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画像之五 中国文化强调言传,看重倚老卖老的价值,也很在乎“过的桥多于走的路”所带来的身价。美国文化似乎更强调身教的力量,强调理论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性,强调少说多做,强调老老实实做人做事。 中国目前的现实,让习惯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不得不惭愧的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丁书苗的“败落”,虽然给这些人一些难得的安慰,但是,读书无用的现实,恐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丁书苗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她从小就不满足于当个农妇,希望通过贸易来谋得一份生存的机会。虽然她连最起码的算术都算不清楚。但是,对于怎么样做人,特别是在中国,怎么样通过利用交换来获得利益增值,却通过生活的现实,理会的深刻。 丁书苗的身上,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成功犹太商人的基因。只可惜,也很幸运,她出生和生长在中国,目前这种时态之下的中国! 谁说企业家就必须是拥有高学历的?谁又有资格规定,基本算术都没有搞明白的人,就没有资格做出一个大的企业来?如果公平和平心而论,我倒是在丁书苗身上看到了打造一个成功企业家不可缺少的很多素养和素质。只是,在中国那样的环境和她当时所处的地位,她能够有更好的选择吗? 对于丁书苗,她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那种看上去的“愚昧”和“无知”,外加没有姿色的脸庞。很可能,就是这些让人觉得非常不起眼的特色,让她的交换对手觉得,和她进行交换比较安全,比较靠谱,也比较容易让自己长期站到便宜。 我记得,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最牛(最成功)的二手车销售员,他最大的特色就是看上去憨厚得让所有的人都自叹不如。在其它的销售领域,好像也有类似的例子。他们的故事,看来和丁书苗的,也有些大同小异了。 可悲的是,丁书苗获得了更为快速的成功,同时也获得了来得更快的败落结局。 这是她的过错吗?既然有机会,为什么她作为一个企业家就不可以利用?难道企业家在进行交换过程中,就必须把握那不着边际,而且还老在变化的“道德”和“法制”底线不成?“法制线”的模糊不清和“时硬时软”,让中国必然造就大量的,人格和行为被扭曲的企业家。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像丁书苗那样搞关系的方式和成功经验,我听过很多,她不是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位。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还会一次次再现,就像中国历史一再出现的大起大落一样。 有人问:为什么美国公务员的腐败,没有像中国的那样,来的那么大和普遍? 很多人将其归于“高薪养廉”。我觉得,高薪养廉只能是一厢情愿。美国的公务员也不是很高薪的,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在经济上也很难和奢侈连在一起。在我看来,即使你将中国公务员的薪水再提高十倍,我估计,腐败者也还是照样会前赴后继。对于很多腐败者,他们开始时在乎的可能是金钱,后来,慢慢的,就已经远不是对金钱拥有的满足了。身不由己,习惯改变,不知天高地厚,恐怕就是很多人不得不面临的结局。 美国的公务员也有不清廉的,他们之所以没有中国公务员那么贪婪,不是他们不想、不敢,而是他们的机会确实是少得可怜:权力有限,能够支配的资源太少,而且还有太多的人在紧紧地盯着自己。同时,即使得手,想不被发现,能够拥有的时间也确实是太短。 连接: 精明的企业家,还是唯利是图的小人? 中国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经营的逻辑与兰世立的“智慧” 中国企业家画像之一:孙汉本 骄雄、赌徒、愚昧,还是天才的企业家 附录:丁书苗发家史:结识刘志军 资产两年增加40亿 2012年01月09,新京报 陈宁一 刘刚 1月7日,鉴于丁书苗涉嫌违法违纪,山西政协常委会议决定,撤销她的省政协委员资格。丁书苗是山西博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博宥集团)董事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身家40多亿的她,作为扶贫名人,形象还被刻成雕塑,全国巡展。 去年1月,丁书苗因卷入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案被调查。57岁的丁书苗出身于山西晋城,当地一位和她熟识的官员感叹说,“我曾通过其身边人,几次提醒她,别与权力走得太近。