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3. 不管几几開,都沒法抵消 前一篇帖子裡,舉了幾個日常事例,主要藉助生活體驗,揭露好壞對沖,零和遊戲之類的說法,怎樣子荒謬,儘管栩栩如生,生動活潑,潑天蓋地,地氣十足,但還沒有從理論上,辨析它錯在了那裡,因此就讓這篇帖子,有了點事做。 最關鍵的一點呢,就是好壞的定性。作為兩種相反的價值,它們有着深層的性質差異,雖然前面重複N遍了,這裡還要再提一回:好作為正能量的價值,對人有益,能滋潤人;壞作為負能量的價值,對人有害,會毀滅人;也因此,二者本性上涇渭分明,效應上截然不同,沒有折衷調和的餘地,也不可能對沖抵消。 換個方式說哈:不管好壞語義上怎樣彼此對應,相互依賴,現實中如何相輔相成,彼此轉化,任何人從任何好東西那裡得到的任何助益,都不會讓他從任何壞東西那裡受到的任何損害,化為子虛烏有。反過來看,是一樣滴:任何人從任何壞東西那裡受到的任何損害,也不會讓他從任何好東西那裡獲得的任何助益,一舉煙消雲散。 當然嘍,尤其在實利領域,確實有許多不僅質上彼此相似,量上也能通約的好壞價值,能讓人們從大小多少的定量角度,對它們展開權衡比較,甚至通過精確的計算,引導自己的取捨,就像“這塊大西瓜比那塊小西瓜解渴”,“原來的活兒比現在累多了”那樣子。 不過哦,這類情形下,好壞之間依然沒法子抵消:你選擇了大西瓜,放棄了小西瓜,並不等於說,你僅僅享受了兩者相減之後,剩下來的差額好處;我換了一份工作,也不意味着以前的辛苦就能忽略不計,或者現在幹活不費任何力氣。 理由很簡單:無論質上如何接近,也無論量上怎樣相通,大小不同的好壞價值,對人產生的影響作用,都在要麼有益,要麼有害的關鍵點上,界線清晰,小蔥拌豆腐,並且還一定會落腳到人生的歷程中,扎紮實實,實實在在,在在難免,不可能以對沖抵消的方式,湮滅得無影無蹤。 也因此,要是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誡你,生活在盛世下,應當像二舅那樣子,從痛苦中找快樂,別管他是不是另外還說過什麼“人話”,你直截了當,把他當騙子看就對了,因為他的目的,正是想通過誘導、訓練和調教,讓你只看到對你有益的正能量,不關注對你有害的負能量,從而在滿腔子的感恩戴德中,有羞恥感,心悅誠服地歸服,製造了這些負能量的官府,嗯哼。 反過來看,要是你看見他在大批量的忽悠中,偶爾冒出了幾句“人話”,立馬給他點讚,幫他轉發,只能表明,你已經被他誘導、訓練和調教了,洗腦式地灌進了不少水,甚至像他那樣子,想從一攤稀屎中,找出些許蛋白質來,從而變得不僅欺人,而且自欺了,不是? 按照同樣的道理,要是有人用他的經歷開導你,你的所有挫折失敗,都是你的寶貴財富,你也要記住了:第一,他是後來發了大財,成了大功,才這樣子哼哼教誨你滴。第二,即便他後來的成功發財,的確是從他以前的挫折失敗轉化過來的,對他來說,這些挫折失敗,首先還是曾經讓他傷心沮喪,痛苦悔恨的負面經歷;無論他是在心裡不承認,還是只在口頭上不承認,事實都是如此…… 所以哈,既然你不像他那樣發財成功,你的所有挫折失敗,都僅僅是你的失敗挫折,壓根不是你的寶貴財富;你應當做的,也是從這些負面的經歷中,汲取足夠的經驗教訓,別讓自己重蹈覆轍,再犯錯誤了,而不是也像他那樣子,把它們當成正面的寶貴財富,動不動拿出來,在別人面前炫耀,倒好像你自己,也像他那樣子,已經成了大功,發了大財似滴,嗯哼。 這樣子說,明顯少了點雞湯的味道。可不好意思哦,親,從既趨好,又避壞,避壞還是前提的視角看,雞湯雖然聞起來香,但很可能也藏着幾根刺,說不準就卡在你嗓子眼裡了,甚至還有毒,讓你慢慢受了它的蠱惑,不知不覺陶醉在,自己的挫折失敗里,彷佛從巨大的痛苦中,找到了更大快樂的二舅那樣子,不是? 好壞對沖的理念,還有個藏身地,值得一提:日常生活中,人們評價張三李四的功過是非,往往動用“几几開”的尺度,指這誰誰四六開,講那誰誰二八開,呵呵。 撇開應然態度的鮮明歧異不談,單從實然角度看,這種將價值評判類比於收支平衡的做法,已經有扭曲了,把複雜具體的功和過,是和非,化約成了簡單抽象的數量,掩蓋了它們在意義效應上的深度反差,尤其抹煞了某些量上較小的過錯,質上可能具有的嚴重程度,以後還會慢慢解釋。 