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人性逻辑61. 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 和“我是谁”的问题一个样,这个问题也有拷问灵魂,到了快烧焦地步的“终极”味道,是人生在世时常会冷不丁地冒出来,让人想破了脑袋,好像还是找不到答案的另一道难题。不过哈,和“我是谁”的问题一个样,明白了人性逻辑的各条元理,它的并不复杂的谜底,也就会自己澄明出来咧。 其实呢,第5篇帖子里,对此已经给出了,菜鸟级别的初始答案了:既然“价值”就是各种东西对“人”的“意义”,你的“人生意义”要是不在于,你认为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东西是坏的,怎样在行为中将这类评判诉求付诸实施,从而得到你想要的好,避免你厌恶的坏,还会在什么地方呀? 人性逻辑的链条绵延到了此处,当然能够进一步指出,人生的意义,不仅涉及好坏的维度,而且涉及对错的维度,所以还包括了“自以为是”,特别是“终极正当”的内容,由此体现了“终极意义”的意蕴。 怎么讲啊?满足你的任何一个需要,包括但不限于,食色性也,求知上学,成家生孩,赚钱发财,休闲度假,结交朋友,抽烟喝酒等等,都是你追求的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可是呢,废话一句地说,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只是你在任何冲突中,都不惜付出其他所有意义的沉重代价,也要确保实现的那个终极意义,亦即你依据你的终极正当标准,以终极自以为是的方式,指认的那个作为“主义”的意义。 当然喽,各位也别望文生义,把这里说的“终极意义”,想象得太高大上,太冠冕堂皇咧。实然视角看,不少人伸腿瞪眼死翘翘的那一刻,从容淡定地给出的大白话临终关怀:“我这辈子也算够本啦,该吃的都吃了,该喝的都喝了,该拉的都拉了,该撒的都撒了,该睡的都睡了”,要是用文绉绉的哲学概念说,也能以节操碎一地的方式,构成某种自以为是的“终极意义”。否则的话,咱们儒化了的医生,发现病人患了不治之症,即将不久人世的时候,怎么特喜欢提下面的建议呐:“想吃点啥,就吃点啥,想喝神马,就喝神马”,不是? 这样子看,“我是谁”和“人生意义在哪”的问题,看起来像两个,其实能够合一: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活法,就会追求怎样的人生意义;或者反过来说,你追求怎样的人生意义,就会有怎样的活法,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嗯哼。 事情如此简单,何以人们又时常怀疑,人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在哪里?同义反复地说,如同人们只有拎不清自己是谁,才会问“我是谁”一个样,人们只有拎不清意义在哪,才会问“人生意义在哪”。所以呢,要弄明白人们们为什么这样子问,关键也就是弄明白,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拎不清人生的意义在哪? 一般讲,要是一个人确定地知道了,自己有怎样的需要,冲突下应当优先满足哪些需要,并为此展开了实际追求,他就等于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也就不会提出这样子的疑问了。比方说,你很想上大学,发大财,当明星,并且正在付诸实施,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呢,你肯定不会去追问,人生有没有意义呗。为什么呀?原因很简单:忙着呢,哪有闲工夫,操心这样子的问题吔,不是? 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扪心自问,人生有没有意义啊?主要就是下面的情况啦:或者不知道,自己有怎样的需要;或者不知道,应当优先满足哪些需要,尤其是哪个需要才有终极的意义;或者追求了老半天,还是没实现,嗯哼。 先来看头一点:人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怎样的需要呢?说来你不信,往往是需要满足了以后。神马意思啊?刚才说了,一个人的需要没满足,他只会努力满足这些需要,不会认为人生木有意义。然而哈,等到这些需要满足了,又找不到新的需要来满足,他就会吃饱了撑的,怀疑活着还有啥意义啦…… 比方说,你要是身陷“明天就没饭吃了”的危机状态,肯定会以勤劳但不勇敢的方式,把一直饿不着,混个肚儿圆,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文言又叫“民以食为天”。可一旦发达了,或者生下来就是个公子哥,天天山珍海味,顿顿酒足饭饱,却既不甘心永远乐在其中,又不知道另外再追求点啥,你就会像叔本华说的那样子,感到无聊厌烦,觉得人生空虚,干啥都没兴趣了,不是? 这样子的现象,最容易发生在实利领域,因为这类需要的一大特点,就是得到满足后,往往难以很快形成同类的新需要,否则的话,古罗马贵族也不会像前面说的那样子,刚吃完饭,就喝泻药咧。也因此,要是没形成其他领域的新需要,另外展开新追求,人们就会觉得,活着枯燥乏味,实在意思不大,嗯哼。 比较而言,非实利的需要就不同了,满足后随时都能激发出,同类的新需要,如同做学问那样子,解决了一道难题,另一道又成了新目标,好像——不好意西哦,亲,只是好像——永无止境那样子,让人觉得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说白了,这也是人们喜欢把各种非实利需要,说成是“超越性需要”,并将它们与实利需要区分开,希望朝着它们提升自己的头号理由。 