中国多少商人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名官员说,丁书苗从一个农妇发展到身家几十亿,真是不容易。但她通过依附垄断权力来获取利益,终究没能走多远。 “她韧性十足” 与丁书苗同村的村民说,丁书苗会做人,借给她10块,她会拿出8块搞关系 丁书苗有着中原女人的鲜明特点,“身高超过1米7,长相憨厚。性格豪爽。”她家境贫寒,早年丧母,由父亲一手带大。上世纪70年代,丁书苗经人介绍,嫁给王必村的侯晚虎。侯退伍回家,在乡政府工作。 堂妹丁陆苗对丁书苗唯一的印象是“与常人不一样。”计划经济时代,村民们每天下地干活挣工分,她却不愿意下地。 20岁出头的丁书苗“胆子大”。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她敢“投机倒把”。所谓投机倒把,就是丁到各家去收鸡蛋,送到县城卖。丁书苗带上干粮,提着鸡蛋,一走就是一整天。 “丁大字不识一个,一斤鸡蛋2元,一斤半就算不出多少钱,还得问别人。”说起这件往事,王必村的村民忍不住笑了。 在村民们的印象中,“丁书苗有本事,韧性十足。比如她找人帮忙,被拒绝不生气,会一次又一次找。而且胆子大,你给她出个主意,她什么都敢做。” 村民们说,“丁书苗很会做人,比如去贷款,你贷给她10块,她能拿出8块搞关系。有些人愿意跟她打交道。” 丁不甘于农村的日子,改革开放后,便去了晋城,开了家饸饹馆——晋城最为常见的饭店。关于丁的出走有两种说法,娘家人称是她凑了近3万元,买车跑运输,钱被人骗了,导致离开。 但有村民称,当年一个施工队到村里来,丁认识了队里一个卡车司机,后来在这个人的引导下去了晋城。 这次出走,让丁书苗跨出事业的第一步。了解她的人认为,丁从农村走出去,没有任何特长,亦谈不上美色。但她深得中国农村人情社会的处世之道。这也是其日后发展的关键。 运煤发家 丁书苗到“煤都”借来2000元运煤,生意逐渐做大,后投资了40多节自备车车皮 饸饹,是一种像面条一样的食物。知情人说,丁书苗开的饸饹店,来吃饭的煤车司机很多。丁做生意大方、实在,与这些司机打成一片。 晋城被誉为生长在煤堆上的城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路运输是主要的手段。“丁很可能就是与司机的日常交流中,得知这一行当的利润可观。”上述知情人称。丁买了一辆车,在卡车司机的带领下跑起煤炭运输。 当时,卖煤成本极低,不到10块钱可以买一车煤,约五六吨。晋城市政府一名官员回忆,整个晋城市宾馆一般只住两种人。买煤的和买铁的,买煤的占60%以上。 由于运力不足,很多煤被堆在晋城路边或填满了水沟,一座座小“煤山”上长出了杂草。甚至在多年后,煤价上涨,人们又把这些废弃的煤挖出来卖。 吉春河,曾在晋城从事煤炭生意,并在当地拥有煤矿。他说,当时谁能把煤运出去谁就能赚钱。 据他介绍,晋城的煤一般通过河南省,转运出去。太行山路段经常出现如此情形,绵延数公里的运煤车堵得水泄不通。“堵个两天两夜也不罕见。” 于是,大量贩煤者将目光转向铁路。丁书苗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找关系,用火车运煤。 丁书苗在晋城的运煤事业得到两个人相助,一个是吉春河,另一个是王刚(化名)。王当时是晋城市政府管理煤炭产业的官员。 王刚还记得第一次见丁书苗的情形。“当时,丁来办公室,说想发煤。让我找人帮她。她布衣,布鞋。她需要的是起家的本钱。我没法帮她,拒绝了。”一次、两次、三次……不管刮风下雨,丁书苗都骑着自行车,去找王刚。进不了办公室,她就在大门口等。 王刚被打动了,便将煤商吉春河介绍给丁书苗。“我亲自为丁书苗担保,吉春河借了她2000块钱起家。” 丁书苗起先与一些乡镇和市属煤炭公司合作发煤,随后生意越做越大,并投资买下了40多节自备车车皮。 丁书苗开始找吉春河以及其他一些煤商,合作发煤。 “我和丁书苗合作了一个多月。她到我这买煤,然后发往南方。她的资金积累开始丰厚起来。”吉春河说。 “车皮”财富,聚散如烟 丁书苗善钻营,和郑州铁路局领导建立关系,获取车皮计划,再将其贩卖牟取暴利 丁书苗在煤炭运输业里面,有一项广为人知的本事:能拿到车皮计划。 车皮计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一般是由当地的煤炭产销大户或矿务局,向上级铁路局提出申请,需要多少车皮,铁路局再统一上报铁道部。最后铁道部批下来指标,铁路局再层层划拨到各个单位。 这一用车指标即被称为“车皮计划”。要向外运货,必须要有“车皮计划”。在铁路运力的紧张时代,“车皮计划”亦成为一项紧俏资源。 一位铁路系统的人士分析说,地方上的铁路局拥有着分配车皮资源的极大权力,它可以根据铁路运力,自由裁量用车指标的分配,“也就是说,他想不给你车皮计划,你也没办法。” 晋城沁水县一位煤炭运输业内的人士告诉记者,圈里人都知道,丁书苗在晋城生意做大后,又去了郑州铁路局找关系,以获取车皮计划。 据这位知情人介绍,丁书苗当时靠借款和贷款,凑了10多万元,在郑州住了一两年,每天去郑州铁路局找相关领导。她接触不到领导,就去接近领导家属,陪她们说话、购物,熟了之后再接近铁路局相关领导。 就此,丁书苗做起了贩卖“车皮计划”的生意。她充当中间人,获得“车皮计划”后,再转让给需要用车皮的客户。 煤商吉春河说,中间人会从中收取劳务费,一般一个车皮为两三百元,运力紧张时,会炒到近万元。 