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今日中国与19世纪美国发展相似 2010年11月26日绿公司 文 ︱ 米姆 瓦瑟斯托姆 两位美国历史学家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19世纪美国经济崛起的情况作了对比,发现很多相似点。 中国是否正在史无前例地跃升为全球经济霸主?是的。马丁·杰克斯在他那本引发很多争议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自信地断言,这个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正遵循着自己的特色,沿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发展道路,顺利地在向世界第一迈进。但有些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持有怀疑观点的经济学家约翰·马丁和对冲基金老板约翰·恰努斯也很有把握地预测,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将把中国拖入类似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的“失落的十年”的境地。持有类似观点的乔治·弗雷德曼在他的畅销书《未来百年》中,作了简洁有力的阐述。近期,你有时在机场的书店可以看到,《未来百年》和《当中国统治世界》会一起放在书架上,弗雷德曼认为,中国的状况只是类似“服用了兴奋剂的日本”。 然而,我们也明白对中国的各种大胆预测常常会很快落空。即是是现在的研究。我们把眼光转向将19世纪的美国和当代中国作一个对比研究。这会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中国经济的发展程可能会不太顺当,但会不断向好。这和一个半世纪前美国的情况很相似。我们研究发现,现在中国的情况与其说让人联想起1980年的日本,还不如说和1850年左右的美国情形更相似。 请别误解了我们的观点,我们没有认为中国会不断突破瓶颈一路发展。中国面临着各种惊人的挑战:从快速老龄化的劳动力、特有的腐败、到日益短缺的能源。但说到各种挑战,并不影响我们将现在的中国和当时的美国进行对比。因为,1850年左右的美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当时的美国,如同目前的中国,占主导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大规模地城市化和工业化。到1850年左右,美国也在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大量生产各种质优价廉的纺织品、钟、枪支和其他产品。英国将这一奇迹称为“美式制造业体系”,成为全世界羡嫉的对象。和目前中国似乎能无限量生产各种廉价产品从而引发各国的愤怒和羡慕的情况类似。 美国的一些评论员抱怨中国的成功是基于耍花招(如操纵人民币),可疑的商业做法和对版权的肆意妄为。他们的论调和当时英国人评论美国崛起时相似。那时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工厂也纷纷模仿英国兰开郡工厂最新的技术成就。连狄更斯也抱怨,他的小说在美国被盗版销售,他却分文未得。用马克·吐温说过的话,“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常常惊人地相似”。可能不是他老人家的原话。但这就是当时的写照。 那么怀疑论者所称的中国经济泡沫如何看待?在美国崛起的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次的房地产投机泡沫和破灭。每一次,经济总会恢复并再一次走热,也和现在中国的情况很相似。 那如何看待中国政治结构(名义社会主义)和经济结构(广泛资本主义)之间的基本冲突?在1850年,当时美国政治结构和当代中国迥异,但也不乏冲突。虽然美国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付出而感到骄傲,但当时奴隶制度在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妇女缺乏基本的权利,土著美国人大都被粗暴对待。如同在整个十九世纪,美国全力以赴解决这些矛盾一样,中国在未来数年也会解决目前的冲突。这需要对经济采取更严格的监管,而同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中国人现在在赚钱和花钱的问题上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但在政府如何治理上,仍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在本文做的类比还相当粗浅,但还是有其价值,为我们看待中国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和1850年左右的美国进行对比,我们至少走出了两个误区: 第一,中国的发展不是在历史上无迹可寻的。也不是走着和美国发展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道路;第二,中国的经济繁荣必将很快终结,就像曾经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美国人需要打破这些思维框框。否则,我们很难把握这个太平洋彼岸年轻国家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61年)这个向世界经济顶端不断跳跃冲击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美国的焦虑很正常。想当年,年轻的美国不也让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坐立不安嘛。 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是其人民而非货币 《时代》周刊,2011年12月7日 内容如下: 众议院近日通过一项针对中国币值的法案。说好听点,这只是徒劳的故作姿态,搞不好反而会诱发危险。更让人忧虑的是,它将为美国反华情绪推波助澜,而这种情绪将错判中国下一发展阶段的真正挑战。 中国制造的许多商品即使涨价20%也不会改善美国工厂的竞争力。结果可能只是让越南、印度等其他低工资经济体受益。而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同样低估了其汇率。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并非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实际恰好相反:中国在价值链中位置的日益提升将是美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新挑战。 过去30年中大部分时间内,中国并不需要投资人力,只埋头生产低工资和低利润商品。如今,中国希望进入高质量商品和服务领域。正如其政府明确表示的,这意味着其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要像过去坚定建设高速路一样实施人力资本投资。 北京从1998年起就大力扩大教育系统,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已3倍于以前。此后10年,中国高校数量翻番,学生增加4倍。就在遭受预算大幅削减的欧美大学举步维艰之际,中国逆势突飞猛进。这种史无前例的教育投资对中美两国意味着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估测,在美国,完成中学教育的工人生产力系数为1.8,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系数相当于前者的3倍。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开始提升价值链,进军不久前仍被视为西方特权的行业和职位。这才是来自中国的切实挑战。这并非北京操纵汇率所致,而是源于战略投资和勤奋工作。最佳应对之策并非恐吓威胁和关税壁垒,而是让美国经济和工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作者法瑞德·扎卡利亚,王会聪译) 2011年是“融毁的一年” 中新社纽约12月9日电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对即将结束的2011年进行了全面总结,总体论调悲观。将于12月19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发表文章,通过“融毁”一词勾勒出2011年的重大事件。 文章首先提到了3月份日本大地震造成核电设施的“融毁”,并进一步指出,日本政局也同样不稳定。文章说,2011年的日本政局继续表明,日本“更换首相如同民众换手机一样频繁”。 在谈到当前欧美经济困境时,文章说,2011年希腊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融毁”。美国信用评级也同时遭遇了“融毁”。文章还用猛烈的措辞抨击美国国会在债务谈判问题上的无能。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成员国领导人9日继续就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进行紧张磋商,防止欧元崩溃。美国政府也在艰难寻找解决本国债务和税收问题的出路。另外,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今年8月遭遇了历史性降级,对美国金融和经济局势影响深远。 文章接着谈及席卷北非中东多国的政治动荡。文章说,一场接一场的政治动荡令本地区多位政坛铁腕人物“融毁”,其中包括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和突尼斯前总统本 阿里等。 在美国国内事件方面,文章着重谈及了“占领华尔街”示威运动,指出示威显示了美国中产阶级面临“融毁”。“占领华尔街”示威者自称“代表99%的民众,对抗1%的富豪”,与当局激烈冲突。在谈到正在进行的美国总统选战时,文章还不忘对一度热门的共和党总统参选人、佛罗里达州州长佩里揶揄一番,称他在辩论中忘记自己的政治主张,是遭遇到记忆“融毁”。 《时代》将“占领华尔街”示威评为2011年全美首要新闻,将北非中东多国的政治动荡列为2011年全球首要新闻。该刊物评出的今年全美十大新闻还包括:美国总统选战、美国经济疲软、美军撤离伊拉克、乔布斯去世、美国极端天气增多等;同时评出的全球十大新闻还包括:“基地”头目拉登被击毙、日本地震海啸和核灾难、欧洲债务危机、卡扎菲身亡、非洲大饥荒、挪威杀人惨案、巴勒斯坦争取“入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