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苍剑他们没按合同的承诺做,那样需要的流动资金大很多,玩不转:这不是信用问题,而是商业策略,是商人最重要的秘而不宣的成功之道: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才有机会,才能成功! 他们先用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拿到五亿贷款额度:用不属于自己的资产做抵押,来获得自己可以支配的现金,再将这笔现金变成属于自己的财富。 投入的那两百万现金全部被用来打点关系,为这五亿贷款做铺垫。邓奚乔作为前台领导,苍剑作为幕后大股东和实际操盘者领导全局,婷婷作为公司首席公关为第三号股东,当然,这里缺少不了重要助手也是最可以依赖的欧阳,一台戏就这样开始。 按局长级别做精装修完成的公寓,很快就以比市场均价高一半的价格卖出还供不应求。很多人为了搞到一套不惜重金走后门,于是他又将第二批的公寓价格再增加十分之一。按饥饿销售原理漫不经心的开发和销售,轻轻松松,三年后苍剑在这个项目中整整赚三亿净利润。 那时女儿正处于成长期,春风得意的苍剑,有意无意之中会得意忘形,炫耀自己杰出的商业才华和与众不同的智慧。只有晓婉可以看出,成功背后的所谓商业才华和智慧到底意味着什么。看着已越来越陌生的苍剑她开始有点后悔:当年鼓励他下海,是不是害了他?现在收手,来得及,能行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没有几个可以让自己后悔的机会。苍剑正做的如日中天,对妻子的建议他觉得是痴人说梦,不着边际。他一度很奇怪的看着她:这个女人到底是怎么哪?胆子变小还是变蠢?改革开放年代,提倡富裕鼓励发财,可她为什么又对发财如此不感冒? 晓婉不让苍剑在女儿面前炫耀,继续做下去也不是不行,但要学会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向巴菲特学做人向比尔盖茨学做事。他也还算听话,很多时候会有意识约束自己。但是身不由己,处在这种位置的人不觉得自己就是超级天才很难。苍剑也是人,时代塑造了他,定格了他的个性。 晓婉还真的做到了:直到上大学,孩子都不知道有个亿万富豪的父亲。在母亲口里父亲就是个中层管理,整天都在工地上忙乎。工地很乱、危险,女儿去那里不安全,成为她不让女儿去爸爸工作地方看看的借口。苍剑也算配合,尽可能压低媒体对自己资产的估计。听话的女儿居然相信了,一心一意的用心学习。赚钱之后,苍剑想分笔巨款给妻女,但被拒绝:她们不需巨款,也不需要更多金钱,她们够用、知足。 有了钱后,苍剑好想为女儿做件大事。但是,没有获得晓婉的认可。晓婉喜欢用林则徐的那段名言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 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她想让自己的女儿像自己一样,靠勤奋和个人的努力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父母亲可以做的,是提供必要的环境和基础。孩子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好慢慢的就会养成好的习惯,而习惯则最终决定个性和人生。 最后协商的结果是,苍剑为女儿在一个晓婉认为合适的小区买了套普通的公寓,位置不错,质量和奢侈上却比苍剑开发的差不少,价格也低很多,不过二十几万。同时,苍剑在银行秘密地给女儿存了一个百万,另外又给了妻子一个手提箱,里面是百万人民币的现金。 这两百万是当年从深圳回来时的种子基金。也是你当年投资的结果,现在我让它留在你手里,以便应付不测。他对妻子说。 你已经是巨富了,能有什么不测?妻子笑了笑也没有再说什么。不过不管是银行里面的还是手提箱里面的,她都一直没有动。 后来女儿去美国读书的费用,一部分是晓婉自己常年工作的积累和用自己的钱投资股票的所得,较大的部分是女儿通过成绩获得的奖学金。对于她,女儿所获得的奖学金是金钱买不来,那才叫成就和成功,其价值的含金量远远超过自己不劳而获,来自父母的那些百万、千万。 对女儿的教育,她更多的是放任自流。但是,在这个表面看上去是不管的教育模式之下,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是:把握好大环境。 也就是说,你得特别注意周围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个人和环境。她觉得,孩子就像一个小植物,你得为她选好富有养料的土壤,给予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温,在此之后主要就得靠孩子自己的造化,父母亲能够做的就是适当的浇水捉虫而已。催着孩子按照自己自以为是的模式成长,更像是揠苗助长。 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她有意识的让孩子远离铜臭气越来越重的父亲。在苍剑回来后,她再也没有和毓婷见过面,虽然这位昔日的老朋友多次约她,她都一次次的拒绝。久而久之,两位老朋友也慢慢的变成陌路人,虽然都住在一个城市,相隔也不是很远。 在这看似大大咧咧,实是精心呵护的教育环境下,孩子还真的很争气。从初中开始进入竞争最激烈的外校之后,就一直在学校表现不错。 