吉春河认为,贩卖车皮比发煤更划得来,属于包赚不赔的无本买卖。丁拿到车皮也无非是能吃苦,善走人际关系。 晋城一位与丁书苗相熟的官员告诉记者,由于丁不善于经营,她在自备车上亏了不少。丁书苗投资自备车有几千万,靠借款和贷款。“后来还有人跟她打官司追要欠款。” 吉春河记得,丁书苗是在2000年左右离开晋城。在吉的印象中,丁书苗离开晋城时没赚到多少钱,她在发煤时还曾被人骗过。“煤发过去后,对方不给钱。她损失得不小。” 北上10年,财富剧增 丁书苗到北京结识刘志军,参与动车轮对生产,2年内,公司资产从4亿多升至45亿 晋城官员王刚再次见到丁书苗,是在2008年的北京。 当时他与晋城市领导在北京办事,领导提出,顺道去拜访一位山西企业家丁羽心。王刚在保利大厦22层,见到丁羽心时,吃了一惊,“这不是丁书苗吗?” 那时,丁书苗已是博宥集团董事长。 “我还纳闷,是不是因为做老总,名字也改得更洋气了。”王刚说。 到北京后的丁书苗,变的不仅仅是名字。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0月9日,丁在北京注册成立中企煤电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中企煤电),年经销电煤400万吨,铁路运力500大列以上。 2006年1月,丁书苗成立了北京博宥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宥投资),注册资金3000万元。 2007年12月,丁书苗的博宥集团,注册资金增加到1.2亿元。旗下企业包括北京博宥投资等,公司业务开始陆续向高铁设备、影视投资、广告传媒及铁路建设等诸多领域延伸。 丁书苗的山西金汉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下称金汉德),顺利中标京津铁路声屏障工程,并被铁道部评为样板工程。 媒体曾报道,有铁道部人士表示,金汉德引以为豪的75万平方米铁路隔音墙生产线建设项目,连环评都无法通过。记者向博宥集团发函求证,未得到回复。 在一年的时间,武广高铁、郑西高铁、广深港高铁等相关项目,均由金汉德独揽标权。随后,丁书苗又涉足高铁的动车轮对生产。所谓轮对,就是火车车轮加上一个车轴,将其连接起来,是高速火车的重要部件。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在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曾组织专家组,评审企业申报的高速轮对项目。该专家参与评审。当时申报的企业有马鞍山钢铁公司、太原重工和唐山、山东等几家民企。这名专家说,有些企业的申报更具可行性。但最后项目由智奇公司中标。而丁书苗所属公司在智奇公司中占有股份。 王刚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后来知道,丁书苗与铁路部门一些领导人攀上关系。没有这些,她拿不下工程。” 2010年2月,有媒体披露,丁书苗通过时任北京铁路局临汾分局副局长罗金保,结识铁道部官员。据媒体报道,博宥集团于2008年初,资产总额为4.74亿元;2010年9月,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其中26.5亿元经审计来源不明。 成扶贫开发典型 丁书苗暴富后成为扶贫名人,慈善投入累计近5亿;她的老乡则说家乡没得过她的好处 晋城煤商吉春河与丁书苗保持着联系。当丁的财富急速增长后,他曾劝过丁书苗,“你现在做大了,应该为家乡和人民做点实事,做些慈善活动。” “丁还是挺听我的。”吉春河说。 丁书苗从事慈善大约始于2006年。那年,丁书苗出资50万元,帮助湖北罗田县平湖乡胡家河村修建乡村公路。2008年汶川地震,博宥集团先后捐资1.14亿元;2009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5亿元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博宥基金”成立仪式;2010年5月,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她以9000万元捐款名列第六。 2009年的一天,晋城广场热闹非凡。一字排开的20辆爱心医疗流动车,引发众人围观。晋城当地媒体人士仍记得当时盛况。那是丁书苗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1000万元,用于晋城市偏远山区实施健康医疗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 这一年,丁获评“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她的形象被刻成雕塑,全国巡展。丁在公开场合说,“我的想法是穷人要过上好日子,也要有尊严,我们帮助他们是应该的,也是公平的,人人都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这是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的大事。” 据不完全统计,丁书苗最近几年的慈善投入,累计近5亿。 