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的战歌(5):谁造就了香蕉人? “香蕉人”一度成为国内人们叹息华裔孩子可怜的最好用语。也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华裔父母自我哀叹的最好理由和安慰。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不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看,来思考一下,这种“大家”都认可的理论是不是没有道理呢? 还有的人,很喜欢用那些功成名就的华裔或者海归的理论,来哀叹自己在海外生活的“可怜”和“无助”。在这种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说话的立场、动机?再者,海归们不管在美国生活了多久,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过过的,他们所能够理解的,那真的就是美国社会吗? 几年前,我去“母校”人民大学“拜访”一位在国内很有名气的老同事(年长不了几岁!)。他见我第一面就是:你们那的中国人真可怜!在我的奇怪眼神之下,他又说:都穷不拉几的。听完这后面一句,我基本上就已经知道,在他来美国的一年之中,估计除了学校,能够遇见的,也就是附近的“唐人街”那些人了。很可能,他在美国看不到到处摆阔的华裔,就自以为是的觉得华裔就是那么“可怜”。我没有兴趣和他争论这种理论的对与错,只是很纳闷:堂堂中国一个还算“重要”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为什么会去一个连博士授予资格都没有的大学当访问学者?难道这去美国的头一回就这么不值得重视吗? 我们作为华裔,已经生活在一个国内人不可能理解的特殊世界里了。很多过去我们以为正确的,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早已经不是那么一回事。对于“香蕉人”话题,在盲目地接受已有理念之前,为什么我们不能自我问问:香蕉人是怎么样造就的?谁造就的?华裔子女在美国是不是就必然会成为香蕉人?过去一直是的,现在和今后也肯定和必然会继续是吗?到底谁在抱怨?动机是什么?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看?来培养?来造就?有机会成为“香蕉人”,是不是也意味着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你细想一下,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复杂。 第一:香蕉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熟悉美国和中国两个很不同国度的文化和语言,又接受了美国正规的教育。这种优势,是在美国和中国国内单独培养所不可能造就的。 虽然国内的大款们能够支付得起国内昂贵的国际学校的学费,但是,对于美国文化和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可远不是读几本书,看几个外国佬就能够透彻获得的。特别是,美国独特的优雅文明和做人的高尚操守,在国内那种环境,你是不可能造就的。 在那里,如果你严格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要求,并且,你的孩子还真的做到了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情商”很差的家伙:出门上不了公共汽车,因为他(她)不知道和人抢和争;买东西和与人相处,老是被人欺负,因为他(她)太“傻”,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听;做人太实在,想什么说什么,常常被人当傻子玩耍而倍感痛苦;··· 美国人在国人心目中的“简单”和“傻帽”,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说明了国人的“聪明”和“伟大”吗?很多中国人可能还在内心自我得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够比美国的成长快很多的原因。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够明白:为什么美国到处都是中国制造,而中国公司制造的产品在美国又几乎都是质量低劣的廉价货?! 第二:我们的子女必须成为香蕉人吗?我看未必。我们这代父母太看重孩子身上的中国“印迹”,结果,让孩子在父母的淫威之下过的很苦。这种对于孩子的中国文化和“爱”的“霸王硬上弓”,是不是和在国内父母逼迫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是一个结果呢?中文对于每个美国成长的孩子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每个华裔的孩子就真的需要和中国紧紧地拉上联系吗?我看也未必。孩子和孩子不同,如果你老是强势,并且不讲道理,我看,你的孩子在内心深处苦苦挣扎,也就会成为必然。“香蕉人”给他们带来的焦虑和烦躁,很可能也只是一种借口和表现而已。 如果你的孩子生活得很挣扎,很可能过错就在作为父母的你我身上,而远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香蕉人”的基因!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美国的白人实际上非常“分化”,来自世界各地的都有。你即使想让他们像国内的老乡那样,来拧成一股绳“欺负”你这个“外乡人”,我看也很难做到。你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伦不类”,感觉不到自己是个主人(香蕉人),还是因为你在灌输他(她)心目中的那个不应该存在的“二等公民”理念。是你这个1.5代公民将那些曾经让自己烦恼的经历,在想方设法,有意无意(通过后天的言传身教)“遗传”给自己孩子的结果。 第三:你可能能够找到很多在美国成长的成年人的“香蕉人”感叹,但是,你同时也得注意时代的变迁。未来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所生活的环境非常不同。过去几代人的“痛苦”经历,对于未来的华裔子女,很可能大部分都是天方夜谭而不复存在。这和我们父母的“苦”,对于我们这代人已经很遥远是一个道理。不要太看重过来人的体验,今天的美国已经有好几百万的华裔了,几十年之后,华裔在美国的生活格局会非常的不同。我对于他们的未来相当乐观。 第四:祖国“母亲”时不时的对我们这些海外华裔生活环境的抹黑,也是造就这种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君不见,国人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佬”几乎个个都有居高临下的“建议”和“评价”:你们生活在国外,你们永远是二等公民,祖国才是你们的母亲,如此等等。