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自由意志43.康德的良善意志其实不自由 康德无视认知与意志的分界线,主张良善意志,只以纯粹理性为根据,还造成了另一个,更荒唐的理论自败,就是仅仅彰显了,服从义务的理性自律,却取消了,从心所欲的感性自由,让良善意志的实施,变成了一座冷冰冰的铁笼。 前一篇曰过,康德自发指认了,良善意志中,自由与必然的两位一体,从而透露出,他想将道德哲学,打造成理性哲学的努力:“纯粹道德学……只包含自由意志的,一般必然的道德法则”;否则的话,假如柿油就只是个,随机偶然的东西,人们又怎么可能,凭借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揭示它的本来面目呢? 这样子看,康德强调的,人人“应当”服从的绝对命令,的确体现了,他讨论二律背反时,预设的“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俗话或曰“应当是”:“应当表达了,某种必然性,某种在自然的其他地方,无从发现的理据联结。” 进一步瞅,倘若撇开了“你应当仅仅依据,你同时也能意欲它,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从事行为”;“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这两条主要彰显了,普遍必然的逻辑空壳,却缺少价值上的干货,有点像是纯形式的光杆司令,因而饱受诟病的绝对命令不谈,康德夹在它们中间提出的,“人是目的”这条有内容的绝对命令,倒的确构成了,道德自由的内在前提,因为一旦失去了,这条命令对人们具有的,强制性约束效应,非但没法建立,道德自由的目的王国,反倒还会陷入,尔虞我诈的互害世界。 但问题在于,这个节骨眼上,康大牛的老毛病又犯了,硬要把这条在纯形式的夹缝中,勉强求生存的绝对命令,也给理性化了,以致不满足于声称:它不包含任何,感性的爱好和情感,而是更极端地强调:哪怕人们纯粹出于,助人为乐的感性意愿,履行了人是目的的伦理义务,虽然值得肯定,却仍然算不上,发自良善意志,出于理性义务,有资格受到赞扬的高尚行为。 换个方式说哟:在他看来,只有人们从动机中,排除了所有的感性爱好,以及道德情感,单单出于理性的抽象义务,从事了以人为目的的行为,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不是出于爱好,而是出于义务”,结果将良善意志的实施,封闭在了冰冷死寂的,理性固化模式中,完全失去了,既从“心”,又所“欲”的,感性自由意味,嗯哼。 可是哈,这样子将良善意志理性化,同样不合事实,因为源于需要,指向自由的所有意志,无一例外包含着,感性爱好的因素,实现了都会让人们,获得志得意满的情感体验。即便是纯认知的理性思维,一旦离开了求知“欲”,或好奇“心”,也没法让人们,得到真理后,感受到从心所欲的快乐愉悦,而只会像全然理性的,机器人那样子,仅仅抽象逻辑地,执行外部输入的枯燥指令。 照这样子推呢,原本充满了,人伦情感的道德领域里,人们就更不可能,像康德主张的那样子,完全摆脱助人为乐的共情之心,仅仅基于理性的抽象义务,从事以人为目的的道德行为了;因为那样子的话,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不含自相矛盾,彻底逻辑一贯,绝对普遍必然,却不再有任何“自由”而言了。说白了,离开了“随意任性”“从心所欲”,这些具体感性的价值因素,试图单从纯认知,非诉求的抽象理性中,越界寻找自由,无异于缘木求鱼…… 好玩的是,大概想在这个问题上,增强晦涩思辨的说服力,老康又分外难得地,举了个日常例证,用来彰显良善意志的,充满了理性,一点不情感的特征:只有当一个人,自顾不暇地处在,对别个的急难,毫不关心的冷漠状态下,却又不受任何感性因素的影响,从麻木不仁中挣脱了出来,从事了帮助别个的,良善举动的情况下,他的行为才会真正具有,出于理性义务的道德价值,并且远远超过了,那些好心的人们,出于感性爱好,做出的类似善行。 不用讲,这样子的事例,完全符合康德推崇的,道德理性精神。然而呢,依据这些文本叙述,俺老汉倒有个,纯属瞎猜的乱蒙:要是那些好“心”人,毕竟能从自己的行为中,生动活泼地体验到,助人为乐的自由愉悦的话,那这位纯粹的理性存在者,却不再有任何可能,享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快乐啦,因为照康大师的预设,感性的共情之“心”,早已从他的良善意志中,彻底清除出去咧,以致他在单单以,冷冰冰的纯粹理性为根据,帮助别个排忧解难的良善行为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机会,把自己的“感”受激发出来。 于是乎,这位木有一丢丢,感性的“想要(爱好,愿望)”,彻头彻尾的理性存在者,在全靠普遍必然的逻辑思维推动,履行自己“应尽”的,帮助别个的伦理义务时,也只会像机器人那样子,觉得自己是在严格服从,绝对命令的强制约束,却无从形成,随意任性的自由体验,以致可以说,木有任何自由可言,如同被关进了,一座冷冰冰的义务铁笼那样子,不是? 诚然喔,康德会声称:这样子的强制约束,是人们依据纯粹理性,自己加给自己的,纯属“自律”。