在采访中,丁书苗的一些老乡则说,“我们这些家乡人没得过她的好处。”因为建水库,王必村有部分村民后来迁到了张峰村。他们希望丁书苗能捐款建一所学校。“我们去找丁,没有回应。”学校的一名老师还说,迁到县里移民村的侯姓村民也曾联系丁书苗,希望她能帮大家开通管道煤气,也被丁拒绝了。 晋城市扶贫协会的相关人士也称,“丁书苗与本地慈善机构合作并不多。”王刚认为,丁书苗这样热衷慈善,或许还有换取政治资本的因素在里面。她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因为她没有实体,这样大量的捐款虽然换来了好的名声,实际上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这么多钱,怎么赚来的?一查她账就查出问题了。”王刚说。 成败人际网 丁书苗开办会所,布莱尔等多国政要被邀请出任理事 在采访中,不断有人说,丁书苗是个很有能量的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能被丁书苗编织进她的人际网络。在2008年左右,丁书苗加入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为副会长。该协会现有团体、企业和个人会员700多个,会员拥有资产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丁书苗的人际网络还开始向国际发展。2008年4月,博宥集团与当代英才(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英才会所股份有限公司,丁书苗任法人代表。迄今已有包括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法国、匈牙利等多国政要和前政要应邀,担任会所高级别咨询理事。晋城市一位媒体人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一位省领导到晋城视察,当时车队到沁水县,停在公路边。一个农村妇女不知何事,想挤上工作人员车辆,但是被推了下去。 “我当时作为记者随队采访,看到这情景,觉得这农妇胆子真大。”该媒体人士说,后来他才知道,这名妇女就是丁书苗,想借此结识官员。晋城官员王刚回想丁书苗的人生轨迹,替她惋惜。王说,她被冲昏了头脑,沉迷于不义之财,当初的勤奋、执着已经不见了。或者说,她迷失了自己。 有媒体曾报道,铁道部有官员接受丁书苗请托,内定多家企业中标铁路建设项目。丁书苗等人向中标企业收取中介费。聊起丁书苗,吉春河有些为自己的选择庆幸。从事煤炭发运生意的吉春河于1999年关停了自己的公司,把两条铁路专用线捐献给了政府,孤身一人回到老家,承包了芦苇河畔几千亩荒山和荒滩,搞起了生态农业开发。 吉春河认为,“农民终究还是离不开土地。” 吉春河仍记得,以往逢年过节,丁都会给他发短信,或电话交流。他曾多次劝丁书苗回晋城发展。 “我一直想让她做农业,回报生养她的农村。但每次电话里她答应得好好的,就是不做。”吉春河说。 刘志军特立独行被称刘疯子 发展高铁功不可没 2011年02月19,华夏时报 张智 据新华社报道,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而中央已决定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盛光祖接任铁道部部长。 一条消息引发轩然大波。 “此前从未听到过相关风声。”一位接近铁道部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刘志军的免职即使在铁路部门内部也充满惊奇。就在消息爆出前一天,刘志军还在对西延线、西康线、襄渝线的主要行车设备、线路质量、治安环境进行全面检查,并检查了陕西新延安站。12日当天,据知情人士了解,刘志军还曾出现在铁道部,直到宣布盛光祖接任,下面的人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件事情太敏感,基本没有人讨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尽管刘志军的免职看起来很突然,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循。自2006年刘志军的弟弟刘志祥获罪之后,关于刘志军下台的声音就时而有之。2007年3月“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罢免刘志军的提案,惊动了中央高层,然后才有了2007年6月何洪达等铁道部副部级、局级官员被调查的事件。 2011年初,山西晋城女企业家丁书苗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刘志军随即事发。相关人士认为,两个案件中间有很深的关联。丁书苗被视为中国高铁及衍生项目的重要既得利益者之一。一位接近刘志军的人士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调查人员陆陆续续找刘志军谈话,了解问题。“他心理压力很大,常常睡不着觉。” 就在刘被免职的当天,中国广播网还报道了长篇幅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访谈:从不回家过年》,但是刘志军以后恐怕没办法回家过年了。 