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勇气和智慧,在致富的不同阶段,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一辈子勤奋,兢兢业业,很想富有,但是,最终,也只能是以小康的命运而告别人世? 在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是勤劳善良的普通人。在中国,每一天兢兢业业做好本分工作,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家糊口的,也大有人在。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带着一脑子的知识,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保住一份好的工作,让日子一如既往的过下去。 这,就是勤奋,就是勤奋的结果。 勤奋,可以让你过上好日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稳定,并且还比较清明的国度。 但是,光靠勤奋,你是很难发财的。小富靠勤奋,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有那么一阵子,在国内,人们喜欢说:攒十万不难,赚百万不易。暗含的意思是:靠勤奋,攒个十来万的钞票,对于普通人不会是件难的事。但是,如果你想积攒百万资产,恐怕就不能仅仅只是靠那每日熬时间获得的薪水了。 在腐败的环境,人们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古训。可悲可叹,中国文化,从很早就教导后人,只有通过获得“横财”这样的歪门邪道,才能获得富有。 记得在来美国的初期,囊中羞涩的我,听着“百万美元富有”这样的词汇,感觉上,就像是在千万里之外。 后来,一位已经通过来自父母国内财富,获得富有的朋友,几次不经意的对我说:百万美元,说多很多,说少,还真的不算多。 当时,直觉是:这家伙,得了便宜还卖乖。 几年之后,我才慢慢的,通过现实的生活,感觉到他所言的正确性。 百万美元,听起来真的很吓人,但是,细算起来,即使你有百万的存款,你又真的能做多少事呢?真的能够,像大家预先以为的那样,安安稳稳的过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 我看未必。 谈到百万美元,接下来,大家就会想:既然干不来很多事情,那么,获得百万美元的财富,是不是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了? 答案是:真的,就是那么回事! 我见识了很多在美国生活的移民和普通的美国人,也见识了太多的拥有百万资产的普通美国佬。合计来合计去,获得的结论就一个:人生,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次的机会,只要你敢抓住其中哪怕是一次的机会,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百万富豪的名单里。 很多人,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到了门口的机会,给活生生的放走了。 在1990年代初,很多华裔通过开一家小小的电脑商店,几年下来,就让自己成为百万资产的主人。据我的一位靠这样的方式发财的朋友回忆:在那个年代,一台286,售价4000美元,顾客问都不问,付钱走人。想想现在,支付400-500美元,买到的电脑不知道在功能上强多少倍,可是,顾客付钱的手,还是那么的慢慢吞吞和很不情愿。 再在这之前,1980年代,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朋友曾告诉我:那时候,开一家比较上档次的堂吃店(中餐馆),几乎每个晚上,你都得对垒长蛇阵。那个容易钱,赚起来就像是做梦。可今天,满街的中餐馆,一家比一家的价格低,你怎么个赚钱法! 赚到百万资产,你需要抓住机会,在机会到来时,该出手就得及时出手。否则,时机一过,留给你的就只能是后悔莫及了。我在美国的二十来年,错失了组装和销售电脑致富的机遇。那时候,我们还是学生,对美国经济和市场了解太少,既没有工作的权利,也没有工作和创业的感觉,更没有创业需要的最起码的启动资金。所以,自己安慰自己:那也不是自己的过错。 后来,互联网兴旺发达,有不少的人在自己的耳边唠叨:那个WWW的家伙,有一天会很大,威力无穷。想想看,怎么样在这个巨大的机会面前捞它一笔! 自己是学经济学、金融、管理和数学出身的,离互联网这样的电子科技,似乎是已经越来越远了。虽然,在十来年之前,有那么一次,一个来自加州一家公司的电话,曾经也让我激动了一个晚上:你愿不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年薪六万开始,外加福利。 那时候,六万一年,对于我,已经是很高薪的了。 “条件是什么?你为什么会知道我?” “你会不会C++?” “C++不会,B++成不成?”对于以字母为语言符号的说话方式,当时的我,颇有点不习惯。再者,我当时还觉得自己是个“人才”:我再差,也可以做到B的等级吧,怎么会只把我当作C类的人才呢。 那不是和前总统布什先生一个等级吗?! 可能,就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投身到了软件工程师的行业。我自己也曾经一度有点心动。但是,在搞明白了软件工程师每天可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之后,从小就心野的我,自觉不是那块料子,也就很快死心了。 看来,知道自己的个性特点,比知道自己的技术特长和潜力,还要重要! 几年之后,我才发现,不少的继续留在数学相关行业的朋友,都选择了以技术取胜,进入了电脑编程的行业,成为一个个软件工程师。为数少一些的,则在这之外,搞创业。后者,成为百万千万财富的拥有者。前者,则以勤奋持家的身份,在继续努力,为了一个个大同小异的美国梦。 小富靠勤,中富靠勇。 