外校采用了类似于她认可的教育模式,和比较流行的灌输式不同,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成长的空间,就是这样长时间的鼓励和习惯,孩子变的更有个性、主见,最后,重要的事项都是自己做决定,妈妈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 女儿从本市外校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的大学读本科。所有申请程序都是她自己搞掂的。寻求帮助,说服对方招生办的人,里里外外,全部一个人搞掂。当年,女儿被同学们称为攻打美国优秀大学的先锋。随后在她的带领下,十几个同学都成功申请到美国大学的资助,获得在美国完成本科教育的机会。 选择大学那阵,她问女儿:美国这么多大学,你最喜欢哪一所? 耶鲁。女儿回答的很干脆。 为什么会是耶鲁?难道你不想去哈佛、斯坦福?妈妈觉得奇怪:难道是因为陆天沐在那里教书的原因?应该不至于吧。耶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各有六千左右,教职员工有四千多,也是一所很大的学校。一个教授在里面,就像是一滴水在一盆水里,很容易被人看不见。再者,一个喜欢和在乎独立成长的人,是没有理由要呆在一个有可能获得帮助的人的身边的。 耶鲁。就是喜欢耶鲁。为什么?过几年再告诉你吧。至于母亲的猜测,女儿不知道,也没有问。对于晓婉,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猜测一半对一半错。 原来,她在非洲时遇到一个来自美国男孩的追求,那个男孩就是耶鲁的学生。开始时,男孩可能是带着对于来自神秘古国中国女性的好奇,和她接触。接触的过程中,被她的善良、智慧和美丽所吸引,那是一种他在美国女人中看不到的独特魅力。男孩是个喜欢挑战自我极限的人,越是富有挑战性的对象,就越是能激发他的斗志。 美国男孩追女人直接而且大胆,敢爱敢恨的性格表现无遗。可是,对于从还处在相对封闭的中国走出来的年轻女孩,这样的狂热和执着却有点过火。结果,他有心她也有意,最后却没有下文,无疾而终。 即使如此,她却就此对耶鲁产生了一种难以放弃,难以遗忘的期待和向往。 在高二的那个假期,当她同龄的孩子们都在课堂上苦读时,她却偷偷的跑去了非洲,加入了世界红十字会,在非洲帮助那些感染艾滋病的人的一个组织。她在那里干了一个月,每天任劳任怨,一边做好分配给她的工作,一边收集和积累资料,研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阻止传播的有效办法。回来后,她又用英文写了份研究报告,还在美国一家比较有名气的杂志上发表了。 随后她又直接飞去了美国,在耶鲁大学为高中生开设的夏令营,呆了几个星期,并且在那时在美国考完了对应的英文考试。在美国,很多大学在暑假都开设有针对高中生的夏令营。在这样的夏令营,学校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更多有志青年得以更早的接触学校,目的是为了争夺、吸引人才。 申请耶鲁时,她的面试官是琳达女士,耶鲁大学的校友,在家美国咨询公司工作,负责亚太地区的业务。面试地点就在本市,据女儿说,琳达是专程从北京飞来这里面试她的。她说,自己可以去北京见琳达,可是,对方却说想来这里看看,借机对她有更多的了解。 琳达是位非洲裔的美国人,在美国本土出生和长大。琳达和她一见面,就和她用英文聊起了在非洲的经历。琳达在年轻时也曾经在非洲呆过,做过义工,也是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她说,那时候的非洲情况更严峻,今天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都是得益于像你这样的义工的奉献。 人家面试,都是父母亲带着来,你怎么会是一个人来?不怕吗? 有什么好怕的,你又不吃人。 很难说咯。琳达是个非常风趣的女人,只有三十几岁。 父亲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走了。她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哀伤。 对不起。 没有关系。现实就是现实,回避是没有意义的。 我和你有点类似,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海外战死。母亲一个人将我养大,确实是不容易。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再嫁?母亲只是笑笑,一直没有给我一个直接的回答。那么,你母亲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爱吧。还有承诺。 你母亲说的?还是你猜测的? 两者都有。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你看,是不是很奇怪,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两个女人,两个家庭,居然有这么多的类似之处? 这是缘分。她用中文说。琳达点点头算是认可。 随后她们改用中文,像个好朋友一样拉家常,不知不觉中在一起谈了三个多小时。琳达和她谈了自己的家庭历史。她家数代之前被作为奴隶卖到美国男方为种植园种棉花,在林肯解放了黑奴之后,开始做生意,到了祖父这一辈,又强调教育的价值。 