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7. “真理”为什么在于“符合事实” 无论日常言谈,还是理论话语,“真”都是个既常见、又重要的概念,但可惜含义蛮纠结滴。也因此,即便不考虑,“真情”之类的特色说法,单单限于认知领域,只在“真理(知识)”的意思上理解它,也经常让人们争得不亦乐乎。 这不,眼下的西方学界,就有个摩登的“冗余论”,干脆断言“真”是个,没啥意思的多余字眼,因为说一个命题为“真”,也就等于说出了这个命题本身,所以要是放弃了它,好处或许更大,却居然不考虑,一旦把它从字典里抠掉了,“港真”这个词儿,可就连一丢丢味道都木有咧。无语。 某种意思上说,倒是冗余论本身,的确有点儿冗余。此话怎么讲啊?假如冗余论不肯诉诸,“冗余论才‘真’,其他主张‘真’字少不了的学说全‘假’”,这样子的自败表述,它其实很难说服大家,为什么各位应当,在理论上接受自己,却拒绝其他那些学说。即便动用了别的字词,替换这个表述里的“真”,也不过是某种文字游戏的,很陋很低级的伎俩罢了,不值一提,嗯哼。 当然了,像这样子一笔勾销了,纯属多余的冗余论后,照旧还有“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等等,围绕真理究竟在于“符合事实”、“逻辑融贯”,还是“实用成功”的话头,吵个不休。 近一段时间,年头最久的符合论,甚至陷入了力不从心、节节败退的颓势,有学者甚至主张,不如干脆放弃符合事实的理念,倡导“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结果给人留下了,眼看快顶不住啦,打算缴枪投降的印象。滑稽。 这是咋回事吔?主要还是因为,争论各方的焦点,仅仅集中在了真理知识本身,这种认知行为的成果上,却很少注意到“需要”,作为源头的决定性作用。谓予不信,请看提示: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的,三种主要见解,恰恰分别植根于,求知欲、求晰欲、非认知需要之中。由此再现人性逻辑的原点执着,不是? 说白了,本篇的头号任务,就是从需要的新颖视角出发,论证一个老生常谈:按照好奇心的本性,只有符合事实,才为人们提供了,评判任何知识,是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两位后起之秀,融贯论与实用论的各自漏洞,要等到后面考察,好明心与非认知需要的影响时,再做具体分析了。 西哲史上,符合论的起源,能够一直回溯到,巴门尼德主张的,“思维与存在同一”那里,特别是回溯到,老亚的一个著名见解那里:“说‘存在’不存在,或者说‘非存在’存在,都是假的;说‘存在’存在,‘非存在’非存在,才是真的”,虽然都只是强调了“存在”,没提到“事实”,但主张正确的认知应当符合事实的立论,却是相当清晰滴。 值得一提的是,老亚开篇叙说好奇心的时候,有一回还点到了要害:“凡是为求知而求知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选取,最真实亦即最可知的知识”,虽然自觉的侧重点,偏向于彰显“原理和原因”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自发地指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内心源头。不管怎样,要是缺少了这个动机,人们压根就不会,从事认知行为,更谈不上面对,真理本质的问题了,不是? 然而很可惜,后来符合论的支持者们,很少像老亚这样子,把真理的本质问题,与它的动机源头挂上钩,结果错失了,证成符合论的天赐良机,于是乎又把这块小小的原创空间,慷慨大方地留给了浅人。刚下灰机,泻药。 给个理由先呗:既然人们是因为无知,亦即不了解事实自身的本来面目,才陷入困惑惊诧,并激起好奇心的,它自然会推动人们,寻找符合事实的真理认知,借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却不可能驱使人们,渣男渣女式地追求别的神马目标。无论如何,求知欲如果不是,旨在追求描述真相的正确知识,它还有资格叫“求知欲”吗? 换个方式讲哦:如同老亚所说,既然好奇心总是促使人们,摆脱对事实存在的无知,那这个东西“存在”的情况下,就应当如其所“是”地说它“存在”,不可扭曲它存在的真相,硬说它“不存在”;那个东西“不存在”的情况下,也应当如其所“是”地说它“不存在”,不可扭曲它不存在的真相,硬说它“存在”。