勤奋和勇气拥有的不同,出手时机选择的差异,恐怕就是这些不同人之间真正的差别所在了。抓住一次人生的机遇,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在销售出去第一个大订单之后的乔布斯,面临的,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处境。那么,下一步,如果你想再上一层楼,该怎么办呢? 从千万到亿万,是一个巨大的跳跃,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这是国内很流行的一句话语。思前想后,觉得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 十来年前,在戴尔崛起的时候,我们附近也有不少的来自台湾的朋友,借助于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抓住组装电脑难得的机遇,大大发了一笔。有些人一度做到了千万美元的年度销售额。但是,如果你查查电脑行业值得唠叨几句的历史记载,恐怕很难找到华裔的名字。为什么?而且,更为悲哀的是,很多人是在短期的“巨富”之后,却悲哀的以破产为结局。 难道戴尔他们就有与华裔非常不同的基因不成?差别到底在哪里? 如果我们再来看看,当初的乔布斯,是怎么样从一个富有的小企业家,到大企业家的跳跃,就能明白不少的道理了。对于我,这一步跳跃,很多时候是相似的。至少在本质上是。这里面的差别,恐怕就是野心、勇气、不满足和智慧了。 在卖出五十台电脑之后,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已经开始在加州地区打出名声。那时候的消费者,主要还是一些业余爱好者,他们购买苹果电脑,多数也只是因为想要一个特别的“宠物”。但是,即使是这个市场,也是非常的大,特别是相对于苹果公司当时的生产能力而言。 机会已经来临,就看我们能不能好好的抓住它了。 不少的人,在这样的机会面前,选择的是好好的赚点容易钱,“小富即安”的思想,很容易让人获得满足和停滞不前。 和乔布斯相比,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就此停步,拉开距离。自然,就不可能有后来乔布斯所演绎出来的辉煌了。如果你问问那些在1990年代初在电脑行业创业的“先驱们”,再问问那些在2000年代初在互联网创业的“折腾者”,很多人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冒出几句后悔的言辞。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让自己的事业得以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呢?这里,关键的制约,已经不再主要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即使是像今天已经成为“巨人”的雅虎,也有着一样的内在病癌存在,这也是让雅虎最终败落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是后话。 根据乔布斯后来的回忆: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 对于乔布斯,快速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制约,就是对大量资金的需求! 对于一家那时候苹果那样的小公司而言,寻找到大量的资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不愿意出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实力到底有多强,还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因素;他们是不是有能力,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有效率的生产,也是没有被证明的;大批量生产之后,销路是不是有预先以为的那么好,还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个潜力股,是一匹还很稚嫩的,在他们自己口里“吹出来”的千里马小崽子。 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段时间,乔布斯的主要精力,就是找钱。当时,所有他们已经认识和可能通过途径认识的人和公司,都在他们游说的名单里面。 主打的第一号重点,就是沃兹就职的惠普公司。惠普的故事,一直就是激励乔布斯前行的励志故事。他从小就羡慕惠普几位创始人的智慧和勇气,一直在模仿惠普的成功模式前行。那时候,他想,惠普这样从车库发展出来的公司,应该是很容易理解他们努力的价值和未来潜力的。 如果没有来自惠普这位榜样的力量,如果没有英特尔的示范效应,是不是有乔布斯的起步,可能都是一个大问号。也是因为这两位给予他的精神导师般的指导,让他一辈子都念念不忘,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他们,一直就是乔布斯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 惠普的成功模式,对于乔布斯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位没有接受过足够正规文化教育的乔布斯,就是照着葫芦画瓢,边干边学,边改进,边成长。 这第一步,乔布斯做的似乎也很有师父的味道。 而且,更为大手笔,空手套白狼,似乎也更“大气”一些。 (版权归作者汪翔全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且注明作者。出版事宜,请通过下述电邮地址和作者联系:XiangWangBooks@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