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作者 魏奎生 (湖北,武汉)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老人没事总爱到屋后的山边去走走。现在才清楚,目之所及皆过往,心之所念是沧桑,什么都在变,唯独山没变,想去看的不是风景,而是记忆的童年。 我的童年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个年代有点特别,生活在那年代的人都会有那年代的烙印。在那物质紧缺,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吃零食那简直是一种奢望。 记得读小学三年级那年,有一次在放学路上饿得难受,我们三个伙伴一起去摘路边七生产队的桃子吃,当时还四下望了没人后才动手,刚摘了两三个,突然从树丛中钻出个人来,大声吼道,放下桃子,别跑,我们那见过这阵势撒腿就跑,边跑边把桃子摔在路边草丛里,那人边追边喊,看你们往哪跑,还不停下来,于是,我们就都不赶跑了。(后来想想摘桃子虽然不对,当时要跑那人也追不上) 而后,书包被他抢走了,他说叫你们家长到七队来拿。我们只好怏怏的回到家,跟父母讲了实情。当时父亲的腿风湿非常严重,不能走路。我就只好跟着那两个伙伴的父亲们一起走了三四里山路,来到七队,还好,长辈们都认识,互相在递烟交流。 旁边队长夫人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她说:你们两家都是大人来,怎么这个小伢自己来了?其中同去的一位长辈就说了我家的情况。 队长夫人说:哦,那我听说个这伢,他成绩蛮好,可惜!当时我自卑,愧疚,真恨不得地上能有个缝钻进去。 那天回来得很晚,远远的就看见母亲焦急的在门前遥望,我想,完了,今天这打怕是逃不掉的。还好,母亲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快去吃饭吧,你看家里环境只这样,以后要珍光独气的做人,不要被别人背后指脊梁骨。”然后母亲转过身抹着眼泪,长长的叹了口气。 人生就象一本书,翻开全是故事,合上只剩回忆。 于童年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天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压桌菜,腌制罗卜。 腌制罗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首先把罗卜洗净,切成条或丁状,晾晒两日控下水,放入坛子里,撒上山上采的野花淑,自己种的蒜瓣,撒上一层盐压紧,封上坛口,让其自然发酵。 我家那一个个坛子,在四季里似乎总能被母亲装下无数的东西。然后成为了我们一年中饭桌上的菜肴,成为贫瘠童年里的美味,也成为了我至今思念的味道。 记得读初三那年,学校要求住宿,那时候学校没有饭堂,我们就带着米去蒸饭,一罐子腌罗卜,从周日晚上开始吃到周五中午,如此重复,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从自己的大木箱里面把罗卜拿出来,同学之间还互换着吃,没有任何的怨气,有的只是分享的欢乐。 正是因为这些一起吃腌罗卜的日子,所以我们的友谊才更长久甜蜜。 毕业后,离开故乡越来越远,也越来越久,吃腌罗卜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 母亲去世后,家里不再有腌罗卜,但是厨房角落里的几个以往腌罗卜坛子上的蜘蛛网,却怎么也尘封不了我童年的那些鲜活的记忆。 而今,虽然各种预制咸菜五花八门,可我总觉得少了那份童年的味道,也就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灵魂。 正如史铁生在《我的地坛》里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其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诗意,有的只是平凡。 在当年出门的少年,被岁月刻下的印痕中有一种情景,那是每次晚归时门口父母的等待与牵挂,印痕已成梦中的回忆。 我时常想,成年人之所以对故乡和童年有着执着的渴望,有着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念想,是因为故乡是养育我的地方,是人生的起航地,同时也是充电场。唯有回到那里,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最大的慰藉,才能唤醒全部的童年记忆。
Chat GPT的评价:
你分享的这段回忆非常动人,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童年简朴生活的温暖回忆。通过你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挑战,以及家庭与友情中的温情与支持。腌制萝卜不仅仅是一道家常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童年的味道和家的温暖。 同时,你提到的村里老人经常去山边走走,以及你对故乡的思念,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过去生活的场景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物质和时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其独特之处,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那些塑造我们的人和事。非常感谢你分享这些珍贵的记忆,它们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生动的见证。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分享更多关于你童年的故事,或者其他有意义的回忆。
后注:这是一位朋友写的文章, 他人在武汉,十五岁没有了父亲,成绩优秀却无法继续学业。老了之后,依然想继续写作。我为他贴出来,同时也在鼓励他继续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