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3. 不管几几开,都没法抵消 前一篇帖子里,举了几个日常事例,主要借助生活体验,揭露好坏对冲,零和游戏之类的说法,怎样子荒谬,尽管栩栩如生,生动活泼,泼天盖地,地气十足,但还没有从理论上,辨析它错在了那里,因此就让这篇帖子,有了点事做。 最关键的一点呢,就是好坏的定性。作为两种相反的价值,它们有着深层的性质差异,虽然前面重复N遍了,这里还要再提一回:好作为正能量的价值,对人有益,能滋润人;坏作为负能量的价值,对人有害,会毁灭人;也因此,二者本性上泾渭分明,效应上截然不同,没有折衷调和的余地,也不可能对冲抵消。 换个方式说哈:不管好坏语义上怎样彼此对应,相互依赖,现实中如何相辅相成,彼此转化,任何人从任何好东西那里得到的任何助益,都不会让他从任何坏东西那里受到的任何损害,化为子虚乌有。反过来看,是一样滴:任何人从任何坏东西那里受到的任何损害,也不会让他从任何好东西那里获得的任何助益,一举烟消云散。 当然喽,尤其在实利领域,确实有许多不仅质上彼此相似,量上也能通约的好坏价值,能让人们从大小多少的定量角度,对它们展开权衡比较,甚至通过精确的计算,引导自己的取舍,就像“这块大西瓜比那块小西瓜解渴”,“原来的活儿比现在累多了”那样子。 不过哦,这类情形下,好坏之间依然没法子抵消:你选择了大西瓜,放弃了小西瓜,并不等于说,你仅仅享受了两者相减之后,剩下来的差额好处;我换了一份工作,也不意味着以前的辛苦就能忽略不计,或者现在干活不费任何力气。 理由很简单:无论质上如何接近,也无论量上怎样相通,大小不同的好坏价值,对人产生的影响作用,都在要么有益,要么有害的关键点上,界线清晰,小葱拌豆腐,并且还一定会落脚到人生的历程中,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在在难免,不可能以对冲抵消的方式,湮灭得无影无踪。 也因此,要是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诫你,生活在盛世下,应当像二舅那样子,从痛苦中找快乐,别管他是不是另外还说过什么“人话”,你直截了当,把他当骗子看就对了,因为他的目的,正是想通过诱导、训练和调教,让你只看到对你有益的正能量,不关注对你有害的负能量,从而在满腔子的感恩戴德中,有羞耻感,心悦诚服地归服,制造了这些负能量的官府,嗯哼。 反过来看,要是你看见他在大批量的忽悠中,偶尔冒出了几句“人话”,立马给他点赞,帮他转发,只能表明,你已经被他诱导、训练和调教了,洗脑式地灌进了不少水,甚至像他那样子,想从一摊稀屎中,找出些许蛋白质来,从而变得不仅欺人,而且自欺了,不是? 按照同样的道理,要是有人用他的经历开导你,你的所有挫折失败,都是你的宝贵财富,你也要记住了:第一,他是后来发了大财,成了大功,才这样子哼哼教诲你滴。第二,即便他后来的成功发财,的确是从他以前的挫折失败转化过来的,对他来说,这些挫折失败,首先还是曾经让他伤心沮丧,痛苦悔恨的负面经历;无论他是在心里不承认,还是只在口头上不承认,事实都是如此…… 所以哈,既然你不像他那样发财成功,你的所有挫折失败,都仅仅是你的失败挫折,压根不是你的宝贵财富;你应当做的,也是从这些负面的经历中,汲取足够的经验教训,别让自己重蹈覆辙,再犯错误了,而不是也像他那样子,把它们当成正面的宝贵财富,动不动拿出来,在别人面前炫耀,倒好像你自己,也像他那样子,已经成了大功,发了大财似滴,嗯哼。 这样子说,明显少了点鸡汤的味道。可不好意思哦,亲,从既趋好,又避坏,避坏还是前提的视角看,鸡汤虽然闻起来香,但很可能也藏着几根刺,说不准就卡在你嗓子眼里了,甚至还有毒,让你慢慢受了它的蛊惑,不知不觉陶醉在,自己的挫折失败里,彷佛从巨大的痛苦中,找到了更大快乐的二舅那样子,不是? 好坏对冲的理念,还有个藏身地,值得一提:日常生活中,人们评价张三李四的功过是非,往往动用“几几开”的尺度,指这谁谁四六开,讲那谁谁二八开,呵呵。 撇开应然态度的鲜明歧异不谈,单从实然角度看,这种将价值评判类比于收支平衡的做法,已经有扭曲了,把复杂具体的功和过,是和非,化约成了简单抽象的数量,掩盖了它们在意义效应上的深度反差,尤其抹煞了某些量上较小的过错,质上可能具有的严重程度,以后还会慢慢解释。 