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续谈京剧 在京剧界,我们没有接受过正式科班训练的都被通称为外行。外行谈戏,思想上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较少,放得开些,当然也可能不切实际,姑妄言之吧。 上次谈了京剧剧本问题,与此相关的是京剧的题材,或表现的对象问题,这里面的基本区分,就是表演历史题材还是现代生活。其实像西洋歌剧和芭蕾舞剧这些从前现代(pre-modern)的历史中走出来的艺术形式,都有这样的问题。在中国,还在民国时期,大师如梅兰芳都作过表现现代生活的尝试,其他艺人也均有接触,但当时也不过是票房竞争,作为艺人争奇斗艳的手段,谈不到方向性的问题。49年以后这方面尝试多了一点,而到了那个“文化大破坏”时期,就出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十亿人口的大国, 禁绝了其他戏剧创作,而倾全国之力,用几年时间搞出了8部现代京剧。 这八部现代京剧,由于他的险恶政治目的,在毛死江倒之后立即被打入冷宫,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又开始出现在舞台上。我没有跟踪到所有的资讯,不知道共产党是否曾经给这八个戏作出过平反之类的政治结论或官方评价, 但现在各地舞台上照演照唱是不争的事实。 进步人士,出于对文革和共产党的憎恶,对这些戏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极左分子当然还是希望大树特树,而一般人则持各取所需的态度。我自己的看法,就事论事,(即撇开江青的丑恶目的),这八个戏是京剧对表现现代生活的大规模的尝试。这次尝试的结果收获如何,我自己的看法是,在表现方法或手段上没有什么成就,只是在京剧音乐方面,在伴奏上,在唱腔上,丰富了些,实际上是集中浓缩了过去历年京剧老艺人的创造的精华,旋律上有些新尝试,一些唱段得以流传,并在此基础是出现了京歌,算是增加了歌曲的一个变种。(?)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种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实验,证明了京剧并不是一种表现现代生活的好形式;我已经有有了歌剧,话剧,电影电视各种更适宜的艺术手段,京剧没有必要来勉为其难。实际上除唱腔外,其他的京剧艺术手段在这里都发挥不了优势,尽做了些削足适履的事,尤其京剧最有特色的舞蹈即身段完全用不上。看来京剧还是留在历史题材的园地里为佳。少量一点尝试,比如改编一点名著如“雷雨”“原野“或个别莎翁名著,调剂一下口味,未尝不可,但那不是方向。再说一遍,其他艺术手段已经足够多了,京剧不必凑热闹,这里也可以说是一种分工吧。要不是江青那个泼妇她自己喜欢唱戏,又有共产党的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致的文革这种历史时期,哪里会有这八齣戏的这回事啊?这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是历史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却意外地,(连程长庚和慈禧太后也没想到)让几亿中国人唱了几年戏!!!可笑,亦复可悲!那些颂扬专制制度好办大事的人们听着:一个人的好恶可以左右十亿人的命运,如果你们的江青娘娘当年是喜欢猴戏的话,你们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子? 历史这个大玩笑开的结果,损伤了中国的文艺界,不过倒为京剧带来了些意外的好处,因为那些唱段被以强制手段在全国推广了那么多年,通过耳濡目染,几乎多半中国人都熟悉了京剧的一些旋律,这对于现在挽回京剧颓势,推广京剧艺术却成了较有利的条件。 昨天我和美籍华人,被冠为文化使节的宋飞鸿女士在一起聚会,(她是京剧老艺人宋保罗的女儿),她现在每年经常回中国参加演出或专场演出。据她说,她到一些厂矿或地方单位,如果唱那八个戏的唱段,可以吸引来一两千人,如果是传统老戏唱段就只有百把人。这是现实的情况, 因为传统已经被割断了多少年。我们只能利用目前的这种特殊条件,逐渐引导观众回归传统。 我和她的看法比较一致:我们并不可能期望大众对京剧的兴趣能够像对一般影剧一样。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喜欢看京剧,这就是个庞大的观众群,如果这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人喜欢唱京剧,这就是一个庞大的票友群。京剧作为一门比较复杂全面的艺术形式(夸张说叫做博大精深),能够像歌剧和交响乐在西方一样维持一定的爱好者和观众群,在此基础上再求进一步发展,也就不错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