教育不仅仅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能改变一群人的命运。耶鲁毕业生的使命,不仅仅只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改变世界,从每一个个人做起。这才是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你有兴趣的重要原因。琳达直言不讳,带着欣赏的口吻。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想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哪怕这种改变只是很微小的一点点,微不足道,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润物细无声,说的也是。不然的话,就是功利主义。她说,这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按理说,她所做的事情,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会借机大吹大擂,一夜之间将自己变成英雄。“二十一岁的总裁”,“成名趁早”,一直是这个时代最值得炫耀的经验和成就。整个中国都变的极为浮躁和虚伪。 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象。很难,但总得有人做。做的人多了慢慢的社会风气就会改变。这些,正是琳达很看重的。就这样,两个人像老朋友天南地北地聊着,借此相互了解。 对不起,我不能再聊了,得走。下面还有个重要的约。有时间再继续?我请你喝咖啡?琳达看看表,抱歉的说。 还是我请你喝咖啡吧。你比我忙,有时间给我一个电话就成。她说。 第二天早上,琳达打来电话:对不起,昨天只顾聊天忘记了正事。我会给你写封推荐信,推荐耶鲁接纳你。我预先欢迎你加入耶鲁这个大家庭。我相信,有一天,耶鲁大学将会因为有你这个毕业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没有时间和你聊天,很想,但是做不到,还是下次吧。或许在纽黑文,你请我喝咖啡,星巴克的。 她知道,琳达是个大忙人,按中国人标准,事业上很成功,人也很开朗乐观,即使是这样的人还是个独行侠,她觉得有趣。也可能是从琳达身上,她看出母亲选择独身的意义。为什么活着就非得随大流,如果逆流而进的人多了,不就变的习以为常,社会不就慢慢的被改变了? 孩子就是孩子,想法简单,有点天真。不过,不管怎样,她这一步是非常的成功,她的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说。不久后,她就收到来自耶鲁的正式录取通知。随后,电视台,还有好几个杂志社的记者,都争先恐后的想约她谈谈,都被她拒绝。连她的同学,也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是如何将耶鲁搞掂的。甚至有谣传说:大家都知道她很早就想去耶鲁,为此,她的父亲曾给耶鲁一大笔捐款,将她买进了这所名校的大门。对此,她只是一笑: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想象力,所有的进步与获得,都必须和金钱纠缠在一起:买,能够给你带来一切。 梦想成真,有时候也真的很容易,就像早上起床能够看到太阳出来那样。 获得了一直以来追求的,她没有特别的兴奋感,只是觉得,人生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这可是决定未来方向的一步。此时此刻,她又想起了那句话:人生就是一条曲线,由很多拐点构成,是拐点改变了人生运行的轨迹,是个人对于拐点的把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坐在顶层的露天餐厅,烛光相伴,和母亲共进晚餐。她伸伸懒腰,身子向后倾斜,抬头看着天空,看着夜空上远远的在慢慢移动的小不点,那就是卫星,卫星之所以能够被送到天空的预定轨道,不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微调,通过微调之后改变的拐点,来实现目标的吗。人生的运行轨迹,和卫星的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卫星的运行轨迹被人类精准的控制。而人生的运行轨迹,则被自己个人基于努力,基于对机遇的把握和利用,来实现模糊控制。一种改变,短期看,你会觉得是最优的选择,长期看却很可能就是一个大败笔。反之亦然。 她相信,这次的耶鲁之行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带入一个更高的运行轨道。她期待着实现一种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那么,就从这个耶鲁开始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到学校做该做的事情。只是,她不需要为高考费心,而是将多数的时间用在帮助同学们准备上面。更多的,她是在帮助那些想直接到国外读本科的。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