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见面时需要打招呼,最常见的就是:“你好!“,美国人则是“Hello!”, 然后该干嘛干嘛,尤其陌生人之间,就这样既表达友好,也保持距离。
昨天读到一则消息,说杭州一位41岁的女士在商店买东西结账的时候,29岁的店员为了表示礼貌,称她为阿姨。这位41岁的女士不高兴,说““我比你大不了多少,你不要叫我阿姨”,还说要称呼的话可以叫她“大姐”就好。不过店员回说,她觉得叫“阿姨”没问题。给收据的时候不知是无意掉了,还是故意扔在桌上,结果引发一场斗殴。最后,店长出来道歉,还让女店员陪顾客500元,女店员随后就辞职了(店长对外这么说,也可能是店长把她开除了)。 为了一个称谓大打出手,这有点匪夷所思,尤其外国人可能更加不理解。 当然,大家可能怪这两人太计较,只要一方忍让一点,都不至于打起来。但我觉得这背后有中国式家庭称谓作怪的因素,只是因为平常不会达到动手的地步而被我们忽视了。 中国式家庭称谓就是一种要把全世界的人都纳入自己家庭的强烈倾向,见着年长几岁的必称大哥,大姐,大嫂。再大一点的就是大叔,阿姨,大伯,大婶,大娘,大妈。再大点的就是爷爷,奶奶。总之都是自己家的人,或自己的亲戚。过去农耕社会,交往不多,偶然来一个人,这么叫叫显得亲近,可以迅速拉近距离。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每天可能会碰上少则几十个阿姨,几十个大叔,几十个大哥,几十个大姐,多则几百。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打招呼,但总有要打的时候。所以,要打招呼时,中国人必须迅速琢磨一下,他比我大还是小?大多少?我是叫他大哥,还是大叔,还是大伯,还是大爷?那种大十岁左右的人,上面说的41 与29岁两位女士的情况就属于这种,你会很纠结:我是叫大姐好,还是叫阿姨好?要是男士,我是叫大哥好,还是叫大叔好?或者,是叫大伯好,还是叫爷爷好?这是假定你准确地猜到了人家的年龄,但猜错的时候经常发生。本应该叫大伯的你叫成了大哥,或应该叫大哥的你叫成了大爷。男士还好点,不那么计较,女士如果你把人家叫老了,人家会很不高兴,甚至觉得被冒犯。那位女士是表达了不满,大多数人心里不愉快,但并不说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复杂,就是夫妻年龄悬殊大的,按照年轻的那位,可能比你大不了几岁,甚至同龄;但年长的那位,比你大了二十岁有多。这时你是按照同辈的称谓叫他们,大哥,大姐,还是按照长辈的称谓叫他们,大叔,阿姨呢?即使你拿到博士,对这个问题可能也一筹莫展。 两年前我想找几个小孩跟我学象形汉字,有一对夫妻,先生是白人,大概至少50岁出头,头发花白,女士中国人,大约40岁,或不到40。带着两个男孩,大的七岁,小的五岁。大人先聊了几分钟,然后介绍孩子时,这位嫁给外国人的中国女士明显琢磨了至少十秒钟以上,最后指着我对孩子说“叫爷爷!“。 第一次被人叫“爷爷”,有点不知所措。长了辈份的“愉悦”远不如“我已经这么老了吗?”的失落感强烈。这时我也琢磨起来:我是否应该接受这个“尊称”,还是拒绝?我知道女士是按照她的年龄来判断的,我们可能相差20岁。但看着白头发比我还多的孩子他爸,我觉得好像又非常不妥。我觉得他应该比我小,但小了20岁吗?肯定没有。于是我说:“叫老师好了!”。不是我急中生智,而是过去我的学生,不管他们的父母多大,都叫我“商老师”。 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叫,非得要叫“爷爷”,非要把我纳入他们的家族之中。你是来找老师的,不是来找亲戚的。非得这么亲密的关系才能教你的孩子吗?他们告诉我,他们做的是“家庭教育”,也叫“家庭学校”,就是向政府申请自己在家教孩子,政府审核同意后,你可以在家自己教孩子,参加一些政府规定的考试,通过后政府承认你的学历。当然这是强烈不认可社会教育的人干的事。我也不太认可学校的教育水平,但我绝对不会搞家庭教育,因为我觉得孩子需要与其他孩子交往,这比学知识更重要,家庭学校显然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我想她如果送孩子去学校,是不是也让孩子叫学校老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而不是“老师”?很有可能。这样的“家庭教育”还是不要的好,不然孩子长大以后会很不适应社会。这是题外话了。 美国人绝对没有称谓上的麻烦。不是亲戚的人如果知道名字就直呼其名,不知道名字的,也不需要知道名字的(比如路上碰到人打一个招呼),男人都称Sir,不管多大。女人都是Madam,从小到老。很简单,不需要琢磨是叫brother, sister, or uncle, aunt, or grandpa, grandma. 中国式家庭称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喜欢叫称谓时不带姓。于是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聚会,来了很多人。家长要孩子叫所有与妈妈年龄相仿的女士阿姨。有时可能有十几个阿姨,因为都是阿姨,孩子心不在焉地,有气无力地,完成任务式地重复着“阿姨好”,或者一声“阿姨好”就代表了他对所有“阿姨”打了招呼。 如果孩子有事想问张阿姨,一声“阿姨!”,十几个阿姨都会扭头看他,因为不知道他在叫谁?如果张阿姨让孩子带口信给妈妈,回家后孩子说阿姨让我告诉你“XXXXXXX”,“哪位阿姨?”“那位胖的”,“胖的很多,哪位胖的?”,“爱笑的”,“爱笑的很多,哪位爱笑的?” 极为简单的事,变成了需要附加很多条件才能知道是哪位阿姨。 总之,中国式家庭称谓的滥用让我们被迫用很多时间去琢磨怎么称呼人家 ,还常常弄巧成拙,轻则尴尬,重则得罪人,现在拳头相向的事竟然也发生了。这两位女士如果互称“女士”,虽没有“阿姨”那么亲密,但绝对不会打起来。“女士”的称谓不卑不亢,不远不近,很适应两人的关系。非得要假惺惺地套近乎称“阿姨”,但内心却没有尊重别人的心态,结果惹恼了人家,还敢在“阿姨”长辈头上动手,显然是口是心非。一番解气的拳脚,最后赔了钱,丢了工作。不是自找烦恼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对家人,亲戚保持中国式家庭称谓比较好。一方面是我们的传统,一方面也显得尊重,亲密。但对于外人,见一面不知道还会不会再见面的人,就没有必要把人家拉入你的家庭之中,非得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不但麻烦,而且常常费力不讨好。希望世界是一家人是一个好的愿望,但是那是在建立在真心的尊重上,而不是在貌似“尊重”的称谓上。而且人们需要私人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会让人轻松舒适。不管人家喜不喜欢,上来就套近乎,让人踹不过气来,感觉不舒服。这点美国人就好多了,保持适当的距离,充分给他人足够的私人空间,这才是尊重。 即使口头上的称呼,你尊不尊重人家,人家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为什么美国人不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家庭称谓称呼外人,但我们并不觉得美国人不尊重他人。反而一些“大哥,大叔,阿姨,爷爷,奶奶“不离口的人却常常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写于2022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