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那一幕幕有时候又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几个月之前,老朋友从新西兰来访,当年他是我最要好的哥们D先生,还是同宿舍,来自77级的老大哥,本科也是学的数学专业,还是我的围棋推进“老师”,就是我在小说《鹞鹰》里面写的那位。而她,Z小姐,是热能专业的工科才女。他们两位,不仅在我的“参与”下成为夫妻,而且,还一度是我的“生意”“搭档”。而这个故事的起点,还是那个卖书的经历。 当年能够供人阅读的书不多,那个年代之前,中国人将大量原本非常宝贵的纸质资源,用来服务政治,原本就不多的知识分子,则用来扫牛棚和厕所。到了觉得知识分子奇缺的时候,才感觉到,到处是促襟见肘。 中国的政客,还不知道有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典故。 以英文书为例,当时,应该说是没有专业性质的科技管理方面的英文书。也难怪,那个年代开始,国家才意识到,世界上还有一种知识叫做“管理”!管理原来还需要“知识”,还需要“学习”。虽然在随后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拍脑袋做决策的事情还是在一再发生。即使是在今天,三十多年之后,占据国家资源,位高权重者,用屁股指挥脑袋做决策的事情,也还在时不时的发生,但是,那时候,已经开始有人惊醒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意识到自己这些人,将是一批引导国家未来的人才的我们,决定首开先河,出版国内第一本《科技管理专业英文阅读选》。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说干就干,同宿舍的另外一位老王同学,一方面和大家商量着写作提纲,同时分配大家各司其职,做出自己该做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主动出击,登门拜访,和浙江科技出版社联系。 那时候,咋们作为天之骄子之中的娇子,还真的被人看得起。 浙江科技出版社估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学生出版还没有开始写的书,他们居然很快就答应了。那个时代,出版一本书的“地位”和带给自己的社会价值“金量”,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到! 随后几个星期,大家都泡到黑乎乎的浙大那面积巨大的“图书馆”,我只记得,里面巨大的书架上有不少的海外杂志,里面的光线则不是很好。当年能够看到那么多的英文杂志,估计在国内的机会也不会很多。只是,用心去看的人,可能也多不到那里去。于是,我们以少数派活着。 咋们就从那些英文杂志上找文章。应该就是在那一次,我知道有一个“垃圾进,垃圾出”的句子,当时也没有真正的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随后学习“管理自动化系统”,由于教咋们的老师自己也没有搞明白他到底在教什么,我们也只能是更加的糊涂。不然的话,在后来的计算机千年危机时,救助危机的那个语言,我们在那时候就应该把握了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可怜也可悲:堂堂的如此大国最厉害的大学之一,居然只有这样的教学水准! 不管怎么样,有粮咋们吃粮食长大,无粮咋们吃野菜也得长大!就这样,几个星期的艰苦作战,硬是寻找,翻译,编辑,出版了咋们的第一本书!!!还是集体合作的产物。那时候,意识到将来是搞管理的,是管理国家的,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团队合作应该是极为重要,所以,很多工作也就基于团队来做。 书是出版了,可出版社给不了稿费。虽然咋们也没有想到要稿费,可是,出版社又觉得不好意思,还是应该得给点什么。于是,就想到了给咋们几百本书。 几天之后,带着熟悉的油漆特有香味的书被拉回来了,可是,怎么样处理呢?十一号男人“精英”,居然没有一个人敢和我“赴汤蹈火”。而我一个人又没有“单刀赴会”的勇气。于是,我想到了一起在研究生会做公干的那位“天不怕,地不怕”的Z女士!没想到,我对她一说,她没有犹豫半秒,还居然一拍即合。一个找不到男人敢干的事情,她敢:咋们一起闯! 在那一刻,我的冒险精神一定开始升华! 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当时做那件事需要多大的勇气! 第二天,我们借了一辆三轮车,可惜,我不会骑,而她居然会! 厉害不!!!如果你用时光镜头回放:一个美女骑着三轮车,一个帅哥悠闲自得的坐在后面,漫不经心的流连着来来去去的俊男靓女,享受着初夏温和的微风,置身于花园一样的浙大校园,你会不会也开始得流口水?浙大校园可是国内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排在前五名应该是没有悬念的。是不是第一,差别只在你的口味。何况,旁边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紫竹院公园,谁能比?!那时候的世界,对于那时候的我们,何止是用美丽可以描绘出来的?! 她是浙大79级的本科,来自南京一个教授家庭。毕业后又考了本校的研究生。79年全国录取的本科生才区区27万人!也应该算是当年高中毕业生中,十万分之一的厉害角色了。那该是什么样的“巨无霸”呀! 是她骑着三轮车,我坐在后面,两个人一起在校门不远,校内找了一个阴凉处,开始卖书! “卖书,卖书”,开始叫的几声,脸红的速度,比话语出口的音速还要快! 一天下来,收获还不错:我们卖掉了一本!对的,是一本。零的突破。 第二天,咋们两又守了一天,又卖出了几本。最后,觉得市场需求太小,堂堂的浙大那么多的优秀学子,居然没有几个人读管理的英文书。让人想起来都难受。那时候,马云还在好远之外。段永平本科毕业之后已经选择被“下放”到工厂(他在第一线工作了几年之后,带着问题进入人民大学读经营管理的研究生,我在那里才第一次遇见他。他的不少昔日的好友成为我的好友。)而史玉柱,应该是已经本科毕业离开浙大了好几个星期。 不然的话,他或许会买一本,应该买一本。买了之后,或许他的管理水平会长进不少,也不会有后来在深圳的倒下再爬起,他很多年之后在美国上市的巨人集团也会业绩好很多,于是,我的重仓投资也会收获大大的。 我们当年的三轮车,就是停在数学楼的前面!!!似乎是冥冥之中,我们意识到了什么,但是,还是让命运开了一个玩笑,大大的玩笑。 管理书没有卖出几本,但是,当年本科来自数学系的同学,后来都做了与经营和第一线管理有关的工作,这是不是也有点意思? 还有,Z小姐也因为那次成功的商业合作,让我觉得,应该回报一下,为她和老D,穿针引线。于是,这才有今天在新西兰的又一位华裔富商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