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 | 求知爱智12. 人怎样把“时空”加在对象上 与“动静”比,“时空”应该说是,货真价实、假一罚十的康德式认知结构了,只不过他没像,亚里士多德前辈那样子,把这俩放在知性的范畴表里,却主张它们是,感性认知套在对象上的,两种先天的直观形式。 这一点上,浅人站老亚,不站老康:虽然对象的“时空”状态,如同“动静”状态一个样,许多情况下,单凭感官都能知觉到,因而不像“因果”那样子,一定要通过理性的辨析,才能区别开,但两对术语本身,如同“因果”二字一个样,都是炉火纯青、如假包换的理性概念,并非感性的直观形式,嗯哼。 更重要的是,要是人们察知对象的,动静以及时空状态时,只有感官得到的知觉,却没把这两对理性的认知结构,加在对象上,他们就仅仅会形成,一团浑浑沌沌的印象,既谈不上严格意思上的知识,也没法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 比方说,我在铁道边放羊,看到火车开过来了,产生的好奇心一定是:这玩意儿跑得这么快,要去哪里?啥时候到?否则的话,假如我单单看到了,一个轰隆隆的玩意儿,一会儿功夫,变得很大,再过一会儿,又看不见咧,就等于我对这个对象的,动静以及时空状态,有点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啦,不是? 这个意思上,俺老汉才有了,前一篇的浅见:对于有了文字的文明人来说,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打从牙牙学语,说“这是爹地,那是玩具”的时候起,人就的确成为,“认知理性的动物”咧,总是把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其中自然包括,从父母老师那里学来的,各种抽象的概念术语,加在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上,通过这样子立法,获取有关它们的知识。 所以哈,眼下人们说习惯了的,“人为自然立法”,用康大牛本尊的词儿讲,就是包括了时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用不像他那样子矫情,非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也要搞个二分架构的术语讲,就是“理性为自然立法”。 进一步瞅,要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立论,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好像还有理由宣布:人的感性知觉,也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只不过并非理性概念化的,而是形色图式化的;更重要的是,那些理性概念化的认知结构,或许就是从这些感性图式化的认知结构那里,慢慢演变过来滴。至于其他动物的感知中,有没有类似的认知结构,要是有的话,与人的认知结构之间,又是怎么个关系,尽管浅人说不清楚,只能闭嘴不谈,但好像也是个,蛮有意思的待考课题哟,嗯哼。 值得一提的是,格式塔心理学,虽然在这方面,受到了康德的启迪,却毅然放弃了,“先天”“先验”的晦涩术语,更接地气地强调,“经验的原初组织”。不用讲,本系列也不承认,时空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反倒基于它们与动静的直接关联,主张这两对概念,都是有着事实以及经验基础的认知结构。 此话怎么讲啊?无论动静,还是时空,原本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察知到各种东西的存在变化,及其时刻位置后,从感性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结晶,再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一代代传下去,所以不像“有奶便是娘”的直觉那样子,在妈咪肚子里,无需胎教早已成型,一出生就能付诸实施。 也因此,你刚呱呱落地,只会照着这本能行事,丝毫不知道,动静时空是个啥玩意。友情提醒一声:此时此刻,这本能其实也是个,纯粹的感性直觉;得等到“这是爹地,那是玩具”的牙牙学语开始后,你才逐步掌握了,“奶”和“娘”之类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将它们套在,有关的认知对象上。 当且仅当这样子的学前教育继续下去,让你结合日常经验,接受了“这东西在动,那东西没变”,“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的命题,你才慢慢懂得了,动静时空的核心语义,再碰上神马东西,就能将这两对概念加上去,琢磨它在不在变,处于何时,位于何地,借此形成对它的认知,不是? 再次重申一回:本系列既不是经验论,又不是唯理论,而是与存在论同一的认识论:人对存在的认知活动,本来是什么样子,就用某些概念术语,如其所是地描述出来,拒绝添油加醋、乱放佐料,尤其不会为了追求,色香味俱全的晦涩魅惑,就把原本简单的东西,搞得复杂得不仅不得了,而且了不得,嗯哼。 有人要立异哦:不少大牌都论证了,时空只是人们的心理体验,木有事实方面的基础。