全是一番“坐井观天”的癞蛤蟆自以为是。即使如此,在一再重复之下,谎言也成了真理。连我们这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很多可能也被这种洗脑给搞糊涂了。 不信你试试看,天天对着镜子,对自己说自己是个傻帽,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同时,再每天听上几遍类似的高谈阔论。不到一年,我看你不想自杀才怪! 人的心态决定了自己的行为,行为的持续让你形成习惯,而习惯又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你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家伙。这些因素会一再循环,以一种链条的形式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环往复,继续强化一些你在主观意愿上很不想让它强化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有个“孟母三迁”的原因。 祖国的很多做法和想法,不仅不一定是有利于你我这样的华裔及其子女的,很多时候还是有害,如果你看不到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动机的话。况且,祖国还处在一个转型期,很多来自过去超级集权的“霸道”习惯、做法和理念,在一时半刻还无法改变。即使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有些观念的改变和理性的“醒悟”,有时候需要几十年时间的“有机水洗礼”才能做到。这就是长期被洗脑的结果和“成就”——成就的是对方,吃苦的是被洗脑者。 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下一代华裔美国佬,我个人觉得,深入融化到美国的文化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对于他们永远是第二位的。同时,你在主观心态上得真正将这个新世界当作你的最终目的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每天都在想着“吃里爬外”,放下筷子骂娘,那么,你已经是无可救药了。这样的心态和个性,还是不要影响孩子为好。 只要你用心融入这个新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快快乐乐生活的空间和天地。你没必要为了自己心目中那虚幻的恐惧,而将自己的孩子打造成“香蕉人”,让他们来延续你内心原本不存在的“痛苦”。 我们的孩子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不是什么国人所说的那种带有贬义含义的“香蕉人”。和其他美国人不同的,也不过就是皮肤颜色而已。这对于他们,不会,也不应该成为让他们感到自卑的因素。 附录:下面是《百度百科》关于香蕉人的部分论述: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现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已不再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同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这其中,“黄皮其外、白瓤其内”、“黄皮白心”、“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是描述“香蕉人”时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 “香蕉人”遇到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他们的父母,由于基本上已完全西化,所以他们难以认同父辈们传统的中式思维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 “亲爱的妈妈,我丢两个问题给你接招:第一,请问为什么我们的‘品位’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分属不同的时代还是因为我们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第二个问题比较关键,就是,老妈,你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的品位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亲爱的安德烈,你的母亲出生的1952年……一贫如洗……贫穷使得我缺少对于物质的敏感和赏玩能力,但是却加深了我对于弱者的理解和同情,可能也使我更加勇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这太好的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位,那么它剥夺了你一些什么?你这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的‘贫穷’?” 这是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通信。安德烈在德国接受教育,穿Polo衬衫,听HipHop和R&B音乐的他,很享受目前所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并且十分不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持有的“品位”。在他看来,父母的品位是老旧而落伍的,他甚至断言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被“定型而不自知的人”。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香蕉人”和他们的父母都会有的争论。 美国华盛顿的石东华先生,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这一课,在女儿石珊大学毕业那年,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谁知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它的一切都很排斥。石先生感到很是困惑。 “德国是我的出生地,德语是我的母语,我从小在德国文化下长大,你非让我说自己是个中国人,我肯定说,关键是我的内心会说——我不是。”喻利雅,德籍华人,17岁时就夺得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父母的文化冲突日增,“她从来不看中国电视,看的都是美联社、综合外电消息的报道。”母亲这样形容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