没了的GRE词汇时,偶尔,他也会有点纠结。 (原创,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