说句老实话吧:浅人脑子不大好使,整个看不懂,他们的高科技论证方式,所以只能谈点,面朝生活实际、不去玩玄弄虚的日常经验:要是时空缺乏事实基础,纯属人们创造的认知结构,那人们想怎么加,就能怎么加了,完全不必考虑,对象在绵延顺序,以及广延形位方面,拥有的自己如此咧…… 可是呢,实际的情况是:虽然你在长沙的时候,武汉在北边,你在郑州的时候,武汉在南边,貌似相当“辩证”地变动不居,但你打算自驾游的时候,一定要拎清楚了,人为立法在它自己如此的事实基础上,加给它的南北定位;否则的话,一旦方向搞错,来个南辕北辙,真的不好玩吔。费钱。 更能见证这一点的,是计量时空的尺度标准:与时空本身比,它们的人为立法特征尤其鲜明,因为不同地场的人儿们,早先设定的标准尺度,还会因族而异,所以才有了阳历阴历、公尺母尺之间,不换算就不般配的严重麻烦,后来尽管达成了大一统,包括但不限于:用炎黄过去的三尺,兑换现今舶来的一米,却依然不同程度上,残存着打一枪换个地方,公婆都有理的相对主义,不是? 可是哈,难道这就等于说,分秒尺寸的度量衡,就纯粹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主观体验了么?答案就俩字呢:非也,因为据说罗马帝国的时候,一寸就大约等于,三颗大麦的长度;《说文解字》更是干脆宣布:“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时间的情况,更黄更暴力了:中外的古人,都拿日月地球的运行轨迹,作为划分时辰的参照系;后来发现,地球的自转不是匀速的,于是乎为了精准确定,又把1秒界定成:“铯-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有点像基于同样的考虑,把1米界定成:“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那样子。坦白从宽一回:俩句话都是网上抄来滴,俺老汉也不懂,是个神马意思,纯粹引用一下,而已而已而已,嗯哼。 火上浇点油哈:要是跳出了,描述与创造、发现与发明之间,也仿佛是水火不容的二元架构,我们好像还有理由宣布:数学不仅仅是事实的描述或发现,如同一二三四那样子,而且同时也是,人在这些发现或描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创造或发明,如同负数虚数那样子,因此同样可以说是,人为了精准地认知,对象的存在动静及其时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力,设定的抽象尺度…… 弱弱滴问一声:自己如此的自然万物,care不care 人发明的尺度,立下的法呀?答案好复杂哟:要是放下非认知层面,人们的实践干预不谈,面对这类人造的玩意儿,它们只会自顾自地存在着,睬你都傻。这个意思上讲,“事实不依赖于人的认知,要么客观、要么主观地存在着”的命题,肯定成立。 所以呢,宇宙连同其中的所有东西,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出,有着长宽高的质料性物体,而且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不知道长多少、宽几何、高若干的非质料之场,都是自己如此、依然故我地存在着,也压根不会为自己,有木有时空、有多少时空的事儿伤脑筋,不是? 既然自己如此的东西,不care人为它们立的法,那人儿们为啥还要,手忙脚乱地设定各种尺度,把自己的认知构造,如同本来意思上的立法那样子,套在它们头上呀?画龙点睛一次: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认知需要,特别是求知欲呗。 问题在于,虽然人们的认知需要,经常是狮子大张口,人们的认知能力,却是相当的有限,没法直接了解到,以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万花筒形式,自己如此地存在着的自然对象,所以才不得不动用,动然、静然、时然、空然这些个认知结构,以及年然、刻然、米然、寸然这些个标准尺度,帮自己一把,弄清楚它们究竟是怎么个样子。 谓予不信,那就敬请阁下,摈弃任何概念术语,扔掉所有尺度标准,看能不能够,如其所是地描述,武汉的地理方位,并把这个简单的事实,传达给想和您一起,玩自驾游的那家伙。浅人有个瞎猜:这样子不为自然立法的结果,一定是阁下这边稀里糊涂、一盆浆糊,同伴那边如听天书、一脸懵逼,嗯哼。 现在看出来了吧,主张从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论,对于文明人类,为啥太片面嘞:如果说文明前的人类,的确是一步步地从感性经验中,逐步提炼出理性概念的话,文明后的人类,要是不借助这些理性概念,以及相关的推理论证,搭起来的认知结构,设法把它们套在对象上,就无从理解,感性经验中的任何东西啦——哪怕这些理解,不少情况下是虚假谬误的。 所以哦,人类认知史、尤其是思想史上,那些发现或发明了,原创性的概念术语、认知结构、深度理念的人儿,才对文明人类理解世界的认知活动,做出了无可否认的重大贡献,无论这些发明发现,同时又潜含怎样的窟窿漏洞,如同康德大师提出、眼下正在讨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理念本身这样子…… 很不幸,也是由于类似的原因,当下各种时髦摩登的学说,尤其是反对资本剥削的左翼均等主义,才特别热衷于乱构术语、生造概念,再极力垄断,对它们的专属解释权,好把你那个水灵灵的脑袋瓜,搅和成一团泥巴浆,让你没法凭借实然的认知构造,如其所是地理解这个世界,只能追随它们立下的应然之法,两眼一抹黑地栽沟里头啦,俗话或曰“忽悠”。你看你,已经瘸了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