功与过 在铁路内部,刘志军的外号是“刘疯子”。 除了经常置生命于不顾亲自乘坐实验列车、常坐在列车驾驶室看着司机开车、喜好一个随从不带出没火车站等地之外,其提出的“要牺牲一代铁路人的利益换来中国铁路的发展”等均显示其“疯子”一般的特立独行。 2003年3月,刘志军刚刚上任,随即把所有铁路客运公司都撤销了。此前为了完成铁路体制改革,实行“网运分离”,铁道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建客运公司是实施“网运分离”的第一步。当时全国14个铁路局悉数组建了铁路客运公司,在形式上完成了“网运分离”。但改革并没有带来利好消息,2002年,作为试点的郑州铁路局客运公司亏损高达7000万元,由此导致铁路职工福利下降,引发铁路职工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郑州铁路局客运公司甚至发生过职工堵车、不出车甚至殴打领导的事件。取消铁路客运公司,将铁路体制改革调整为“主辅分离”,即按企业分开的要求,将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回归政府;按社企分开的要求,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回归社会。总的方向是在进行资产重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将非运输经营单位改造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与运输主业实施分离。这明确了随后铁路体制改革的主线。 随后,刘志军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此后长达数年的全国性高铁建设拉开了序幕。此后,四横四纵的高铁网络开始铺开。他提出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中国铁路走向高速时代。从最开始提出高铁建设,到后来掌握了高铁建设成套的高新技术,成为我国对外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处于世界前列,刘志军功不可没。 然而,功不抵过。铁路改革速度缓慢,成效甚微;高铁建设持续加码,投资巨大,都成为刘志军在任期间铁道部为人诟病的主因。 2006年,时任武汉铁路分局副局长的刘志军胞弟刘志祥因买凶杀人、4000余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数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08年初,冰雪灾害致南方铁路网陷入严重瘫痪,致使数十万人滞留。2008年,大部制改革,铁道部由于体制改革成效不明显被排除于新交通部之外。 同年4月28日,胶济线发生特大事故,死亡72人、伤416人,刘志军仅在一年后被处以记过处分。2010年,新修订了《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变更了改签规定,“因病等情况持有医院证明经站长同意可以在开车后两小时内办理”,其他情况车票将作废,此条款引发轩然大波。2011年1月15日,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在全国铁路春运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表示,2010年底铁路企业资产负债率预计在56%左右。 铁路体制改革或加速 刘志军的免职,让人看见了铁路体制改革的希望。 近年来铁路体制改革方面鲜有大的进展,即使有新的改革政策出台,执行时也是困难重重。然而新官上任,要烧哪三把火引起极大关注。 记者从权威人士那里了解到,铁路体制改革并不会让铁路局成为法人主体,以解决现存政企不分的问题,而可能学习原石油部那样,撤部改公司,将行业监管及公益性合并到新交通部中,经营方面则成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主管经营和建设。 “全国铁路一盘棋,如果将铁路局转化成公司,那铁路局彼此之间的协调和竞争将失控,运输也将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而面临复杂化倾向。只有成立一个全国铁路总公司,在全国方面统筹管理,才能正常发挥铁路的作用,同时将监管职责外放,交由交通部管理,政企分开。”该权威人士表示。 据了解,现已经从铁道部分离出去的企业,并没有脱离铁道部门的掌控。在钢铁、水泥、钢轨等主要材料的采购上依然还是由铁道部下属的项目公司进行统一招标采购。如果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现存铁路弊病——运价及投融资体制将按照市场化运行,不受国家政策调控,将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不过,由于铁路运力不足,市场化运营将会使铁路公益性锐减。