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在“展现汉语文化魅力,激发孩子学中文的兴趣”一文里曾经提出了我对海 外中文教学的一些想法与实践经验。在今年刚刚召开的华夏教师大会上,我又做了 一个专题发言,题目是“海外中文补充教材的选取与编写”。这是继去年发言的基 础上,更加具体地总结我三年多来在补充教材的选取与编写上做的一些尝试,给有 兴趣的中文老师,学生家长做参考。
孩子应该学中文这是海外华人的共识,所以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学校成了海外华生活 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的中文教学效果却很难让人满意。大部分情况是,家长们 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但孩子的中文却仍然很差。更为烦恼的是,孩子越大越不愿意 学,而且把上中文学校变成了被迫要做的事情。
能不能有所突破,让孩子觉得学中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一直在探索一条学生 欢迎又有效率办法。我想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材的问题。不少海外中文教学的老 师可能与我一样,觉得现在的中文教材,存在很多问题,很需要有一些好的补充教 材。那么现行教材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补充教材呢?怎么去选编补充教 材?怎么知道这些补充教材是不是好?这就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一,为什么需要补充教材?
1,现行教材的局限性: a, 现在的教材有一些洁癖。喜欢名人名作,唐诗宋词,文笔优美的文章,而将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相声,对联,歇后语,字谜,拗口令等都排斥在外。 b, 教材没有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口号堆砌式的介绍中华文化,就是用中 文讲外国名人的故事。比如《中文》。 2,内容太肤浅,太幼稚,孩子气太重。忽略了学生心理需要。比如《朗朗中文》, 很难吸引孩子。越到高年级,这种脱节的情况越严重。 3,有些课文在中国使用具有教育意义,但不符合美国情况。不但不具有教育意义, 而且孩子也不理解。 4,七八年级的孩子是反感学中文的年龄群,放弃学中文的比例很高。原因之一就是 教材太枯燥无味。
结论:增加具有趣味性,内容丰富的补充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补充教材的选编原则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中文?或者往大一点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多数中国人 认为学中文也好,学习别的科目和手艺也好,都是为了实用。但是人为什么学习还 有一个原因:就是兴趣。真正学得好的人,都是那些对所学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的人。 中文也不例外。以实用为目的的学习,在海外学中文碰到了巨大的挑战,孩子看不 到在美国学中文有什么实用价值。当然也就没有学中文的动力。而现实也说明这个 办法并不成功。
实用为导向教中文效果不好,那么以趣味性为导向教中文呢?我觉得值得好好探索 一下。于是我把培养学生对中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突破高年级孩子不愿学中 文,或被迫学中文,甚至大量放弃学中文的尴尬困境。除了趣味性以外,在选编补 充教材时,我也考虑到海外孩子中文读写能力低下,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以及 十几岁孩子的心理需求,等因素,总结出补充教材的选编的四个原则:
1,趣味性强 选取如象形字,拗口令,相声,歇后语,宋体字等,具有趣味性具极强的中文表达 形式。同时自编相声“Chinglish", "您贵姓?”,“说说数字”都是趣味性很强, 同时反应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的现象。“John和他的英语拗口令",写英语的拗口令, 趣味性十足。
2,体现民族文化与风俗 选取如对联,书法,十二生肖,三字经等,即有中华文化特点,又有趣味性的表达 形式。自己写的“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从古代“东西南北中”对应“金木 水火土”来解释“东西”是商品而“南北”不是。
