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的大篆
左边是丝,右边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东西,就像丝线一样缠在一起。纠就是缠绕,剪不断理还乱,纠结,等。
后来的纠正,应该是表示小树在生长时,长歪了,需要把树干用绳子绑在一个柱子上,让它变直。 这个字除了纠缠以外,还有连接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连接,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深层的连接。比如纠结,纠缠一起还有死结,很难清晰地割舍。如果割舍的话,你自己也将失去很多。 纠的小篆 
左边是丝,右边的纠缠的丝线,或其他东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纠的隶书
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丩,这是纠的本字,就是纠最原始的样子。这个字在绝大多数字典已经查不到了。 纠的简化宋体字 
左边的绞丝旁下面的三点变成了一提。 现在来看赳字。 赳的大篆 
左边是“走”,右边是丩,就是纠。走路纠缠?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有人认为,是把绑腿绑紧,衣服扎紧,就像士兵一样,走起路来就非常精神。我很同意这个解释。 赳的小篆
左边是走字,右边是纠缠,连接。 赳的隶书 
左边是走,右边是丩。走字拉长插在丩下面,主要想得到隶书典型的蚕头燕尾,汉朝人对于蚕头燕尾就这么执着。 现在来看收字。 收的大篆
左边是表示纠缠的丩,右边上面是一把杈子,下面是一只手,表示手拿着杈子敲打东西。如果你像我一样做过知青,干过农活,知道原始脱粒的办法就是用杈捶打麦穗,或谷穗。把麦和稻扎捆好,让麦穗,稻穗冲一头,敲打有穗的一头,效率比较高。如果不扎好,打下去散乱的麦杆或稻秆会跳动,让麦穗和麦秸排列更加混乱,打到麦穗稻穗的可能性很低,效率很差。现在南方稻谷脱粒早已经用脱粒机,不再用打的方法脱落了。北方是不是有机器为小麦脱粒我不知道。 收的小篆
左边是表示紧扎,右边是敲打的意思。 收的隶书
左边是丩,表示紧扎。右边是敲打的意思。 现在来看叫字。 叫的大篆
左边是口,右边是丩,纠缠。口的纠缠?叫需要口纠缠?《象形汉字》认为是“强令,口头威胁,宣战”。看不出怎么有这些意思。有人认为是惨叫是上下牙咬在一起,牙咬在一起还能叫出声? 我觉得是鸟的互动时的叫。鸟是通过叫声联系和交流的,很大的叫声则是召唤比较远的同伴“你在哪里?”,比较小的叽叽喳喳则是与身边的鸟儿沟通。早晨鸟喜欢叫,都是相互联系。一觉醒来,同伴哪去了?就叫,同伴听见了会回叫。如果飞到一起,马上就不叫了。叫就是鸟之间用口发出声音来互动联系的。很多动物包括人也有这样的行为,比如,旁晚时分,父母会叫自己孩子的名字:“XXX,回家吃饭了!”。这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 叫的小篆
左边口,右边是表示纠缠的丩。 叫的隶书 
这是大家熟悉的叫。 叫与喊有区别吗?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叫与喊是可以互换的。但还是有一点点区别。喊主要是人喊,叫则可以是动物,就那么叫一声,可能完全没有内容,比如蛐蛐叫。鸡叫,狗叫,鸟叫。不能说成鸡喊,狗喊,鸟喊。 人后来发明了词组,把两个相似的字组成词组,把所有的情况都包括进来。比如,“叫喊”。不管叫与喊有什么区别,都包括在“叫喊”里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