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写过一篇“孩子学繁体字好还是学简化字好?”的文章。可能是题目取得不好,被一些人理解成“学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了,误解为学了繁体字 就不学简化字。其实我想说的是“海外华人孩子应该学一点繁体字”。 时隔一年多,通过我在这方面的观察,我觉得现在已经不是应不应该学点繁体字了,而且必须学一点繁体字了。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现实情况。 拿我居住的新泽西为例,海外中文报纸杂志,收费的如“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汉新”月刊都是使用繁体字;免费如“侨报周刊”,“发现”双周刊,“新像周刊”,“新州周报”,“大纪元”等,也全部都用繁体字排版。“侨报”没有看见,网上电子版还是简体字,应该印刷版也是简体字。就是说,现在新泽西上面上印刷出版发行的中文报纸除了“侨报”以外,全部都是繁体字版了。当然网上热门中文网站像“文学城”,“万维网”等还是简体字版。但是海外长大的孩子对那些文章讨论的问题不会有兴趣。 其次,新泽西的中国商店,餐馆的装璜,门面,广告等大多数也都是繁体字。中国超市卖的一些食品包装也有相当多的繁体字,比如常常看见“麵條﹐湯圓﹐餃子﹐雞湯麵﹐小粶o辣蘿蔔乾”这样的字在包装袋上。 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学中文的目的除了考Chinese SAT, AP, 就是会用点中文。虽然对“会用中文”的要求有高有低,但至少可以看懂简单的商标,商品,和商店名吧。但现在这样的现实情况,海外孩子即使在中文学校学七八年(从六岁到十四岁)中文,出来以后仍然完全不能读中文报纸,也认识不了几个商品名,甚至商店名。这绝对不是大部分家长所期待的。 有人会说,现在大陆是以简化字为主,我们的孩子,如果回大陆探亲,或将来长大了到中国工作,简化字就有用了。这当然对。但孩子去大陆探亲的次数应该是屈指可数,到中国工作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就我们这样的“中国通”海归的话,基本上都会变成“海带”,更别说他们那点中文管什么用。而且现在中国繁体字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虽然报纸还是简体字,但广告,商店牌子繁体字越来越多。而且这趋势正方兴未艾。 如果讲得稍稍高雅一点,就像我们常说的让孩子接受一点中国文化的熏陶,那么繁体字就更需要学一点了。比如中国书法上的楷书,隶书,行书,过去的碑帖都是繁体字,就是现代的书法家也也还是以写繁体字为主。海外孩子去看书法展,不是完全不认识,就是认为那都是错别字。哪怕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用繁体字写的不在少数。 就如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我们的父母是谁,祖父母是谁。那些被收养的孩子常常苦苦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找不到则会觉得是一生的憾事。我们学中文也应该知道一点中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文字从甲骨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的发展的历史既非常引人入胜,而且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简体字是从繁体字变化而来的,它们是如何变化来的呢?教一些简体字是如何从对应的繁体字简化而来,不但有助于了解历史,而且会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死记硬背中文要好多了。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繁体字很担心,觉得笔画太多了,他们记不住。简体字都学不好,还学繁体字。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其实是多虑了。我这两年在华夏中文学校教八年级。从去年开始,我有意识地教学生一点繁体字,选一些很典型象形字与会意字入手。比如“魚﹐馬﹐門﹐鳥﹐龍﹐國﹐醜”。学生看到“門”比“门”更像门。当告诉他们“魚”下面的四点是鱼尾巴,他们觉得很形象。馬”的四横是马鬃,下面四点是四条腿,他们觉得很像,很有趣。他们觉得很好记,一点都不觉得笔画多。 现在布置生词抄写的作业,要求学生除了抄写简体字以外,还需查出这些字对应的繁体字来。大约15-25%的字有对应的繁体字,有时候20几个字没有一个有繁体字。每堂课的听写,有一半的学生不但能写出简体字,而且还能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来,即使我并没有要求他们那么做。为此我给那些写出繁体字的学生一些加分,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这说明只要引导得法,孩子们会喜欢学一些繁体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