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37.“成功学”还是“正当论”? 前一篇帖子谈到,后果论和义务论吵架,有它的优势,就是盲猜到了好和正当之间,原本有等价的一面;短处呢,就是忽视了,这俩玩意儿,还有不等价的一面,结果等于否认了,正当有别于好的那一点:防止不可接受之坏的底线效应。再拿成功学和正当论做个对比,这个理论上的窟窿,看得就更清楚了。 前面说了,从成败的角度看行为,也会涉及好好冲突,不过限于目的好与工具好之间,关注的焦点仅仅在于:付出了工具好的成本后,你“能不能够”得到目的好,所以处在“能够”的维度上。 相比之下,从对错的角度看行为,就把所有的好好冲突,都包括在里面了,关注的焦点也变了:好好冲突生成的好坏悖论交织,“可不可以”让你免受严重之坏的实质性伤害,所以处在“可以”的维度上。 某种意思上讲,成功学其实就是后果论的通俗化,总是激励你,付出尽可能小的成本,实现尽可能大的成功,让“成本—成功”对冲后的量差,拉得越开越好,俗话或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文言又叫“最大多数的最大福祉”,不是? 不用说,有很多人,特别是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儒人们,相当认同这一点,所以成功学才特别火,有关的“科研”成果,满大街都是,嗯哼。 不仅如此。成功学还喜欢用后果论的口吻,误导人们把成功的“好”行为当成“对”的,把失败的“坏”行为当成“错”的,结果将“成功”与“正当”的标准搞混了,没看到它俩的参照系不是一码子事:成败是就行为趋于的目的好,能不能够实现来说的;对错是就行为造成的任何坏,可不可以接受来说的,性质不同。 这种鲜明的反差,导致了一些现象,看起来就很纠结:虽然许多情况下,成功之好等价于正当之对,失败之坏等价于不正当之错,但从“正在一以止”的底线视角看,另外许多情况下,失败之坏也有可能是对的,成功之好也有可能是错的。 首先呢,某个失败的行为,虽然在既缺失目的好,又缺失工具好的意思上,肯定属于一无“是”处,但只要没给主体带来实质性的损害,就依然是正当的。人们主要也是在这个意思上,谈论自己经历的那些“可以接受”的失败。 比方说,假定你炒股,经常是高买低抛,赚的没有赔的多。要是你本来没几个钱,还赔了个血本无归,连生计都找不到着落啦,这样子的失败,自然是很严重的错误了。不过哟,要是你资本雄厚,亏的只是皮毛,木有伤筋动骨,这样子的失败,也就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啦,不会妨碍你继续小赌怡情滴,不是? 再拿俺老汉爱看的F1比赛来说,大多数车手都没拿过世界冠军,有些车手连领奖台也没上过,可谁敢说,他们的赛车生涯就是“不可接受”的呀?狂妄。 其实哈,放眼整个人生历程,真正实现了朝思暮想的各种目的,成了广义上的成功人士的,只能说是凤毛麟角。与他们比,绝大多数人,不管当初的人生理想,是低俗的升大官,发大财,还是高雅的成明星,当名人,打破世界纪录,做出原创发现……最后都失败了。但无论他们自己,还是别的什么人,难道有理由一刀切地断言,他们平淡如水,不成功的一辈子,统统错了,一无是处么?荒唐。 当下的“平常心”,已经加了不少鸡精,熬成了味美价廉的鸡汤咧。然而吧,下面的实然意思上,它还是能够成立的:只要守住了正当的底线(别忘了这个少不了的前提哦),对于成败,尤其失败,各位不妨看淡一些,犯不着老是斤斤计较,动不动就拿出咱儒家“不成功,便成仁”的劲头儿玩命,嗯哼。 进一步看,不管规范性的立场怎样,很多人在失败时,还会喊出“虽败犹荣”的口号,也从一个角度见证了,把“失败”等于“不正当”的实然荒谬:某个失败的行为,即便是“知其不能而为之”的螳臂挡车,如同斯巴达三百勇士那样子,也有可能不仅被主体自己,而且还被其他人,评判为正当,甚至光荣的…… 赶紧补上一句:所有这些,还是不足以成为把失败视为成功,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理据:某个失败的行为,哪怕“可以接受”,应当“平常对待”,甚至“虽败犹荣”,还是由于缺失了目的好和工具好的缘故,定格在了失败的维度上,和成功的行为不同,尤其不可把“他妈”的转化环节给免了,直接上演变戏法。切记。 其次呢,某个成功的行为,只有在没有造成不可接受之坏,就实现了目的好的情况下,才是正当的;否则的话,要是成功实现目的好的代价,包括了遭遇不可接受之坏,那无论你多么想要这个值得意欲的目的好,它也会变成不正当的。 