3,反映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 选取有趣味,反应中国文化,和中美文化冲突的现状。自编的“台湾来的功夫小子”。 讲一个酷爱功夫的台湾青年,为了父亲的愿望来美留学,教美国学生功夫的故事。 自编相声“Chinglish", "您贵姓?”,“说说数字”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情 况。
4,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具有想象力 自编的“写给Santa的信”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写信询问Santa是不是真的,口气充满 稚趣。对于刚刚经过这个十二三岁的八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亲切和有趣的。 自编的小话剧“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则是寓言式的故事。以披着狼皮的 羊与披着羊皮的狼相遇产生从刚见面的相互猜忌,到后来的冲突而展开,最后聪明 的羊通过猎人战胜了狼。充满童趣,想象力,非常符合十二三孩子们的心理,学生 非常喜欢。
三,选编教材的来源与类型
a, 保持原样,拿来就用的。比如相声,拗口令,歇后语,三字经,多字成语,等等
b, 适当加工修改。比如,十二生肖,百家姓,对联,拗口令,等。 c, 没有现成的,靠自己准备。比如,宋体字,亲戚关系与称谓,繁体字,等。 d, 从自己写的博客文章中选。比如,“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John和他的 英语拗口令”,“台湾来的功夫小子”,等。 e, 自己新写。比如“写给Santa的信”,“披着狼皮的羊与披着羊皮的狼”,相声, 等。
四,试用过的补充教材
1,选取的教材
亲戚关系与称谓 简体字与繁体字 相声《扔靴子》 宋体字 歇后语 拗口令 钢笔书法 多字成语 对联 十二生肖 百家姓(前64姓) 二十四节气 木兰辞 太极图 三字经(前32句) 五行相生相克图 武松打虎(文言文) 武松打虎(视频) 草船借箭(文言文) 草船借箭(视频) 京剧 电影《小兵张嘎》 儿歌
注:三字经只是前32句,百家姓只是前64姓
2,自编教材
叶公有点冤 相声《Chinglish》 相声《说说数字》 相声《您贵姓?》 John和他的英语拗口令 写给Santa的信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小话剧“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 台湾来的功夫小子 看云的日子 白子 土法制茶 迟到的感谢 中文太简单了(繁体字)
五,补充教材的课堂运用与时间分配
华夏爱迪生中文学校用的是“标准中文”作为教材。我一般用一个小时讲课本上的 课文,每次讲一篇课文。主要是朗读,示范读与带读。现在有些老师课堂上不要求 学生读,所以有些学生不能流利地读下课文。我认为这是不好的。朗读是中文的基 本功,不但可以培养语感,而且朗读的时候,眼到,口到,心到,效果比默读要好 得多。读完课文,我会问学生:“懂了吗?懂了的请举手”,一般情况下,全部或 者大部分都会举手。然后我再讲解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词语和成语,选做后面的练 习。有时一堂课时间不够,我会在第二堂课用十几分钟继续讲课文。
第二堂课主要是补充教材。选什么补充教材来讲?先看是不是有与课文有联系的补 充教材。比如,课文有“花木兰”,我就讲“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 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故事一样,但语言很美,而且琅琅上口,学生很 容易接受。又比如,讲到课文“草船借箭”,我就讲“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 同时让学生回家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那一集。虽然是文言文, 但学生知道故事情节,所以也能理解。
有人可能不理解,白话文都学不好,为什么还要将文言文?我觉得首先,白话文从 五四开始,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而文言文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学生们对文言 文有所了解对他们是有好处的。而我的目的也就是只是让他们了解一点,不要求能 读会写,不给任何压力。
对于大多数课文,没有对应的补充教材。我有时候就根据节日来选。比如,快到圣 诞节的时候,我就选“写给Santa的信”来讲;快到春节的时候,我就选“十二生肖” 来讲,因为又一个生肖年要来了。另外,我在讲“唐诗三首”的时候,讲“对联”, 因为都涉及到对仗。不过,仍然还有很多很难找到结合点,那就比较随机地选择。 但还的考虑时间的分配,如果课文简单,不要很长时间讲解,我就选需要比较多时 间的补充教材来讲。反之,课文比较难,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讲解,我就找比较简单 的补充教材来讲。