這裡想說的是,哪怕出於方便和形象的考慮,我們勉強接受了這類說法,也要特別注意,別再以訛傳訛,錯上加錯,進一步主張:几几開的功過是非,可以通過只加減,不乘除的二則運算,彼此抵消,相互對沖,好像功大於過,功過相抵後,剩下來的就是純粹的功德了,值得膜拜,必須敬仰…… 拿新近去世的戈爾巴喬夫當例子哈:倘若從不可害人的規範性立場看,他在推行改革,解體蘇聯,結束冷戰等方面的功績,就不足以抵消他,此前彈壓各地和平抗議,此後贊同俄國吞併克里米亞等等,一系列的罪過。 所以說,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功就是功,過就是過,要麼有益,要麼有害,都在那裡,共存並立,無論量大,還是量小,不管二八,還是四六,既不會對沖,也無從抵消。 為什麼要這樣子嚴格區分,不讓好壞抵消對衝啊?就因為二者的屬性相反,不可混淆。說穿了,所謂“老形兒子去上學”的態度,不管在其他方面怎樣靜止機械,多麼片面膚淺,在堅持同一律這一點上,還是很有道理的,應當發揚光大:對於好壞功過這樣子的基本概念,必須採取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方式,一個語境裡,只許有一種核心語義,以免有人藉助於好中找壞,壞中找好,或者中式“辨證”,或者西式“辯證”,彎彎繞的變戲法,把各位繞暈了,稀里糊塗跟着他走。 話說到這份上,就能用剩下的篇幅,再澄清一個事實了:主張“自由意志趨好避壞”,既不是淺人的原創發明,也不是來自弗洛伊德的本我快樂原則;無論中外,它的哲理根源都悠久得多,能夠回溯到兩千年前。 比方說,《墨子·經上》就以語義分析的方式,指出了人們何以趨利避害的原因:“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荀況和韓非師徒倆,也異口同聲地宣布:“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不錯哦,這裡說的是利和害,不是好和壞;許多人還宣布,他們只承認人人趨利避害,不承認人人趨善避惡。然而吧,只要明白了善和惡,真和假,信和疑,美和丑的實然語義,同時拋開自己的應然立場,我們就能看出,人人趨善避惡,人人趨真避假,人人趨信避疑,人人趨美避丑,和人人趨利避害,意思是一樣一樣滴,全是人人趨好避壞這條人性邏輯的頭號元理,落腳到不同領域的具體表現。 再比如,當初蘇格拉底也是把兩方面連在一塊講的:“選擇好的,避免壞的。”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哼哼教誨,儘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有點重好輕壞,可還是承認了:“沒人會選擇壞或當壞蛋。想做他相信是壞的事情,不做他相信是好的事情,違反了人性”;“人們往往把快樂當成好來選擇,把痛苦當成壞來避免。” 大概就是因為,他們這樣子肯定趨好避壞,沒像奧古斯丁那樣子,聲稱柿油意志有時候趨好,有時候趨壞,當下國內外的一批花崗岩腦袋,才自信滿滿地一口咬定,古希臘哲學中,沒有所謂的“(柿油)意志”概念,嗯哼。 不過哈,照這樣子類推,除了奧古斯丁之後,“西—外”學界的某個小圈子裡,恐怕無論到哪兒都很難找到,他們說的“(柿油)意志”概念了。怎麼講啊?因為此外不大可能還有人,腦子裡湧進了超過250毫升的泥漿,居然相信肚子餓的時候,自己的“想要—意志”,既可能趨於白米飯,也可能趨於乾屎橛,不是? 說白了,這篇帖子強調,好壞功過不可抵消,也是想從一個角度論證,自由意志的趨好避壞,是兩個直接相聯,卻又無法對沖的意向;所以呢,我們且不可通過加減乘除,把避壞搞沒了,只留下個趨好。不管怎樣,後面會看到,正因為“避壞”構成了趨好的前提,“止害”才能為人們劃出,那道不可突破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