证毕。不好意西哟,亲,连俺老汉本尊都觉得,这个论证有点,秃羊秃神婆吔,嗯哼。 说穿了,“科学”之所以应当,始终维系价值中立的态度,也是要凭借这种态度,排除来自非认知需要的干扰,纯粹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仅仅以符合事实之真,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却不可在非认知魅惑的诱导下,误入了歧途,另外去追求,利、美、善、信,这些非认知的目标。 说破了,不管冗余论找出了,怎样花里胡哨的理据,显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都不可能将“真”字,从人类的词典中,彻底清除掉,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人的好奇心,谁都没法彻底清除掉,俗话或曰“求知性也”,不是? 类似地,逻辑融贯与实用成功,尽管能够分别满足,求晰欲与非认知需要,却也没法帮人们摆脱,由于缺少知识,陷入的困惑惊诧。于是乎,一旦引入了求知欲的动机源头,真理本质的问题上,我们立即就能把,融贯论与实用论,排除在有资格的候选理论之外咧,因为它们好像都满足不了,人们的好奇心…… 也因此,无论它们批驳符合论的时候,如何天花乱坠,怎样口若悬河,都没法绕过,求知欲这道绕不过去的关口:既然好奇心来自,无知造成的惊诧困惑,那人们在它的推动下,从事认知行为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以,符合事实的真理为目的,反倒剑走偏锋,却以神马逻辑融贯、实用成功为目的呢? 友情提醒一声:要是符合论的支持者们,仍然像以往那样子,仅仅关注认知行为及其成果,却将支撑自己的这条关键理据,抛到了爪哇国里去,他们在未来的争论中,肯定还是会像以往那样子,落入丢盔弃甲、无以回应的理论窘境。勿谓言之不预哟,亲…… 基于这些分析,所有系列里,都将坚持在“符合事实”的唯一语义上,运用“真理(真知)”概念,即便被人指责成老掉牙,或是机械一元论,也在所不惜。理由嘛就一条:这样子既符合事实,又能讲得通,不会在偷换成“逻辑融贯”“实用成功”等等的过程中,玩开了让人头大的变戏法,嗯哼。 这样子看,认知逻辑的头号元理,其实也就是从“趋好避坏”那里,直接衍生而来的“趋真避假”:人们纯粹基于好奇心时候,必然趋于描述真相的真理知识,避免扭曲真相的假谬知识,因为真理才能弥补知识的缺失,满足求知欲,假谬只会加重知识的缺失,挫败好奇心。至于符合事实的“真”,能够与“利”“美”“善”“信”并立,成为值得意欲的正面好价值,当然更离不开,作为认知需要的求知欲了;对此已经曰过多次,这里仅仅点到为止。 进一步瞅,我们还能据此创造性地理解,老亚在与“自由人”的映照中,给出的“自由科学”定位:“为知识而知识”的活动,之所以是“自由”的,与其说是空泛地因为,它“只为自己存在”,不如说是具体地因为,它是人们在认知维度上,随意任性地仅仅基于求知欲,单纯遵循趋真避假的头号元理,试图从心所欲地满足好奇心,获得认知自由的行为。潇洒。 其实吧,开门见山地宣布了,“求知性也”后,老亚紧接着又声称:“我们乐于运用感觉,就是一个证明;哪怕与实用无关,我们也喜欢感觉,尤其喜欢观看”,已经通过凸显,人们满足了求知欲后,得到的自由愉悦,遥遥领先地预言了,一个世纪后,阿基米德刚从浴缸里爬出来,就光着屁股手舞足蹈,振臂乱叫:“我发现了”的那种欣喜若狂啦,不是? 直到今天,俺老汉躺平后,还愿意花时间费精力,写实然层面的随笔帖子,也是基于老亚当年指认的,这种趋真避假的认知自由:好奇心一旦得到满足,浅人就能体验到,另类的舒适品和娱乐品,没法给予的那种纯净快乐咧,嗯哼。 再说句超纲滴:尽管求知欲本身,只是一种非伦理的认知需要,但无论是谁的好奇心,在符合正义底线的前提下,要是受到了外来的强力压制,包括但不限于:封锁信息来源,竖起防火高墙,散布虚假谎言,闭塞教化洗脑等等,那也就意味着,他在认知领域的自由权益(不限于狭义的“知情权”,而是想要认知任何事实的自由权益),遭到了不义的侵犯。 不过哈,既然已经超纲,还是打住为好。赶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