补充教材除了课上讲,回家还得有家庭作业配合。比如,看视频,写读后感。同时 要求家长尽量帮助。这些都会增加教学效果。
六, 学生反应与分析
补充教材是不是好?是由学生来评判的。学生喜不喜欢有时候马上就能感受到。比 如相声,拗口令,“写给Santa的信”,“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我读的 时候学生就笑了。再比如宋体 字,那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很喜欢,不但自己认真地写, 还会不停地拿给我看。甚至可以听见有学生对另外的学生说:“我太喜欢这门课了, 太有意思了!”。
有时候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反映。比如,教唱儿歌以后,一位家长给我发email说, 她女儿回家上网(我给了网址)一遍一遍的跟着唱,很喜欢。最近一位家长告诉我,她 问她儿子:喜欢上中文学校吗?他说,喜欢。为什么?因为老师每天都会讲新的东 西,很有意思。他妈妈说,他对课文早就不感兴趣了。每学期总有几个家长会告诉 我他们的孩子怎么喜欢那些补充教材上的东西。
但是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告诉我孩子们的喜好,所以期末我会用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 生们对补充教材的反应。第一年是列一个表,我在课堂上一项一项地问,喜欢的举 手。但有一个问题,因为两个学期过去了,有些同学不太记得了,马上就表态有点 不太确定。第二年,我打印成一个表,发给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想,然后勾自己 喜欢的。好一点,但还是时间太短,学生没有时间好好回顾。上学期,我先在课堂 上把教过的补充教材都简单地过一遍,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然后发下问卷,作为家 庭作业带回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再选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对最喜欢的三 项,和最不喜欢的一项还要说出理由。所以得到最准确,最丰富的反馈信息。
下面是调查的大致结果:
非常喜欢的 拗口令,相声,儿歌,写给Santa的信,小话剧“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
比较喜欢的 宋体字,歇后语,多字成语, 不喜欢的 百家姓,京剧,文言文
其他的属于不明朗的。
学生反应分析
1,喜欢趣味性强,具有想象力的。
因为很强的趣味性,学生都喜欢拗口令,和相声。喜欢画画的孩子一般喜欢宋体字, 而且也能写得很好。歇后语喜欢的人比较多。儿歌是大家都喜欢的。
“写给Santa的信”,和小话剧“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学生们都非常喜 欢。这种寓言式故事和童话般的表达,非常符合与满足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需要。 在朗读这些作品时,学生们会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让他们朗读时,也会有学生边 读边笑。不论是一起朗读,还是分角色朗读,学生都很积极。
一个叫李天佑的小孩,10岁,天赋很好,中文讲得很好,拼音也好,但不喜好记生 词,所以读中文很困难。结果他的听说能力大大超过同龄孩子,而读写却落后同龄 孩子。结果她妈妈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把他放在家里了。她把他送到我班上试听了 一次课。那天我正好讲“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他很喜欢。回家以后, 花了两个小时,将剧本里不认识的汉字,一个一个查出拼音来,写在上面。她妈妈 说,从来没有看见他学中文有过这么大的热情。
第二班的毛亦伟同学还花很多时间主动把“写给Santa的信”翻成了英文。第三班的 同学在期末考试自选项目时,要求在翻译小话剧“披着羊皮的狼与披着狼皮的羊” 和做社会调查“美国人喜爱的中餐”中选一项来做,三分之一的学生两项都做了。 其余的学生大多选翻译这个小话剧。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小话剧的喜爱。
2,不喜欢枯燥和太难懂的