再来看第二点:要是面对权重差不多的价值冲突,认为这个相当好,那个也不错,可就是拿不定主意,哪个更重要,更有优先性,于是乎在交叉路口,陷入了迷茫困惑,拎不清该向哪边走,也容易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人生的意义在哪。 比方说,无论高考后的选专业,还是毕业后的选就业(假定经济形势如同前些年那样子),面对一堆可供备选的取舍方案,尚处在青涩年代的你,很可能就会在柿油意志理论扯着嗓子讴歌的“开放性柿油”中,由于不知道究竟选哪个好的缘故,落入找不到人生意义的迷茫状态,一边扪心自问,一边四处打听,极端情况下,甚至要靠烧香拜佛抽签掷硬币来解决,不是? 友情提醒一声:当然喽,要是各种需要之间木有冲突,都能满足,也就不会有人生意义的难题了,因为你只要将所有的需要一举拿下,统统满足,什么麻烦都木有了。由此再现了冲突比和谐重要,更值得关注的深度理据…… 最后是第三点:你有某些很强很看重的需要,特别是底线或高标层面的需要,也努力追求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自己能力有限,环境不太有利,制度强力压抑等等,一直实现不了,并且还看不到诗和远方在哪里,于是乎就认为,活着没啥奔头,人生木有希望…… 许多情况下,人们有着貌似光鲜的工作,却就是打不起劲来,也是这类情况的一个变种:尽管这些工作也能养家维生,甚或还是父母亲戚帮忙,好不容易拿下的,别人羡慕得紧,但压根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见证不了自己的存在之是,于是觉得这样子活着,木有多大意思。所以才有了“不得不”之“职业”,与“想要”之“事业”的强烈反差:前者没啥意义,后者充满意义,嗯哼。 温馨警示一句,这里说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分别以空虚和绝望为特点的找不到意义,发展到极端,往往成为一个人自主决定结束生命,包括但不限于,安乐死等等,的主要原因:既然活着没啥意义(严格讲,其实是没啥正面意义),空虚乏味,甚至备受折磨,那还不如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也是在这个意思上讲,同样处在“趋好避坏”的人性元理支配下,尽管大多数人都会趋生避死,极少数人却会背道而驰,居然宁愿趋死避生,以致脑溢浆式的柿油意志理论,会用不加辨析,颠倒黑白的方式,将极少数人的这种做法,硬说成是“趋坏避好”…… 话说到这份上,就能纠正一个流行的误解了:像“人生意义何在”这样子的重要问题,理应有个标准答案,客观确定地摆在那里,等着大家伙一窝蜂地去追求;某些人苦苦思索后,还是烦恼忐忑,彷徨无措,则是因为他们没能像做数学题那样子,找到这个早已给出的既定答案;其中一个貌似方方面面都“正确”的常见答案,好像叫做“为社会做贡献”,不是? 其实哈,事情的真相是,尽管不同的规范性思潮,总是站在自己的应然立场上,主张人人都应当按照自己认同的终极正当标准,实现某种特定的终极人生意义,如同儒家的孝父忠君,基督宗教的信仰上帝,自由主义的不可害人,利他主义的帮助别人那样子,但实然视角看,对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的现成答案,仿佛只要你找到了,一切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小葱拌豆腐咧。 归根结底,“人生意义何在”的具体解答,永远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价值理念,包括评判诉求,主次权衡,取舍选择,自以为是,终极正当等等,在人生历程中的动态展开。所以哦,人们不是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才能实现“正确”的人生意义;毋宁说,你当下的评判诉求,主次权衡,取舍选择,自以为是,已经展现了你当下的人生意义,回答了你当下是谁的问题,哪怕过了段时间后,你自己又觉得,这种意义搞“错”了,让你迷失了你的此在…… 一言以蔽之喔,由于自由意志—自决选择—自主责任的绵延链条,你的人生意义,都是你自己指认和实现的,其他人很难越俎代庖,替你寻找。至于你有时觉得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主要是因为,你自己的价值理念,及其付诸实施,包含了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同义反复地造成了你的“困惑迷茫”,嗯哼。 也因此,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情况下,首先还是要靠你自己,形成对症下药的自知之明,弄清楚自己有怎样的需要,哪儿能够发现新需要,什么需要的分量更重,能行性是不是充分,应不应当拿另外的需要取代它们,树立人生的新目标……至于别人嘛,最多给点经验教训,提出劝告建议,大主意还得你自己拿,不是? 末了上碗鸡汤: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哈,你也应当选择自己的活法,承担自己的自主责任,确立自己的自以为是,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如同后来投江自杀了的屈原那样子,“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嗯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