比方说,即便我“成功”地玩了回蹦极,享受了梦寐已久的高峰体验,可要是因此心脏病突发,生命一度垂危,我还是会后悔莫及,觉得自己做“错”啦,不该为了爽那么一回,就冒着这样子的风险,不是? 别以为这样子举例,纯属小题大做,因为现在经常能看到,人们是如何在追求这样那样的垂涎三尺之好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这样那样的深恶痛绝之坏,包括但不限于:大好的年华不知消失在哪里了,再也没机会和亲人朋友团聚了,身体快要弱不禁风了……于是乎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子,后悔都来不及咧。 最严重的就是“过劳死”了:某些人为了成家立业,娶亲生子,买房买车,发财致富,扬名立万,这一系列的人生小目标,拼命进取,日夜加班,吃尽苦中苦,结果一个不留神,就遭遇了见血封喉之坏,还没见到成为人上人的任何福报呢,就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啦……有鉴于此,友情警示一句:不要为了取得成功,不惜付出任何成本,否则那就不是成本,而是致命的惩罚,嗯哼。 某种意思上说,这种成功学的心态甚至构成了,人们基于“行对拒错”的事前自由意志,做出事后“自以为非”选择的头号原因:由于把成功之好等同于正当之对,人们单靠目的好与工具好的精打细算,就一门心思地趋成避败了,等到撞上了不可接受的严重坏,才花容失色地察觉到,自己其实是取次舍主,尽管达成了目的好,却付出了承受不起的代价,只好追悔莫及地哀叹:搞错咧搞错咧…… 这样子看,“成败之辨”与“对错之别”的分水岭,就在于你的关注点,是放在了达成目的好上面呢,还是放在了防止严重坏上面:要是你只记着如何实现朝思暮想的目标,却忘了怎样防止不可接受的后果,就算你的行为“成功”了,能够滋润你的某方面存在,它也可能沦为“错”的,实质性地损害你的活法。 说破了,按照无孔不入的人性逻辑,不管对谁来说,也不管站在怎样的规范性立场上,恪守底线的正当论,都比追求目的的成功学重要。换个方式说哈,任何人从事任何行为,都不应当为了诱惑性的“好”,犯下毁灭性的“错”。 在这方面,浅人喜欢的两句鸡汤,“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倒是直白地展现了正当论对于成功学的优先地位,各位不妨适当借鉴:你应当在全力防止不可接受之坏的正当基础上,尽可能努力去实现心心念念的成功之好。 友情提醒一点,虽然凭借情感的助推压倒认知的引导,往往是从事前的“自以为是”,变成事后的“自以为非”的一个主要诱因,但大家也别忘了,西哲尤其后果论强调的“工具理性”,同样会误导人们忽视正当论,青睐成功学,陷入从“一味追求成功”,走向“犯下致命错误”的宿命。 说白了,从柏拉图起,工具理性的一大效应就是,不仅贬低意志情感对于主次定位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从偏重定量比例的认知理性视角,把焦点对准了好坏乐苦的大小多少。货币计算的影响力突飞猛进后,它更是显摆了“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意义,引诱着所谓的“理性人”相信,既然各种性质不同,没法通约的好坏乐苦,都能通过加减乘除相互抵消,那么,只要值得意欲的目的好足够大,就能凭借对冲机制,让因此承受的所有成本坏统统化作青烟,驾鹤西去。 于是乎,这种只看重成功的一根筋考虑,就忘了世上还有某些虽然量比较小,质上却不可接受的坏东西,不知不觉地和目的好捆绑在一起,结果在人们获得最大成功的那一刻,给了人们不显眼的致命一击,落了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结局。 这个意思上说,后果论的最严重弊端,就是遮住了好好冲突造成的好坏悖论交织,把人的复杂行为简化成了单向度的非成即败,一笔勾销了对错评判的必要意义,根本否定了正当在于“止坏”的底线效应,怂恿人们把成功之好直接当成了正当之对,试图让人性逻辑的链条绵延,到第29篇帖子那里,就截然中止了。 考虑到这一点,温馨警示一句:人生在世,首先要关注的,是所有好的冲突,而不仅仅是,目的好和工具好的冲突,更不可把后一种冲突,简化成效益和成本之间,大小多少的抵消对冲,却忽视了防止不可接受之坏的正当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