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代,很多时间是在琳琳家渡过的,他们一家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和关爱,不知不觉当中就好像是我的第二个家一样。有时候我一直呆到晚上都不想走,曾经有过一,两个晚上,很晚才回家。
夜了,他们家会煮潮州粥来吃——其实,每家人的家常菜还是会有点不同,我知道琳琳家的潮州粥不一定是最地道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最好吃的。潮州粥分白粥和咸粥,正宗的潮州粥里头的米粒是没有煮到烂的,还有点水是水渣是渣的感觉,他们可以往里面加一些碎蚝,花生,虾米碎等等,然后就着咸菜吃。至于说夜晚吃粥,在广东人来说,有一种传说,是学功夫的人练完功,由师母煮的粥来给大家吃,所以广东话“吃夜粥”的意思就是学过武功,有点功夫底子的意思。
现在在香港甚至北美的一些香港人开的粤菜馆,有的营业到半夜的,到了夜晚九点半开始,就提供“潮州打冷”,也就是夜宵,食物有点类似以前大排档的小吃,分量稍许轻一些。关于打冷,也是有一个故事的。
“打冷”源自潮汕的方言,50年代在香港卖夜宵、卤味的潮汕人多肩挑扁担、箩筐,沿街叫卖。同乡人见到要买。就用潮汕话招呼一声“担篮啊”(担篮子的,音近粤语发音的“打冷”)。操粤语方言的人不解其意,也依样画葫芦,发谐音招呼叫卖的小贩。后外延为“吃潮州菜”。(尤指夜宵)。
打冷的食物通常是潮州大排档经营的大众化冷盘熟食。这些食物不同于潮州筵席常见的燕翅鲍参肚等高档菜肴,多数是潮州风味乡土菜式,有卤水类,如卤鹅、卤猪脚、卤豆干等;鱼饭类,常见的有巴浪鱼、大眼鸡和红鹦哥鱼等,按照潮汕的食俗,薄壳米、红肉米和冻红蟹、冻小龙虾等贝壳虾蟹均属此类;还有腌制品,常见的有腌膏蟹、腌虾姑、咸血蚶和菜脯、咸菜等;四是熟食类,如猪肠咸菜、猪尾炖豆仁、春菜煲等。这些菜式全部都以明档方式摆放出来,或大锅慢火煮着,客人站在摊前,无需询问菜名,看见喜欢的用手一指,旁边点菜的人便会记录下来,有时刚坐到位子上,所要的菜肴已然送到餐桌。潮州打冷,就是这样一种潮式快餐。(此处资料引用百度)
话扯得有点远了,言归正传,大哥家的潮州粥是白粥,煮得早已经软烂绵稠了,夜晚临走的时候,大哥就会说,吃完粥再走吧,这时候琳琳也把碗筷拿出来。在我自己家一般吃粥有很好的自家的咸鱼,但是不会有其他的菜,所以我一直以为吃粥是不会有菜的,没想到在琳琳家吃粥却是有很丰富的菜,甚至有新鲜的白斩鸡!就着热乎乎的白粥吃,真的很香,还有潮州的咸菜,吃完粥,他们就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准备歇息了。记得有几次我没有骑车来,夜了,吃完粥,大哥就骑着单车送我回家。在那夜朗星稀的晚上,天空中挂着一轮皓月,月光下大哥悠悠地骑着车,一边哼着歌曲,一边和我说些闲话。
到了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快要离开家去上学的时候,大哥有一天跟我说,星期六晚上你有空吗?我说可以,大哥说你7点钟去环市路那家西餐厅,我请你吃饭,庆祝你考上大学。我说好的。到了那一天,我有点感冒了,但是还是准时去了西餐厅,到了门口见到大哥,大哥带我进去餐厅坐下。我还从来没来过这家餐厅呢,也不懂点菜,就让大哥代劳。大哥点了什么菜已经忘记了,但是记得是点了啤酒喝,大哥说我专门带你来这里,因为我觉得从今天起,你就长大成人了,以后跟人出去吃饭应酬就懂得是怎么回事,不会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了。嗯,还有,你以后放假一定要回来看大哥哦。
大哥点完菜,等那个侍者走了,又拿出一包东西给我,说,这个是我们潮州的特产,送给你当是礼物,你看看。我拆开一看,是一件短袖的绣花丝绸衣服,粉红色的,方领口,沿着领口的边上是一圈绣花,还有袖边和胸前上也有绣花,很雅致。“这个叫潮绣”,大哥说,“我们家乡出产的,喜欢吗?”
“喜欢”,我点头。
西餐厅还有音乐,很好听的,就是光线比较暗一点,大哥没有再说话,我吃完晚餐,大哥说他开了公司的工具车出来,送我回家。
第二天我启程,因为感冒,头晚还喝了啤酒,结果喉咙肿得很厉害,一直到了学校,病了几天才好,不过我没有后悔喝啤酒,这也是我第一次喝啤酒,因为我们家的习惯是喝药酒的,从来没有喝过啤酒呢。
后来放假,我都有回去看大哥一家,一直到现在。(全文完)
(资料图片,来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