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少年》一、苍穹下的喘息 一九七六年的夏天漫长而炙热, 大地像被炭火炙烤,空气中弥漫焦灼的气息。 唐山的震动未平,四川的地壳又开始呜咽, 这苍穹之下,仿佛一切都在挣扎。 博儿,十三岁的少年, 坐在村口的小木凳上, 静静地凝视着树荫下沉睡的狗, 它的肚皮一鼓一缩, 像一口安详的风箱, 却吹不散少年心头的压抑。 广播的声音在村头的高音喇叭中回荡: “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可这话语却像沉重的铅, 坠进他的耳朵, 又沉入胸腔,化作无法排解的苦闷。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 一双光裸的脚丫,布满厚厚的茧, 像无声的述说着童年过早蒸发的轻松。 二、尘埃中的低语 村庄沉默在正午的烈日下, 连狗儿的喘息都变得缓慢。 门前的老槐树,叶片如垂帘, 几只知了无精打采地伏在枝头, 不再聒噪,像是被岁月掏空了力气。 父亲躺在门口的竹床上, 一手遮脸,一手无力垂下, 偶尔从喉间冒出的鼾声, 粗重而间断, 仿佛一台久未维修的老农机。 “孩子,去睡会儿吧, 攒点力气明早干活。” 父亲的声音沙哑, 却像溪流涌过干涸的沟壑, 带着丝丝怜惜。 可博儿不为所动, 目光穿过门前的槐树枝桠, 直直盯向远处的田野, 那是他的天空,却也是他的牢笼。 三、青石桥下的水声 夏日的清晨,他独自出发, 去东南三里外的青石桥中学。 赤裸的脚丫踩在滚烫的石板路上, 一阵刺痛,但他没有停下。 母亲塞给他的红薯还捂着余温, 奶奶悄悄塞给的熟鸡蛋, 藏在破旧的布袋里, 摇晃中,磕碰出一种微妙的温暖。 穿过青石桥,那条古老的小河, 在烈日下泛着碎银般的波光, 水面上一只孤独的小蜻蜓, 翩翩飞舞,却无处停歇。 他站在桥上,看着眼前空荡的校园, 敞开的铁门里,风吹起门上的铁链, 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杜老师走了,被调走了。” 黑叔的话如一把钝刀, 刺破了他心底仅存的一点希望。 少年点点头,没再多问, 但心里的叹息, 比河水流得更深,更远。 四、竹林里的秘密 次日清晨,他再一次踏上山路, 光着脚,带着草帽, 穿过密林,向舅舅的家走去。 路过山坳,竹林里的风轻轻拂过, 像母亲用手抚慰他的头发。 那片竹林,他再熟悉不过, 小时候,他曾在这里探寻鸟巢, 偷看竹笋破土的瞬间, 也曾被隐藏的玻璃碎片割伤脚掌, 血滴在柔软的松针上, 如玫瑰绽放。 五、舅舅的眼神 舅舅家的小院,满是外公种的老树,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 斑斓洒在地上,像一幅破碎的画。 舅舅望着他,沉默不语。 他看到了舅舅额头上的皱纹, 像山谷间的裂缝, 深深的,却无法修复。 “我知道你想读书, 但这条路太难了,太难了。” 舅舅的话轻轻飘过, 他低头不语, 手指无意识地搓着裤角, 像在抹去内心的不甘。 六、烈日下的倔强 少年抬起头,看向远方的群山, 他的眼中没有泪,只有执拗的光。 他记得奶奶的叮咛, 记得父亲的无奈, 更记得母亲偷偷塞给他的鸡蛋时, 那微微颤抖的手。 “舅舅,我想试试。” 这句低沉却坚定的话, 让舅舅的眼神晃了一下, 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七、山卡的呼唤 他走下山卡,夕阳映红了山谷, 影子拉得长长的, 仿佛要追赶天边的余晖。 脚下的石板已被汗水浸湿, 他却依然不舍停歇, 因为他知道, 前方还有路, 哪怕那路, 铺满荆棘,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尾声:少年与未来 山风送来松涛的低吟, 像是大山的回响: “少年,你的脚步会延伸, 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他站在山顶,望着脚下的世界, 眼神坚定如初, 在这炽烈的夏日, 他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等待着它破土而出, 在山巅开花,迎风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