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经商天才》(1):.五岁丧父 2011年3月中旬。中国首都北京。 201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一位八十多岁,来自美国纽约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满面的红光,衬托着一对依然炯炯有神的双眼。那双眼睛,像是一对特制的X光射机,让人感觉,能够穿透每一个被它射中的人体,甚至是你的灵魂。 “世界经营巨擘”,“白手起家打造的犹太人中的第一富豪”,“世界金融领域的教父”,“朱镕基等中国政府高层的座上宾”,这些名词和形容词,不管是过去的,还是依然存在的,不论你怎么看,似乎都难以和面前这位看上去很平和的老爷爷,无法对应起来。除了他那对充满自信和乐观的眼睛,外加他那一身打扮得体的西服,你第一眼感觉到的,恐怕也只能是:这位还真的好会保养。 接下来,你会猜测:他的人生一定过得很顺当、得意。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奇怪:经历过那么多挫折的人,怎么还会有那么好的心情,活得那么自在,即使是在这八十六岁的高龄! 过去几十年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次中国重量级的涉外经济论坛,基本上都缺少不了这位的身影。中国开放之后每一次重大的进军世界市场的行动,像加入WTO,基本上也都有他参与的印迹。 这位带有魔力的先生,就是这里要介绍的主人翁,莫里斯·格林伯格! 他为什么会和中国走的这么近?是因为他是犹太人?还是因为他是美国商人?或者,仅仅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美国犹太商人?他那充满岁月沧桑的脸,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八十年前的纽约,主人翁的故乡,1930年的那个深秋。 呼啸的北风,伴随着冬天少见的阵雨,有时像是鬼神的哭泣,肆无忌惮,凶恶而狂妄;有时又像是小精灵的呻吟,寒冷中带着常人难以感觉的不经意“温柔”,让你禁不住直打寒噤,有种魂不顾体的惊恐。美国北方的冬天,原本就很寒冷,有了这呼啸北风的衬托,让人感觉更为刺骨和凄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莫里斯·格林伯格,正安详地躺在妈妈的怀中,安静地熟睡着。肆无忌惮的狂风怒吼,时紧时慢的雨点打击声,对于他,更像是动听的音乐。 “孩子就是孩子,无忧无虑。睡的像个孩子,世界上睡得最香的也就是这孩子了。”看着儿子安详的面容,听着他那缓慢而轻微的呼吸声,妈妈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得意。 坐在自己的小卖部里等待顾客上门的妈妈,在这个雷阵雨的天气里,盼来的客人少之又少。慢慢的,自己都快睡着了。 墙上的时钟的敲打声惊醒了睡眠中的妈妈,她睁开双眼,看了一下,晚上八点整。 “该关门了。今天也不太可能再有客人了。” 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起身去关小店的大门。 正在这个时候,急急忙忙走进了一个人: “格林伯格太太,不好了,你家先生出事了。” 几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在纽约市郊的一个墓地。举行着一个简单的追悼会。参加的,有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一百多人。很多人的头上,都带着一个小帽。穿着整齐的小莫里斯,紧紧地跟在妈妈的身后,用他那无忧无虑地眼神到处搜寻者,似乎是想在这拥挤的人群中找到爸爸的身影。 “莫里斯,过来,见见伯伯。”妈妈指着一个陌生的男子,对小莫里斯说道。 “过来,莫里斯,让伯伯抱抱你。”那个男子伸手抱住了他,尽管小莫里斯自己,看上去很不情愿。 “那阵雨来得特别突然,也特别凶猛。”妈妈说。 “他当时可能是在回家的路上了。” “应该是。警察说,当时车上没有乘客。” “醉鬼越来越多。日子不好过,大家的心情也都很压抑。” “禁酒令也不管用了。” “日子过得这么难,谁还在乎禁酒令。越禁,喝酒的人反倒越多,而且,质次价高的酒也越来越多。”那个男子插话道。 “事与愿违。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办?”那个女的问妈妈。 “这也是我在想的问题。他在,一家几口的日子还能马马虎虎过下去。他这一走,日子就没法过了。” “小店的生意好吗?” “这年头,又能好到哪。”含着苦笑,妈妈很不情愿地讲着。 “要不搬到我们那里去吧。乡下的日子,在这种年代比城里的要好过一些。至少,孩子还能吃个饱饭。” “我再想想吧。”妈妈说。 追悼会后,妈妈拉着小莫里斯的手,决定在纽约街头走走,散散步。 “莫里斯,想爸爸吗?” “想。” “想爸爸什么?” “讲故事呗。” “还有呢?” “他给我的玩具。” “乖乖,今后妈妈给你买玩具,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 “好,妈妈。妈妈,你看,这栋楼真漂亮。” “这是纽约人寿公司的总部,已经建成两三年了。它是纽约市最漂亮的大楼。看来,还是保险公司赚钱呀。” “人寿保险,是不是保人的寿命呀?如果我们有那种保险,是不是就可以保住爸爸的命呢?爸爸是不是就还活着呢?” “世界上要有那样的保险就好啰。爸爸已经上天堂,那命已经属于上帝了。” “那人寿保险保什么?” “为生命失去之后的损失提供补偿吧。” “我们有没有给爸爸买人寿保险?” “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给爸爸买人寿保险。孩子,穷人的命不值钱,没有多少保的价值。即使有,也保不起。” “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让穷人也能买得起保险。妈妈,你相信吗?” “当然相信。我等着,一定好好活着看到那一天的来临。”妈妈笑着对儿子说。妈妈这句玩笑话,最后还真的成为现实。不仅儿子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妈妈也成为一个寿星,幸幸福福地活到了九十多岁,亲眼见证了儿子的成长。这是后话了。 1928年,美国大萧条发生的前一年,发生在纽约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宏伟漂亮的“纽约人寿”公司总部大楼的建成。直到今天,这栋大楼还是作为纽约人寿,这家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的标志性的建筑竖立在纽约市的黄金地段。 大楼建成之后,每一次,当莫里斯拉着妈妈的手,停足呆望这栋漂亮无比的气派大楼时,妈妈是不可能从他那一对炯炯有神的小眼里面,读出他心目中迷迷糊糊的野心:有朝一日,我要建成一家压过这个“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金融航母。 在纽约人寿已经建成如此壮观的总部大楼的时候,在二十多年之后,给格林伯格以发展平台的美国国际集团前身的斯塔尔的公司,居然还没有产生。作为创始人的斯塔尔本人,也还没有到达他作为金融保险企业家的第一站——中国的上海。 当然,这些事情对于小格林伯格未来生活的影响,他在那个时候是不可能会意识到的,自然也没有必要为它们去操心费神了。作为三、五岁的小童,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他主要的日常工作了。每一次路过看见这栋漂亮的大楼,他倒是都会不知不觉地停下来,多看几眼。 “真漂亮”,他对妈妈说。每一次,妈妈都会以微笑来回答他,算是一种认可。 这家在1845年靠17000美元成立于纽约市的保险公司,开始时是以出售黑奴生命保险起步的,在开业之后两年时间,就卖出了485份黑奴生命保险。那时候的黑奴,在保险公司和它的客户眼中,还不是一份“人的生命”。所以,那种对黑奴生命的保险,也还不是真正的“人寿保险”。充其量,只是一份“家庭财产保险”而已。纽约人寿也算是运气好,或者说是会把握时机。如果再晚哪怕是两年时间,它的那个总部大楼是不是能够完成,会不会成为中国式的烂尾楼,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汪翔 原创。 不得转载。个人保留所有权利。如果有兴趣出版,请直接和作者联系:XiangWangBooks@gmail.com. 谢谢读者指教。2009年第一稿,现在是2011年修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