百家姓因为只是单个的姓的排列,所以显得枯燥,学生不喜欢。京剧本来就难懂, 加上那天我请一个京剧票友来讲京剧,本来是请他介绍京剧脸谱。但他认为讲京剧 不讲“霸王别姬”那就不算讲京剧,所以一上来就讲“霸王别姬”,当然太难了。 在我的要求下,他给了两个网上link, 一个是“霸王别姬”,一个是“三岔口”, 结果学生都喜好没有说唱的“三岔口”。除了一个学生,其它学生都不喜欢“霸王 别姬”。喜欢“霸王别姬”的学生不是因为她看懂了,而是因为她喜欢表演,喜好 那种舞台艺术。文言文因为难,喜欢的不多。但因为故事他们懂,加上结合看视频, 也有两人喜欢文言文的“草船借箭”,一人喜欢文言文“武松打虎”。
3,背景不同,喜好不同
学生的中文程度,年龄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高的,喜欢具有文化内涵的题材 像三字经,多字成语,十二生肖,太极图,台湾来得功夫小子。第一班的王易同学 (15岁)在学三字经的时候,突发感叹:“这不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吗?!”。说明他能 理解,而且能够通过比较发现三字经的精髓。后来的学生喜欢三字经的不多,与他 们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有关。
另外一个同学很喜欢“多字成语”,就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一些警句,比如“路遥知 马力,日久见人心”,“儿不嫌母丑,母不嫌家贫”。对于那些不喜欢的同学感到 不可思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喜欢?”。
总之,中文差,年龄小,思想不活跃的孩子不太喜欢“三字经”,“多字成语”, 太极图,甚至把“十二生肖”列为不喜欢。
4,视频胜过文字
“草船借箭”与“武松打虎”都有文言文原著与视频。喜欢视频的人很多,喜欢文 言文的极少。但有不少学生说,看了视频再看文言文就能懂很多。所以如果能找到 好的视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字非常有帮助。
七,补充教材的改进
有了调查结果,就知道学生对补充教材的喜好。学生喜欢的当然就继续使用,对于 学生不喜欢的教材,或暂时不用,或做一些针对式地修改。
1,简化
美国长大的学生除了中文不好以外,对很多中国人认为是常识的事情也没有概念。 比如,我讲拗口令的时候,曾经问学生:知道什么是扁担吗?大家摇头。再问:知 道什么是板凳吗?还是摇头。这些都需要解释,他们才可能懂。但我们常常疏忽了。
"台湾来的功夫小子”第二,和第三个班的学生不是很喜欢。有家长反映文章太难了, 里面太多成语,传统文化思想很深,用词也文学色彩太强。我就大幅度地删节,同 时将语言通俗化,讲解的时候尽量解释透。最近给第四班的学生讲,刚刚读完,不 少学生鼓起掌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说明改编是成功的。
“John和他的英语拗口令",原来也比较长,有不少成语,现在也大幅删节,简化, 效果不错。”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也进行了简化,变得更加易懂。
2,增加趣味性
“十二生肖”虽然受到第一班的学生喜欢,但第二班的孩子不喜欢。我觉得仅仅念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很枯燥,应该加些有趣的内容。于是我就把 它变成了:
鼠,小老鼠。鼠头鼠脑,胆小如鼠。老鼠过街-人人喊酷。 牛,老黄牛。对牛弹琴,九牛一毛。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虎,大老虎。谈虎色变,骑虎难下。老虎屁股-摸不得。 兔,小白兔。守株待兔,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 。。。。。。
通过加成语与歇后语,变成了琅琅上口的顺口溜。“老鼠过街 - 人人喊打”改成了 “老鼠过街 - 人人喊酷”,不但押韵,而且也反映现在的老鼠已经变成了人的宠物 的事实。结果,第三班的学生把它评为最受欢迎的补充教材之一。
“百家姓”是另外一个学生不喜欢的。因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读姓是毫 无意思,于是我也加了一些内容,变成了下面的形式:
赵钱孙李,木子李。 周吴郑王,三横王。 冯陈褚卫,耳东陈。 蒋沈韩杨,木易杨。 。。。。。。
将“木子李”,“三横王”这样民间流行的姓氏说法加入,将呆板姓氏排列变得有 变化,有生气了。当然就比原来要有趣了。结果第三班的学生学了以后,两人表示 不喜欢,有一个人表示喜欢,其余没有表示。比过去无人喜欢,三分之一的不喜欢 有了明显进步。
3, 增加铺垫
对联是方块字所特有的表达形式,也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但是第一个 班的学生不喜欢对联的超过一半,喜欢的几乎没有。第二个班也没有人喜欢。主要 认为是太难,欣赏不了。我把过去以欣赏高雅对联,改为理解对仗,因为对仗是对 联的精髓。所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对仗练习。比如填空: 黑(白 ),大(小), 吃饭(睡觉),看书( 写字 ),千山( 万水 ),下雨 ( 打雷 ),新同学 ( 老教师 )等。