该人士表示,在运力得到满足之前,铁路体制改革将难有太大进展。 此外,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大量资金需求和国家政策扶植将是高铁建设的有力武器。据了解,今年全国铁路建设总投资8500亿,较去年多了265亿,依然保持高位投入。高速扩张,造就了不少政绩,如果对铁道部动大手术,势必会牵涉到对高铁建设的定位问题。同时,2010年全年负债率或突破56%。高额的债务风险或将是体制改革的又一阻碍。 王石川:丁书苗两年赚40亿元的玄机在哪里 2012年01月10日 燕赵都市报,王石川 丁书苗是山西博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博宥集团)董事长,1月7日,鉴于涉嫌违法违纪,丁书苗的省政协委员资格被撤销。这名山西富商因卷入刘志军案,于去年1月接受调查。博宥集团于2008年初,资产总额为4.74亿元;2010年9月,资产总额已达45亿元,其中26.5亿元经审计来源不明。(1月9日《新京报》) 短短两年,丁书苗担任董事长的博宥集团由4亿多元飙升至45亿元,创造了惊人的财富神话。有网友调侃道,建议MBA要开两门新课,红顶学与厚黑学,其他课一律取消。哪个人能两年赚四十个亿?虽是嘲讽,但含蓄地指出了丁书苗身价倍增的玄机在哪里。 当然,应厘清的是,丁书苗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奇女子,不能因如今事发而否定她曾经的努力。这个曾经“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女子,敢拼敢闯,勤奋坚韧,比如20岁出头时就敢于“投机倒把”———在那个时代,她到各家去收鸡蛋,送到县城卖,提着鸡蛋,一走就是一整天。不怕吃苦,不怕冒险,丁书苗发家致富了,她的初步成功和那些靠双手打拼而富裕起来的先富群体几乎并无二致。 但是,丁书苗后来暴富了,财富幼苗迅速长成财富大树,盖因与权力庇佑大有干系。2006年,她成立博宥公司,经介绍结识铁道部官员,中标高铁项目,公司资产猛增。由此,丁书苗的公司中标了不少重大的铁路工程,正如晋城官员王刚所称,“我们也是后来知道,丁书苗与铁路部门一些领导人攀上关系。没有这些,她拿不下工程。” 权力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有了权力的助推,丁书苗财富飙升。其实说白了,丁书苗后来的暴富路无非印证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官商勾结,资本在权力的照顾下发生膨胀,财富堆积如山,而权力也并不吃亏,通过寻租拿到了资本的好处,大肆填充个人之欲壑。在这种资本与权力的交媾中,双方各得其所,而公平却被践踏,公共利益却被肢解;一个细节是,丁书苗公司的方案明明不如别人,但偏偏能中标铁路项目。到后来,丁书苗甚至成为权力掮客。这足以说明丁书苗与权力走得多近,而权力又对丁书苗多么信任。 有学者研究发现,过去几年中,收入增长最快的几乎都是与权力相关的群体,如果把权力作为中心点,那么财富分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怪圈”——— 离权力越近的阶层收入增长越快,离权力越远的群体收入增长越慢。资本离权力越近越致富,丁书苗无疑是又一个例证。应该说,企业家免不了与权力打交道,靠权力近一点在所难免,但就怕资本与权力沆瀣一气。更可怕的是,如果不靠近权力就难以致富。财经作家吴晓波(微博)谈到黄光裕案曾经如是说:一个与政界绝缘的人确乎很难获得资源和超速成长。若如此,是不是一个商人如果不靠近权力或不与权力结缘,就无法获得长足发展?是不是“企业家要成长必须对政府和制度妥协,付出时间、金钱或股权的代价”(吴晓波语),是一种必然? 丁书苗的发家史,间接证明了这一点,让人看到了官员的权力越界。比如,当初丁书苗在晋城做煤炭运输生意时,急需车皮,为了拿到车皮,她当时靠借款和贷款,凑了10多万元,每天去郑州铁路局找相关领导。她接触不到领导,就接近领导家属,陪她们说话、购物,熟了之后再接近铁路局相关领导。打通关节后,丁书苗甚至做起了贩卖车皮的生意。我们可以嘲笑丁书苗的钻营,但同样应该看到,如果权力得到有效约束,如果制度环境公正,官员能随意批发车皮吗? 丁书苗倒下了,她的发家致富是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而且,她并不孤独,现实中“丁书苗”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权力过度干预经济是腐败之源,“行政机构干预经济权力的加强和寻租基础的扩大,增大了运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和吸引力。”很显然,如果不约束权力,不铲除权力寻租的空间,类似4亿元变成40亿的财富怪胎还会出现。 连接: 精明的企业家,还是唯利是图的小人? 中国企业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经营的逻辑与兰世立的“智慧” 中国企业家画像之一:孙汉本 骄雄、赌徒、愚昧,还是天才的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