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写书法,研究汉字象形,不时有朋友在微信上送一幅书法或绘画作品的照片,问上面的一些字,有行书,草书,篆书。更多的时候是问印章上的篆字。 有些是别人在问,朋友就拿来问我。也有是朋友的朋友送朋友的字画,挂出来却不认识上面的字,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总觉的不好,于是来问我。 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小篆,隶书,楷书都曾经是朝廷正式的官方字体。行书是社会上运用最广的书体,也是书法家最喜欢的书体。但现在的汉字教学只教宋体字,大陆只教简化字,台湾只教繁体字。似乎其他字体都不算汉字。 结果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学了十二年的汉字,但绝大多数人只认识宋体字。走进书法展,却没有一幅作品是宋体字的,为什么?书法是艺术,需要有创意,有变化,这与宋体字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标准化格格不入。即使有人用宋体字创作书法,那也是极为死板没有感染力,没有人想看的东西。这里不是书法界排斥宋体字,而是宋体字写出来非常没有活力。 于是汉字独特的景象:课堂上,独尊宋体字,其他字体完全不存在。书法界,其他字体百花齐放,却没有宋体字的一席之地。 大部分人在书法展上除了楷书作品认读基本没有问题(但不能写异体字),行书还能认识大半,隶书有些字不认识。大篆,小篆就只能猜了。作品看不懂,就是连字都认不全,更谈不上品尝作品的风格特性了。 我们的汉字教学出现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况:作为汉字艺术的书法在语文课里完全不讲,即使那些字体也都不讲。学生对书法的了解完全来自课外,牌匾,标语,对联。这些零星的了解根本离最起码的基础书法知识都相差甚远。
很早就有人提出要把书法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原因很多,师资不够,高考不考,等等。于是几十年了,仍然是处于永远的讨论阶段。但是日本从一年级到初中,书法课都是必修课。人家怎么有足够的师资,人家考大学也不需要看书法,但人家为什么就能把书法教学坚持下来?我们作为书法的故乡干脆完全没有书法教学,真是让人汗颜。
日本小学生书法大赛 如果这样全民性的,长时间学书法的情况发生在韩国,我敢肯定韩国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书法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国内的小粉红们绝对会大声抗议,但先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有多少人曾经学过书法?有几个人动过要学书法的念头?不是0,也是接近0. 自己不学书法,也从来看不起书法,人家申遗了,才觉得重要,才觉得要捍卫。但是不是下决心去学则连自己都不信。 我觉得书法课上不了,可以上汉字书法知识课,专门介绍汉字的各种字体,和书法的各种书体。让学生能认识简单的各种字体的汉字,了解各种书体的特点。安排在高中,作为必修课,有条件上两年,没有条件上一年。把它纳入高考语文考试的附加题,就是说语文考试100分,有20分的汉字书法基础知识附加分。这会极大的增加学习汉字书法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大学也可以设置“汉语书法基础知识”选修课,不但能让学生学到很多必要的知识,也让枯燥的校园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 学生毕业后,即使不会写书法,但走进书法展,可以知道作品是什么书体,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谁,印章上的字是什么。买几幅字画挂在家里,朋友来了也可以说出一些道道来。去名胜古迹,看那些字画牌匾,也能体会古人当年的壮志凌云,或古国情怀。 按照我老家的话说“打狗不会谈狗会”,这里的“打狗”就是“写书法”,“谈狗”就是”评点书法“。大家听得类似的一句话就是“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当然现在吃过猪肉的人很多没有见过猪跑。
认识各种汉字是学汉字的基本要求,而会写书法则是属于更好的个人提高。不开书法课影响的是在这方面想有所作为的少数人,但不开“汉字书法基础知识”课却让所有的孩子缺少最基本的汉字和书法知识,不论是对汉字的深层理解,还是对承传中华文化,影响都是很大的。
很多年前,北京高校的“汉语知识竞赛”的常胜将军就是“留学生队”了。说明我们是多么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反而是留学生更加重视。 如果你看一幅书法作品,能欣赏上面的古体字,能懂是什么书体,知道印章上刻的是什么,那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把玩和品味字画,如果很多字都不认识,就谈不上什么把玩与品味了。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觉得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立命的本钱。汉字与书法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融进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