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24. 不能兼得的“好—好”冲突 讨论了语义上的“对应”,和现实中的“并存”,现在来看第三种,也是最复杂最纠结的好坏关联:悖论里的“交织”。为什么最复杂最纠结呀?因为它来自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价值冲突。 一说起“价值冲突”,最先映入人们脑海的,肯定是“好—坏”冲突了:我注意保养,身体一直倍儿棒,可潜伏了多年的遗传疾病,突然冒了出来,毁了我的健康;你想来趟环球旅游,但缺钱这种坏,残忍地扼杀了你的美好愿望;他的高考分数出类拔萃,却被某个官二代的学渣,通过行贿等途径,给冒名顶替了,失去了上大学的宝贵机会,等等。 不过哈,这样子的“好坏冲突”,还是广义上的价值冲突,与它俩的相反价值属性直接相关,因而大都带有语义对应,以及现实并存的印记。比方说,出现在我身上的健康和疾病的冲突,就是这两个互为“对方之缺失”的东西,现实并存的互动结果。再比如,你那里发生的游玩和钱少的冲突,也能说成是工具缺失之坏,在并立共存中,对理想目的之好的毁灭,等等。 相比之下,接下来的帖子打算强调的,是以往学界不怎么注意,狭义上的价值冲突,不妨取名叫“不能兼得的好—好冲突”;早先的许多文章里,叫“诸善冲突”,现在说起来,可以改成“诸好冲突”了,虽然还是没有“好—好冲突”通俗。 换个方式说哈,这样子的价值冲突,不是出现在好东西与坏东西之间,而是出现在好东西与好东西之间(这也是这篇帖子里,要在“好好”之间加半个破折号的目的所在);其具体表现呢,也不是好东西否定了坏东西,或是坏东西毁灭了好东西,而首先在于,人们没法子同时获得,自己都想要的若干好东西…… 为什么以往学界不怎么注意啊?原因不复杂:不仅普通人,而且学者们,大都觉得,好东西和坏东西之间,才会相互抵触;好东西和好东西之间,怎么可能对立呢?君不见,有句名言很流行,常常被引用,很少被论证,并且要到下一篇帖子里,才能具体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相比之下呢,“美—美冲突”的说法,一点不流行,很少被引用,但能被论证:各位还记得,孟轲有关“鱼和熊掌”的著名语录吧。不管怎样,除非得了厌食症或偏食症,大概谁也不会否认,它俩都是值得意欲的好东西。然而呢,一旦嵌入到了“不能兼得”的语境里,二者之间的抵触冲突就显出来了,以至于你不得不舍此取彼,永远没法子将它俩一并纳入口中了,不是? 有人或许说啦,就是没法子一并纳入口中,它俩之间也不算冲突吧。不过别忘了哟,事情还有“坏”是“好之缺失”的另一面:你有了值得意欲的鱼,没有任何问题,可少了同样值得意欲的熊掌,就是一种坏呀,有点像你没去满世界转,就多了些存款,旅游的梦想却彻底破灭了那样子。 这样子看,世上的很多“好—坏”冲突,背后潜藏的,其实也是“好—好”冲突:旅游是一种好,有钱也是一种好,可旅游是要花钱的啊;于是乎对你来说,旅游之好与缺钱之坏的直接对抗,就转型成了旅游之好和有钱之好的不能兼得啦。 提前剧透一点,人际之间的价值冲突,尤其如此:他的上大学资格,被官二代学渣顶替了,站在他以及许多人(包括浅人)的规范性立场上看,当然是“好—坏”冲突了;但要是将这种应然的态度悬置起来,单从实然视角看,其实也是“好—好”冲突:学霸想得到上大学之好,学渣也想得到上大学之好,可官二代采取了某种手段,结果在冲突中用自己意欲的好,剥夺了学霸意欲的好…… 有人要斥责了:你这是和稀泥嘛,替腐败辩护呢。然而且慢:要是我们不先从实然角度出发,搞清楚“好—好”冲突的运行机制,就没法进一步说明,何以我们坚持的“好—坏”冲突的应然立场,能够立得住,最后或许只剩下了,空有满腔怒火,高喊几句口号,宣泄一下激情,而已,嗯哼。 眼界要是再放得宽一些,或许就更容易理解,“好—好”冲突的普遍性,以及重要性了:张三和李四的高考分数一样,都报考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但可惜名额有限,结果张三兴高采烈地接到了通知书,李四沮丧失望地落榜了。