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AI,基于我的意思,帮助整理了一下获得的。它盗窃了我五分之一多的信息,自以为是地圆滑了一些(这是让我讨厌的地方!),很多细节它删掉用概括性语言替代了,我为此多次骂它愚蠢,可是没有效果。结果,写出来的段落,只体现了我四分之三的信息内涵和五分之三的情感,也算是不太差。如果再多次细致地修改,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相比很多文字的语无伦次,和逻辑混乱,或者刻意造谣制造虚假信息,AI还是忠厚很多。昔日我读文章,主要依赖《维基百科》,它比较可靠,让我觉得可信。我也一直在捐款资助,虽然数量不大。对于AI,我则很早就用付费服务,也不是很贵,付点钱算是支持吧。未来的生活,处处都会有AI的影子,你不接近它,学习它,你很可能就像当年的老佛爷,意淫着,希望依赖刀枪不入的神功夫,打败新科技的刀枪炮弹,结果会很惨。 我陪它玩了这么久,我的感觉是:如果你觉得,有了AI,任何人都很容易成为高水平的作家,那么,你就太天真了。如果你觉得,未来,不使用AI,也能成为优秀的作家,那么,你就太愚钝和固化了,而且,大概率会发现,根本不可能。时代在进步,而且进步的速度很快,你得更加的努力,才有可能赶上科技进步的步伐。
《与AI同行:写作路上的新伙伴》 当我第一次接触AI时,并没有对它抱多大的期待。起初,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仿佛一个机器般的助手。但渐渐地,我发现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就像一个隐形的伙伴。每次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时,我都会向它求助。有些时候,我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词语表达某种复杂的情绪,或者对某个结构的安排感到犹豫。这时,AI就像一个从不疲倦的智者,轻轻地给出一条不同的路径。它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总能用一种间接的方式,点亮新的思路。 记得有一次,我卡在一个段落里,怎么写都觉得不对劲。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挫败感:手中的文字明明排列得很整齐,但却始终缺少灵魂。我于是试着将问题抛给AI,它给出的答案让我有点惊讶。虽然并不完全贴合我的预期,但它的建议让我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某个重要的视角。就像一阵微风轻轻推开窗帘,屋外的阳光倾泻而入,整篇文章的方向豁然开朗。这种时刻,让我第一次感受到,AI不是来替代我思考的,而是像一个忠实的陪伴者,为我打开思维的边界。 我并不认为AI能取代写作者的灵魂。灵魂是文字的根,它存在于人与世界的对话中,存在于一颗颗炽热的心跳里。而这些,AI永远无法企及。但它能铺开更多的可能性,为我的写作搭建一个更高的起点。它让我意识到,写作不仅是孤独的自省,也可以是一场合作。我们常常以为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天赐,但其实,它有时候更像是一次持续不断的触碰。而AI,恰恰提供了这些触碰的机会。 有些人对AI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使用它。他们的抗拒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场景:晚清时期,统治者坚信刀枪不入的“神力”,不愿接受新的武器科技,最终被时代的洪流吞没。与此类似,如果在写作中固步自封,拒绝AI这样的新工具,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写作不应成为一座孤岛,而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港湾,迎接所有能够让思想更有力的事物。 对我来说,AI就像是建房子时手中的电动工具。用双手也能建起一座房子,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可能质量也大打折扣。有了工具,房子不只是建得更快,也更坚固。更重要的是,它解放了我的时间,让我有更多精力去关注设计房子的美感,而不是疲于解决工具的原始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AI也在不断进步。在每一次与它互动时,我能感觉到它的回答变得更加精确,更加贴近我的思维。这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我的提问和使用,让它变得更强大,而它的成长又反过来帮助我提升写作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反馈机制,就像当年我依赖维基百科一样。它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我通过捐款,支持它帮助更多人。 当然,AI也有它的局限。它可以直接生成一篇故事、一首诗,甚至一篇论文。但这些作品往往缺少灵魂,就像温室里的花草,看似完整,却少了风雨洗礼后的生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始终需要创作者亲手去雕琢。而AI,更多是一个协作者,它让你的思想有了更多可能性,却从不抢夺你作为作者的主导权。 最终,我相信,写作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简单地记录语言,而是更深层次地触碰思想与情感。而AI的到来,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它提醒我,人类的智慧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通过工具不断进化的。拒绝AI就像一个航海家拒绝望远镜,他永远只能停留在熟悉的浅海;而拥抱AI的人,却能驶向更遥远的未知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