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为什么难懂? 余生也晚,虽然比起绝大多数读者早多了,但毕竟没有赶上私塾的时代,没有挨过冬烘老夫子的戒尺。抗战初期逃难到合肥乡下,无学可上,算是有幸“被学习”了“大学”和“孟子”;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孟子见粱惠 王”,如读天书,瞎背一气。到了高中时代,在一个很有名气的中学里,每个星期六的国文课是以“论语”为教材,听说过什么读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宏论,可是这几千字里有这么大的学问却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印证过。 所以一提起中国文化,吓死人的四个大字就迎面砸来。曰“博大精深”。为什么,你没有听说几千年来多少万老夫子就为那也许几万字的从竹简发展而来的老古董“晧首穷经”了一辈子。 究竟为什么?这正是我的问题:因为古书难懂啊!老祖宗弄得出“四大发明”,却弄不出标点符号。即便有了标点符号吧,那些五经六艺加起来我估计也不过几万字吧,如果是明白易懂的白话文,现在的初中生一天也读完了。有那么难吗?究竟为什么?(应该是大写的为什么。) 我学识浅薄,没有机会去接触训诂之学,也没有想解决搞不懂的问题,而是被这个为什么要把它弄成搞不懂的问题,有时候会伤伤脑筋。当然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多去了,何劳我来费神? 文字当然后于语言,初民能够牙牙地表达思想的时候,绝不会之乎也者这一套。语言之后出现的文字,因为书写工具的困难,尽量使书面语言简化也是必然的,(四大发明的老祖宗怎么会用上龟甲和竹简的,如果像欧洲用羊皮,埃及用纸草或者什么民族用泥砖,也许汉语古文的行文会是另外一种格式了,)简约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并不止于此。 能够掌握文字的首先是统治阶级,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一項重要的特权,中国把文字的发明说成鬼都吓哭了,可见文字成为一种维持统治的工具的重要性,所以最好只有统治阶级能够掌握,老百姓望而生畏最好,写成的文字也让你们搞不懂最好。 在这方面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我觉得做得合理些。估计他们的统治老祖宗的做法是把文法搞得很繁琐,使得你们老百姓非常不好学,也算是一种独占文字巩固统治的手段吧。就我的粗浅学历中所知,例如俄语,名词代名词形容词都有性数格的变化,(一个形容词就有三六一十八种变化),动词的时态加上变位,又是一二十种变化。法语简单了一些,把名词形容词的变格去掉了。但这种做法毕竟有些好处,那就是使得语言更加精准了,而不是像古书面汉语专门弄得更加不精准,还加上更难懂。其实要说起来,如今天下流行的英语倒因祸得福,由于1066年法国诺曼地大公占领英国,统治英国达三百年之久,法语成了官方语言,英语却被打人了民间。历经 300年间在街坊乡里的摸爬滚打,老百姓们为了方便,可把那些变格变位都逐渐省掉了,到现在只留下一点小尾巴,就是那个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要加S,另外动词to be和to have 还有简单的变位。如此而已。 我觉得这里的确显示出东西方的文化和理念的不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老祖宗的做法真正是作茧自缚,搞的一套老古董玩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实在对不起后代的子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