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是把“雙刃劍” 作者: 胡雅清 公司創始人被資本反噬的悲劇早就不是第一次發生。當年新浪創始人王志東的出局,和UT斯達康創始人吳鷹的黯然離場,都是因為失去了對公司的控制權,進而被股東所拋棄。如今,這樣的風險再次降臨到阿里巴巴馬雲的頭上。 2005年8月,馬雲用阿里巴巴39%的股份,換取了雅虎10億美元、雅虎中國全部資產以及雅虎品牌在中國的無限期使用權。這在當時看來,是一筆不錯的交易。而馬雲也認為,阿里巴巴藉此一舉獲得企業發展迫切所需的資金和技術。 然而,就是這樣一筆划算的買賣,在2010年卻出現了驚天逆轉。由於兩家公司的戰略漸行漸遠,加上雅虎全球業績表現一蹶不振,當年的“和諧互助”變成了今天的控制權之爭。 不過,在一直研究美國及中國互聯網發展、並密切關注“雅巴之爭”的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教授彼得·費德(Peter Fader)看來,這場公司控制權爭奪戰並非偶然,而早在雙方合作之初,就已經埋下了風險的隱患。 “2005年,雅虎和阿里巴巴兩家公司均認為他們是具有相同發展方向的公司,而業界也對當時雙方進行的股權交易評價頗高。”彼得·費德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但從現在看來,當時的判斷顯然是不準確的,這兩家公司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從業務層面,還是戰略角度來看都沒有實現互補。” 從雅虎角度看,儘管它獲得了良好的資金收益,但是並沒有從這筆投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業務轉型方向,導致業績不斷下滑。而對於阿里巴巴來說,除了獲得了資金以外,雅虎也並沒有提供給其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技術。阿里巴巴集團CEO衛哲說得很明白,雅虎已不再擁有其自主搜索引擎技術,阿里與雅虎間合作關係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 目前阿里旗下擁有淘寶、支付寶兩大核心業務,能夠很好地進行資源整合併帶來可觀的利潤。但像雅虎這樣仍舊靠流量增長,吸引廣告進而產生利潤的方式,在全球已經難以為繼。雙方繼續合作已缺少必要的理由。 其實,資本在公司的發展和壯大過程中,是可以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的。 以美國為例,2000年以後,是互聯網公司飛速發展的時期,但由於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這些公司為了發展不得不釋放出股份,以獲得資本的助力。現在看來,真正成功的企業,都是利用資本得當的企業。因為資本的進入,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公司帶來更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更有遠見的發展策略,讓公司在公眾化、市場化過程中,更加注重公司發展本身,而剔除創始人的個人因素。 當然,在和資本的博弈過程中,公司創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比如:拿出少部分股權去融資;或是在議協簽訂過程中設置額外條款以保護本人權益。例如,美國已存在一些法律設置,可以使創始人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不被稀釋;而在歐洲公司的章程中,同樣也會明確創始人與投資人的權利等。 “雅巴之爭”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如今公司的創始人們對待資本的態度越來越審慎。戰略是否具有互補性、管理是否具有可控性等都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而不再是一味地期待資本垂青。 面對體量巨大的投資公司,更需要中國企業拿出智慧來應對。 “雅巴之爭”始末 作者: 佚名 2005年,由雅虎CEO楊致遠牽頭雅虎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協議,這份被外界稱為“雅巴合作”的協議稱,雅虎以10億美元及雅虎中國全部資產,換取阿里巴巴集團39%股權。當時雙方簽署一份協議,約定在2010年10月後,雅虎將獲得阿里巴巴董事會的第二個席位;同時雅虎的投票權將由35%增至39%,馬雲等管理層則從35.7%降至31.7%,軟銀則保持29.3%不變。 2009年1月,美國雅虎董事會宣布,任命美國軟件公司Autodesk執行董事長巴茨擔任雅虎CEO,同時成為雅虎董事會成員。楊致遠則辭去雅虎CEO一職,但仍留任雅虎董事會成員。而楊致遠的離職則為“雅巴之爭”埋下伏筆。 2009年初,有外媒報道,馬雲在巴茨上任後去美國拜訪時,巴茨當着阿里巴巴管理層的面,指責馬雲沒有把雅虎中國做好。 2009年9月,在阿里巴巴成立10周年舉辦慶典之時,雅虎宣布將出售其持有的阿里巴巴1%的股份,此舉讓阿里巴巴措手不及。 2010年1月,雅虎就Google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表態,阿里巴巴隨後發表聲明指責雅虎此舉魯莽輕率。 2010年9月9日,雅虎子公司雅虎香港總經理蔡寶德表示,“正考慮”吸引內地客戶到雅虎香港網站上投放廣告。這個“正考慮”的事情引起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強烈反彈,其發言人表示,將根據這一情況重新評估與雅虎的合作關係。 2010年10月,五年前的協議即將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