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根据我自己有限的亲身经历,和我能够接触的二手材料,来介绍一些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1949年以前的,没有党化以前的,学校教育的情况,看看那个时候的学生的怎么样学习和生活的。这里介绍的情况自然的零零星星,一鳞半爪,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只能够作为欣赏资料。我打算这样来介绍: @ 概况 @ 典型课程----国文课 @ 吾爱吾师 @ 趣闻轶事 下面是概括介绍: 我过去上过四个中学, 即重庆的立人,南开,和清华中学,及南京市立三中。那时候的好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校的教育宗旨,一般都要求学生住校,以便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教育管理。学校的教育方针,基本上是贯彻德,智,体。美,群这五育。前三者为基本,加上美育和群育是为了青年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群育主要是培养团队精神,通过集体生活,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也通过童子军课程。 由于实行寄宿制,学校用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也可以说是在上面五育之外再加上生活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服装,仪容,生活习惯都有具体要求,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例如在南开中学的每一栋教学楼的进门大厅,正对入口设有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面刻着镜箴。箴言是: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鈕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气象: 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 宜和,宜静,宜庄。》 这是张伯苓校长提倡的“镜箴自鉴”,让每个学生进门就观照自己,随时警惕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文明举止。清华中学更有一个特殊的措施,即男生入校报到时必需交出自己的长短外裤,由坐在报到处的缝纫师用缝纫机将裤包缝死。这是为了避免男生在走路时手插在裤包内,而显露出自由散漫,甚至吊而郎当的味道,要走路就要走得正而八经的。 南开中学对学生宿舍的内务每天检查评比,对每个人的整洁情况订出红,兰,白,黑四等,逐日公布。得到三个红美记小功一次,得到三个黑美记小过一次,集三小过为一大过,而散个大过是要开除的。所以大家都不敢不重视清洁卫生,更有不少同学为了追求红美,把宿舍弄得十分漂亮,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 童子军课是很受欢迎的课程。本来童子军是20世纪初年一个英国爵士为了培养青少年勇敢精神和野外求生的能力而建立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组织,这里不去说它。每个初中生都是童子军,无须申请。有制服,行三指礼,代表智仁勇三个要求。另外童子军的三项承诺,即: 准备 日行一善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童子军是以野外活动为主,所以每人配备一根童子军棍和一根童子军绳。用绳打结是课程之一,要學会打10种不同的结,如瓶口结,双套结,结绳结等,要学会用军棍和军绳做绳梯,架设简易浮桥。旗语是野外联络的重要工具,也是主要的课程。当然架设野外帐篷和学习野炊更为重要。露营活动和偸营活动是大家最喜欢的项目。通过童子军课程和活动,培养勇敢精神,促进团队精神都极起作用。(顺便说,我的童子军毕业考试不及格,原因是旗语失败。考旗语是两人一组,我们两人把约定的联络信号弄拧了。因为考试是在两个山头上联络,距离远,根本分不清人,多组一同考试,弄错联络信号就不知道谁是对手,得了零分,) 那时候并不强调参加生产活动,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有劳作课。劳作课有泥工,(烧陶器)和竹木工。也有园艺工作,(种蚕豆),女生的第一课是教打补丁,(五种补丁。)做竹木工还要学会自己动手做工具,如用钢丝刻齿做钢丝锯,用沾水钢笔尖磨成小园凿等。我们用竹子做过刻花笔筒,用竹子做小汤勺。那时候条件差,一切都是因陋就简,然而做出来的成品课不差,期末开展览会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在劳作课带动下,同学做滑翔机模型,做收音机等都大有人在。(我的劳作课毕业考试又不及格,因为手笨,小园凿做不好,那小汤勺就挖不园,加上童子军课不及格,几乎不能毕业。) 学校里没有政治课,但有公民课。公民课有政治意识,但不带特定党派意识。我只是在武汉大学,一年级设有“三民主义”必修课。此课有教师,但不上课,完全自由学习,期末写一篇论文,也就是读书报告,作为评分依据,没有不及格的。很明显这只是聊备一格,完全没有当成一回事,可见执政党的宽松。 公民课是培养公民意识,造就合格公民的准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人己关系,亲属关系,社会构成,国家,政府,公民权利义务,法律常识。伦理道德诸方面。在共产党统治下公民课被取消了,这是它钳制思想,实行愚民政策的手段。所以大陆社会只有愚民,顺民,暴民,没有公民, 自然没有公民社会。大陆老百姓急需补上公民课,但是办得到吗? 学校通过经常性的邀请社会名流专家学者来演讲一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我在过去曾经介绍过的。在学校如清华中学,党团是不准在学校活动的,至少没有公开的组织。校长傅任敢先生是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办公室秘书,他苦心积虑,提出“关心时事,不问政治”的口号。 学校规定每班订三份报纸,即《中央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为了督促大家读报,在每天早晨全校集合早操时,任意抽一个同学上台去向大家讲解前一天的时事。这可成了每天大家最紧张的时刻。几百双眼睛都集中注意训导主任的那双手,看她抽到哪一班的点名簿?如果是别班,一颗心就放下了;如若抽到了本班,则更加紧张,一直要到那“幸运儿”的名字念了出来,这才松了一口大气,等茯搘L(她)到台上或口若悬河,或张口结舌的表演了。其实一般说来并非没有读报,而是咱们中国孩子习惯性的胆小,不出众的传统;若是美国孩子养成了那种争先恐后抢发言的风气,又岂会如此。当年学校的这个举措同时也希望培养同学公众发言的勇气啊。
中学的点滴介绍大体如此,至于进了大学,只有四个字,叫做“完全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