你想啊,只用“好—坏”冲突的单一模式,这件事上,怎么说得通呀? 和这个差不多的,还有个更好玩的事例:某些论者依据“好—坏”冲突的模式,总是强调“文明与野蛮”之间才有冲突,甚至还因此责怪亨廷顿,只讲“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好坏不分,是非不明,搞折衷玩调和。 其实吧,虽然亨廷顿自己,并不见得自觉意识到了,实然与应然的区分,他的基本立论,还是自发基于实然维度的,打算强调一个核心理念:当前的全球范围内,若干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传统,由于价值信仰,社会体制等等方面的差异,会展开难以调和的对立争斗,乃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他还专门提到,他说的“文明”,是相对于原始社会的“蛮荒”而言的,以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为标志,因此具有“文明好,蛮荒坏”的价值对照;但演化到了现代历史种,这些文明传统则呈现出多元并立的趋势,结果有了彼此间的冲突局面。 这样子看,尽管在规范性的方面,亨廷顿更偏向西方的基督宗教文明,并且一点也不掩饰地贯彻到了自己的研究中,但他首先还是在实然维度上使用“文明冲突”这个概念的,仅仅预测了“当前若干文明传统之间会出现冲突”的趋势,本身不带有应然评判的意蕴。 换个方式说哈,“文明冲突”概念中的“文明”二字,只有指认“若干文明传统实然存在”的描述意思,并不包含“文明比‘野蛮’好”的应然内容。亨廷顿也正是借助这个概念,为自己提出的规范性应然理论,奠定了一个描述性的实然基础,强调了彼此冲突的那些主体,不管从这样那样的立场看过去,好还是坏,野蛮还是不野蛮,正义还是不正义,统统是从当初凭借文字和城市,摆脱了原始蛮荒状态的古代传统那里,绵延下来的,因此统统有资格叫做“文明”。 相比之下呢,热情彰显“文明与野蛮才会冲突”的论者们,却稀里糊涂抹去了“文明”二字的实然描述意思,单单赋予了它“比‘野蛮’好”的应然评判内涵,结果尽管高高举起了“文明战胜野蛮”的规范性大旗,满腔子义愤填膺,一肚子浩然正气,但可惜也就仅此而已,再也木有别的啦,不是? 至于再从这种高举出发,指责亨廷顿玩调和搞折衷,就更是不知所云了:不管你如何反对他的规范性立场,都很难否认一点,早在几十年前,他就通过平心静气地考察各大文明的特征理念,条分缕析地探究文明冲突的内在机制,相当准确地预测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许多现象,嗯哼。 说白了,你直接把别人的传统当成了“野蛮”来抨击,排除在“文明”的范畴外,别人也会照章办理,直接把你的传统当成了“野蛮”来抨击,排除在“文明”的范畴外,结果就像若干年前,实践中的“土匪与土匪打仗”那样子,“文明与文明冲突”的学术研究不见了,只剩下“野蛮与野蛮斗嘴”的口水战…… 第11篇帖子提到,对“自由”“价值”“道德”“法律”这些词儿,人们往往用应然压倒实然,结果生出了不少混乱。刚才讨论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问题,也是由于差不多的缘故造成的,从而再次展现了,把实然和应然分开,不是一般的重要…… 照这样子类推,“好”和“坏”这些价值字眼本身,也会兼有实然和应然的双重语义。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黑尔,在他的代表作《道德语言》里,就花了不少篇幅,讨论这个问题,可惜如同西方的其他大牌那样,没有抓住“纯粹基于认知需要,还是杂有非认知需要”的要害,结果讲了老半天,照旧如堕五里雾中。 本系列特别强调“好—好”冲突(考虑到现在这个词的意思比较清晰了,后面将取消其中的半个破折号,免得打字麻烦),就是打算只从实然描述的角度着眼,剖析因此造成的好坏交织,说明人性逻辑下一阶段运行的纠结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