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与其他语言比较,汉语语法非常简单,可能是世界上语法最简单的语言,至少是语法最简单的语言之一。 比如,情态动词“是”,在汉语里就是:我是,你是,他是,我们是,你们是,他们是,我过去是,你现在是,他将来是,等等。即使语法算不复杂的英语,类似这个be, 就有:I am, you are, he is, we are, they are, I was, you were, they were, he was, I have been, you will be, they would be, etc. be的形式非常多。 另外就是时态。比如,英文有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将来完成时,等等。I did, I had done, I have done, I do, I am doing, I have been doing, I will do, etc. 还有虚拟语气。另外还有单复数动词的变化:I do, he does, they do. 汉语就很简单:我做过,我早做了,我已经做了,我做,我正在做,我一直在做,我将要做,我们做,他会做。统统都是“做”,不管什么时态都是“做“,不管单复数也都是”做“。 那么你可能问:英文的did, do, will do, 是不是比汉语表达更加准确一点?不会。汉语可以通过状语来解决时态:我昨天做,你现在做,我们明天做。英文有时也必须加状语:We went there Friday. 如果没有这个Friday, 听的人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去的。汉语也加星期五,但汉语不需要改“去”的时态:我们昨天去了,我们明天去。而英文需要把go 变成went. 再比如主格,宾格,英文也有很多规矩。I love him; He loves me.英文需要区分“he/him,love/loves, I/me”. 麻烦多了。汉语就是“我爱他”,“他爱我”。等同于“I love he”; “He love I”. 英文这里有不必要的重复:首先单数名词后面的动词为什么要加s? 好像没有必要。就像汉语说:我爱他,他爱我,没有人不懂。非得要把“爱”后面加个什么?完全没有必要。 还有被动语态,英文“He was asked; the table is broken; they were moved”, be asked, be broken, be moved,都是被动语态:要加be (was, is, were), 动词还要改成完成时。汉语很简单:他被要求;桌子破了;他们被感动了。加一个“被”就行了,甚至可以不加,比如桌子破了。动词一点不用改。 当然,这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是用现在时:We do, we do yesterday, we do tomorrow。还有就是单复数不分:We do, he do, she do. 这就是源于我们长期的汉语语法的影响,汉语动词不分时态,也没有单复数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汉语形成了如此简单的语法呢?主要原因就是象形汉字的造字非常困难,每一个字都是至少是几十年,几百年的自然筛选留下来的。比如“是”字,最早的是金文 上面是早,下面是止,止就是脚。“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就出门做事,古人认为这是“是”,表示肯定,和正确的事,一个人应该做的。这仍然是“是”的字意。但后来用在了情态动词,就是“我是,你是,他是”的是。其实意思相近,就是“确定,肯定“的意思。”我是学生“,就是一种身份的确定。 可以想象,应该是很多人创造了不同的“是”,但最后大部分人接受了现在这个“是”,然后流传了下来。这个过程至少几十年,应该是几百年。这是象形字的形成的过程。如果也像英文那样,有不同的be: am, is, are, was, were, have been, will be, etc. 那么汉字能造出这么多的“是”字来吗?把上面的是字加一笔,或加两笔,或去一笔,去两笔?加在哪里?去那一笔?加笔,减笔后的象形意思是什么? 汉字正是因为不够用,才有了“转注”与“假借”,或一字多义:比如“乐”字:音乐,快乐;“差”:差评,差事;“行”:行动,银行;“参“:参加,人参,等。 前面提到的do, 对应的汉字是“做”。 做的大篆 左边是“人”,中间的“古”在这里是一个竹子做的量酒器,下面的口就是竹筒,上面的十则是竹竿和把手。现在60岁以上的人小时候可能在杂货铺看见过这样的量酒器。它可以量酒,量醋,量酱油。现在农村边远地区的杂货铺可能还在用它。右边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工具,比如锤子,一个人拿着工具在做量酒器。 这样的字是古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如果还要将它分成现在时,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完成时,等,是几乎不可能任务。 总而言之,汉字是不可能像英文根据时态不同,单复数不同,造不同的字来。太麻烦,而且没有必要。 老祖宗应该压根就没有想过要那样做。既然只有一个“是”,老祖先就把所有的“是”都用这个“是”字来表示,前面有主语,后来在加上时间状语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比如,“我过去是学生”,“过去是” = was, were, had been, etc. 现在时的单复数对汉语的动词就没有影响:“我做,我们做”。影响理解吗?完全没有。那为什么要自己加条条框框限制自己呢? 英文通过拼写合成一个字很容易,比如:do, does, doing, done, did, 或者,work, working, worked, worker, etc. “容易就任性”,于是就定下很多规矩,有些必要,有些不必要,把语法搞得很复杂。 汉语这样简单的语法会不会引起误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不会。那么汉语这样的语法,外国人能懂吗?可以的。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就是典型的汉语中无主句的英语表达:没有主语,没有宾语,但大家听得懂,现在变成了标准英语。 汉字笔画很多,如果不懂象形,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汉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但如果从象形出发,汉字就变得非常简单而且有趣。汉字造字困难,逼着汉语形成了极简语法。汉语其实有很强的优势:象画一样的汉字,加上最简单的语法。 只要让象形走进汉语教学,汉语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美,最简单易学的语言。 写于2024年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