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4日,美国东部的纽约,气温刚刚转暖。街道两旁的樱花树,依然在肆无忌惮地盛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鲜花。红的像火,似乎是在勾引你内心深处的欲望。粉红的,则像含羞的少女,羞羞答答。更为放肆的,则开始飘飘然,向匆匆行走的过客,挑逗地送去鲜花,也不管你是不是喜爱,是不是有心情和它调情。
就在这浪漫的五月,在纽约市区一个普通的出租公寓里居住的一对普通的年轻犹太夫妇,他们爱情的结晶,已经从鲜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这一天,一声稚嫩的哭声之后,他们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个在当时看来很普通的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莫利斯·格林伯格(Maurice R. Greenberg)。对于正处在幸福关头的父母,他们是不可能会想到,八十年之后,世界将因他们的这个“小不点”而发生变化,无数的人将因他而欢笑,也有不少人将因他而伤感,而流泪。
1925年,还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一年。先是在年初时,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宣布开始他的独裁政权,远在欧洲的变化,从民主到独裁,从温柔到杀气腾腾,按理说,是和大洋彼岸的纽约,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不,纽约的鲜花,还照样在潇潇洒洒,在穷尽自己的温柔和浪漫。可是,就是这种小小的变化,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而又正是二战的战火,熏陶了格林伯格,给了他性格,造就了他坚强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熏陶,就没有让他格林伯格后来得以成就伟业的个性形成机会,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美国国际集团的辉煌了。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在这里,似乎也再一次得到了证明。
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在那一年让不少的美国学校老师遭受打击和迫害。美国政治的开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对科学的愚昧态度,在那个年代还在胶着地相互对垒和博弈着。
工业发达,经济繁荣,自然灾害频发,政治腐败,进化论被限制,政治继续民主化,基本上就是那个时候美国生活的图画了。那一年3月12日,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忌日。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世界迎来了一位伟大的金融巨擘。孙中山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也因此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变革轨迹。几十年之后,格林伯格则改变了世界的金融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也因此而不得不被动的接受调整。
19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也是被人们称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快速发展的经济,消费革命的膨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将美国经济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生气蓬勃,就是形容那个时代美国人生活的最好形容词。不过,这个美好的时代,对于作为新移民的格林伯格一家,也没有带来多少美好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他是生不逢时。
世界金融之都,美国第一大都市和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些被人们用来描述纽约的华丽词汇,外加美国的辉煌,与格林伯格一家也几乎没有多少关系。格林伯格的父母,是来自东欧的第一代犹太移民。文化程度不高,家境贫寒,勉强度日,是当时他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美国的犹太人富有,是就相对比例而言的:美国富裕人口中犹太人的比例,远高于犹太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而已。
贫穷的犹太人也照样存在着,而且也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多数的第一代犹太移民家庭也是从贫穷开始的,不少的在第二代就开始发达,格林伯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出生在犹太家庭的格林伯格,是一个没有什么好运气的人,至少在他生活的早期。当时,他们住在纽约市区一个拥挤的单卧室公寓里。环境嘈杂,卫生条件差,贫穷,就是当时他所能够得到的生活环境。
那时候,家里已经开了一家小卖部性质的糖果店,卖些零碎的小食品和日常用品。在纽约这个大都市,类似的小店可以说是多于牛毛,谈不上起眼。小店的经营收入,到底还是无法满足一家大小的生活所需。在这种情形,勤奋的年轻夫妻,就想着法子去搞到一些额外的收入。
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心脏的华尔街,每一天都在制造着新的百万富翁。但是,这样的美誉和造富环境,这些富人所创造的需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已经做人父母的格林伯格夫妻而言,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价值。那些靠金融中心发财的人,虽然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小店也没法沾那些人富有的光。
很多在纽约生活的人,在没有多少工作出路的情况下,就选择当一个出租司机。干那种工作不需要多少文化,甚至都不需要很多语言能力。即使是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到纽约出差,或许你还会时不时碰到说着很难懂英文的出租车司机。不少关于纽约市的电影里面,也时不时可以让你看到,说着蹩脚英文的出租车司机的镜头。很多时候,由操着蹩脚英文驱动的满街跑的出租车,还是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难得的一道风景线。
店里的日常工作主要由母亲打点,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做了一份全职的出租车司机工作。为了生存,父母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是那时候父母亲的正常生活。这种为了工作玩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被后来的格林伯格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小时候的格林伯格是个野孩子,父母既没有时间管他,也不知道怎么样教育好他。一切任其自然的生活环境,倒是给小格林伯格形成自己独立思考个性的良好机会。
从1925年到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蒸蒸日上,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即使是在那样的经济环境生活,格林伯格家也没有沾上多少美国“发财”的好处。他们一家,作为百万没有得益于美国经济繁荣的非裔、新移民、农民和部分无产阶级的一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那时的贫困线标准,是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
作为父母的年轻的格林伯格夫妻能够感觉到的,就是日子还马马虎虎过得去,虽然每一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之中度过。至少和移民美国之前的日子相比,还是要好不少。更不用说,在美国生活,还多了一份心灵的安稳和生命的安全感。他们知足了。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比较容易知足:只要是小日子过着,有个奔头,即使和他人相比再贫苦,自己也不太能够感觉得出来。
小格林伯格看到的,也是父母脸上时不时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即使是这样的,过得紧巴巴的日子,小格林伯格也没有能够享受太久。上帝不仅没有给他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甚至没有能够让他们一家过上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安稳日子。这不,才五岁多,孩子就失去了父亲,年轻的母亲就失去了丈夫。再加上一个大萧条,后面的日子该怎么过?让母亲一时没有了注意。这段时间,印在小格林伯格眼神之中的,就是母亲那苦涩的笑容。那,既是为了安慰儿子而挤出的笑容,同时,也是母亲为了安慰自己,而在努力想发自内心的试探。
在困难的日子,多想点开心的时刻,苦难的日子也就不再那么苦难了。痛苦,对于人而言,最终都是自己的一种心灵的体验。正因为是一种自我体验,每个人才有很大的余地,来做出必要的自我调整。犹太人对待死亡和困苦的乐观精神,从小就对小格林伯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未来的日子里,即使有再大的灾难性事件出现,他都能够比较沉稳应对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什么,即使遭受了那么多的灾难,他和他母亲,也还是能够活的很自在,很长寿。
随后,是美国第一位女州长在怀俄明的产生。女人参政的历史,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女人作为“二等公民”,隐藏在男人背后作为“附庸”的时代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女性从那个时代开始走出家庭,大面积参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莫里斯的母亲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走出家庭,自谋职业的。五十二岁的卡尔文·柯立芝,作为“沉默的卡尔”继任美国总统,并且在那年初成为第一次通过电台发表就职演讲的美国总统。电台的出现和普及,电波时代的来临,又成为后来导致格林伯格年岁不够也“要死要活”参军上二战前线的导火索。而柯立芝总统对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过度信耐和坚持,则是导致随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让格林伯格有了一个艰苦的少年时代。
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一直到现在,纽约的出租车行业还是很有点类似目前国内的情形。干那一行的,多是一些“外地人”或者“农村人”,相对于美国就是“新移民”。毕竟,那是一个很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的工作。
从1923年就开始坐上总统宝座的共和党籍的柯立芝,是一个坚定的“小政府”主义的推崇者。他主张尽可能让自由市场自己去解决问题,政府干预越少越好。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政府监管的缺乏和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这又为其后大萧条的开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今天看来,如果美国政府在1920年代中期经济繁荣时,就开始适当的政府干预,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持续那么长时间的经济大萧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