这里想说的是,哪怕出于方便和形象的考虑,我们勉强接受了这类说法,也要特别注意,别再以讹传讹,错上加错,进一步主张:几几开的功过是非,可以通过只加减,不乘除的二则运算,彼此抵消,相互对冲,好像功大于过,功过相抵后,剩下来的就是纯粹的功德了,值得膜拜,必须敬仰…… 拿新近去世的戈尔巴乔夫当例子哈:倘若从不可害人的规范性立场看,他在推行改革,解体苏联,结束冷战等方面的功绩,就不足以抵消他,此前弹压各地和平抗议,此后赞同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等等,一系列的罪过。 所以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要么有益,要么有害,都在那里,共存并立,无论量大,还是量小,不管二八,还是四六,既不会对冲,也无从抵消。 为什么要这样子严格区分,不让好坏抵消对冲啊?就因为二者的属性相反,不可混淆。说穿了,所谓“老形儿子去上学”的态度,不管在其他方面怎样静止机械,多么片面肤浅,在坚持同一律这一点上,还是很有道理的,应当发扬光大:对于好坏功过这样子的基本概念,必须采取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一个语境里,只许有一种核心语义,以免有人借助于好中找坏,坏中找好,或者中式“辨证”,或者西式“辩证”,弯弯绕的变戏法,把各位绕晕了,稀里糊涂跟着他走。 话说到这份上,就能用剩下的篇幅,再澄清一个事实了:主张“自由意志趋好避坏”,既不是浅人的原创发明,也不是来自弗洛伊德的本我快乐原则;无论中外,它的哲理根源都悠久得多,能够回溯到两千年前。 比方说,《墨子·经上》就以语义分析的方式,指出了人们何以趋利避害的原因:“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荀况和韩非师徒俩,也异口同声地宣布:“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不错哦,这里说的是利和害,不是好和坏;许多人还宣布,他们只承认人人趋利避害,不承认人人趋善避恶。然而吧,只要明白了善和恶,真和假,信和疑,美和丑的实然语义,同时抛开自己的应然立场,我们就能看出,人人趋善避恶,人人趋真避假,人人趋信避疑,人人趋美避丑,和人人趋利避害,意思是一样一样滴,全是人人趋好避坏这条人性逻辑的头号元理,落脚到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再比如,当初苏格拉底也是把两方面连在一块讲的:“选择好的,避免坏的。”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哼哼教诲,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点重好轻坏,可还是承认了:“没人会选择坏或当坏蛋。想做他相信是坏的事情,不做他相信是好的事情,违反了人性”;“人们往往把快乐当成好来选择,把痛苦当成坏来避免。” 大概就是因为,他们这样子肯定趋好避坏,没像奥古斯丁那样子,声称柿油意志有时候趋好,有时候趋坏,当下国内外的一批花岗岩脑袋,才自信满满地一口咬定,古希腊哲学中,没有所谓的“(柿油)意志”概念,嗯哼。 不过哈,照这样子类推,除了奥古斯丁之后,“西—外”学界的某个小圈子里,恐怕无论到哪儿都很难找到,他们说的“(柿油)意志”概念了。怎么讲啊?因为此外不大可能还有人,脑子里涌进了超过250毫升的泥浆,居然相信肚子饿的时候,自己的“想要—意志”,既可能趋于白米饭,也可能趋于干屎橛,不是? 说白了,这篇帖子强调,好坏功过不可抵消,也是想从一个角度论证,自由意志的趋好避坏,是两个直接相联,却又无法对冲的意向;所以呢,我们且不可通过加减乘除,把避坏搞没了,只留下个趋好。不管怎样,后面会看到,正因为“避坏”构成了趋好的前提,“止害”才能为人们划出,那道不可突破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