然后层层推进演示写很简单的对联:
风吹,雨打---> 风吹大树,雨打小屋 ---> 风吹大树弯,雨打小屋摇 爸爸,妈妈--->爸爸打球,妈妈唱歌---> 爸爸爱好打球,妈妈喜欢唱歌。
这样,第三班没有学生不喜欢对联,有一个学生表示喜欢。这是明显的一个进步。 这对他们将来能欣赏对联会有帮助。
八,教学效果
大量增加了补充教材之后,学生们在学中文的同时,学了很多中国民间文化。因为 趣味性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喜欢来上中文课了,也喜 欢中国文化了。好的学生觉得吃得饱,差的学生觉得跟得上。
去年12月,我在班上搞了一次中文才艺表演,要求每个学生找一个自己擅长的项目 表演。邀请家长前来观看。有相声,朗诵,唱歌,舞蹈,书法等等。副校长亲自录 制了DVD, 后来发给了有兴趣的家长。今年准备放到春季快要结束的时候,就是明 年5月份再做。因为9月开学,到12月才几个星期,时间太短,学生压力大。等到5月, 已经有20多周了,学生中文进步很多,接触到的中文艺术也多了,容易找到自己擅 长的表演项目。
有一个混血儿的女孩,学中文一直靠中国妈妈软硬兼施逼着来学的。越大越不愿意 学了,八年级本来是坚决不想上了,因为有好朋友一起来学,加上妈妈的压力才勉 强来了。开始学得并不轻松,也没有表现出对中文的喜爱。但慢慢地开始喜欢。她 妈妈讲,她学了课文“草船借箭”不久,学校里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英文版的“草船 借箭”,同学们都听不太懂。她便自告奋勇上台讲解,把大家讲懂了。她很受鼓舞, 很自豪。她还与同学一起排练了马季的相声“打电话”,作为班上中文才艺表演的 节目。这个节目后来被学校指名在2013年春节晚会上表演,反应很好。这样的表现 是她自己和她妈妈都没有想到的。期末被评为“中文才艺优秀奖。
九,总结
我选编的补充教材涵盖了中国的传统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木兰辞 “等;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如相声,拗口令,歇后语,多字成语等;中国传统 思想与文化如太极图,五行学说,十二生肖等。编写的教材有相声,故事,小话剧 等,除了努力做到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以外,还尝试反映中美文化冲突,对于在 美国长大的孩子会容易理解。
虽然补充教材的难度远远超过课本内容,但学生和家长的反应很正面。学生感到挑 战的同时,不再感到枯燥,学中文的兴趣大大增加。另外,知识面的扩大,让他们 思路打开,自信心大增。比如前面提到混血女孩。同时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具体的 了解,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口号上。
每个学年快结束时的问卷调查非常必要,因为可以知道那些是学生喜欢的,哪些不 喜欢。这是一种与学生良好互动的过程,对于改进补充教材非常有好处。对于学生 喜欢的就保留。比如相声“扔靴子”,拗口令,宋体字等。对不太喜欢的,则修改 或降低使用。比如”亲戚关系与称谓“,喜欢的不多,我就把它变成了家庭作业, 课上不讲。京剧请人来讲过一次,但他坚持讲“霸王别姬”,而不是我要求的脸谱, 结果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效果不好。暂时就不讲了。
编写的教材应该尽量简化,加入有趣的内容的,产生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补充教材相互之间联系属于松散性,跳跃性的。在编写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机地联 系起来,将会大大地增加教学效果。比如将十二生肖与成语,歇后语结合起来,变 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学生就很喜欢。
有老师问:我两小时讲一课时间都不够,你讲这么多行吗?我总牢记中国的老话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回想自己学得中文,有多少是课堂里学的?少之又 少。我们的中文知识,除了课堂,更多的是通过看电影,戏曲,报纸,小说,听大 人讲故事,听广播,等等学到的。你把课文讲得再细,也还是有限的。老师就是把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呈现给孩子,让他们打开眼界。哦,中文还这么有意思啊 ! 他们喜欢了,自然就愿意学了。
而三年来的实践说明,孩子们喜欢这些补充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