不过哈,只要不是有意,偷换概念的话,事情还是蛮清晰滴:自律性的强制约束,依然是一种,不自由的强制约束,不会仅仅因为,它是自律的,就像变脸的戏法那样子,摇身一变成了自由,嗯哼。 此外哈,由于这样子的充满理性,毫无情感,这个事例还会提出,另外两个棘手的难题。首先呢,这位纯粹的理性存在者,看到别个的急难时,是怎样受到了,“人是目的”命令的触动,才从毫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冷漠中,突然挣脱了出来,完全出于义务地,从事了那个真有价值的,高尚道德行为的呀? 其次呢,他在按照那两条,纯形式的光杆司令,展开不会闹出,任何自相矛盾的逻辑思维时,又是如何从,“应当先系左脚鞋带”,“喝汤时请勿咕噜作响”等等,这类也能符合,普遍形式化要求的,行为准则中,单单选中了“人是目的”这条绝对命令,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伦理义务的呢? 不好意思吔,亲,康德本尊好像木有思考过,这个相当自然的简单问题,倒仿佛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在这位纯粹理性者的脑海里,也是由于一剪没的缘故,无中生有地冒了出来,伸手拉了他一把,让他能从麻木不仁,毫不关心的冷漠中,突然挣脱出来,如同二律背反中的那个“我”,“完全柿油地,不受自然原因的,必然规定影响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那样子,嗯哼。 无论如何,康德哲学楼里,那么多研究专家,似乎也同样满足于,一而再再而三滴,反复唠叨大哲的原话:“纯粹理性是,柿油地从事行为的”,却不肯费心帮我们解释一下,除了“无因自生”的意思外,这个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纯粹理性,还能在神马意思上,“柿油”地从事神马行为…… 于是乎,尽管兜了个,引进普遍必然,承认两位一体的大圈子,我们跟着康大腕的步伐,最后还是回到了起点那里,并且被先验柿油的,拱顶石兼绊脚石,又自我坎陷了一回,再次见证了,那个有名的结论:“虽然我们将道德概念,归结为自由的理念,可还是不能证明,柿油在我们和人性中,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依据康大咖的逻辑,这个结论照旧无懈可击:要是人们出于义务,从事道德行为的时候,如同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个样,也处在没有感性爱好动机,连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子做的,绝对自生状态,那只能通过揭示因果链条,描述事实真相的理性能力,又怎么可能,令人信服地论证,其中真实存在着,人的道德自由呢? 然而吧,这样子一来,又会产生一个,对康德哲学来说,更致命的问题咧: 要是良善意志,及其追求的道德柿油,都是理性不能证明的,那它们岂不是,都会成为“非理性”的,怎么还可能像他,一口咬定的那样子,只以纯粹理性为依据呀?不用讲,对于特别看重理性的康德来说,或许再也没有别的神马命题,能比“由于不能证明,柿油真实存在的缘故,只以纯粹理性为依据的良善意志,会沦为非理性的”深度悖论,更富于自败意蕴的了,不是? 其实呢,一旦扬弃了贬低感性的,理性主义成见,要解释良善意志,是怎样推动人们,履行人是目的的义务,实现道德自由的机制,并没那么困难:要是一个人,在此前的人生历程中,由于种种因果链条的影响,业已形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心,那一看到别人身陷急难,他自然就会基于,这些感性的意愿爱好,产生良善意志的动机,并从帮助别人的行为中,获得从心所欲的自由体验。 相反地,要是他像康德说的那样子,毫无共情之心,或是在冲突时,用利己的爱好,压倒了利他的意愿,他就会缺失或放弃,人是目的的良善意志,结果只能享受到,满足私欲的一己自由,却没法进入,道德自由的目的王国了。 这样子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这样那样的感性因素,对于良善意志的付诸实施,发挥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相比之下,纯粹理性的认知机能,至多也不过是在,主体围绕好好冲突,展开的权衡比较中,扮演着工具性的角色罢了。 所以哦,康德的良善意志观,虽然彰显了,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做出了积极贡献,却在理性精神的误导下,跨越了认知与欲求的界线,贬低了感性因素的意义,结果不仅扭曲了,良善意志的实然基础,以及应然功能,而且将它变成了,只服从强制义务,做不到从心所欲的,冷冰冰铁笼,最终让得不到证明的柿油,自败地沦为非理性的,同时还导致,他精心打造的哲学楼,由于“拱顶暨绊脚”的双肩挑缘故,成了个逻辑上的无厘头笑话。杯具。 个中两点启示:第一哈,不管艺术方面,还是伦理方面,康大师难得举出的各类事例,能够证明其见解的,真心不多。第二哈,自由意志的问题不解决,哪怕你把自由王国的事儿,吹到天堂里面了,结果还是那仨字:然并卵,嗯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