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買菜時,看到這樣一幕:媽媽正在水果攤前挑蘋果,一個八九歲的華裔女孩手裡拿着一個綠蘋果跑來,說:“媽媽,我想要個綠蘋果!”母親彎下腰,很和氣地說:“寶貝,綠蘋果不好吃,很酸很酸,會把我寶貝的牙都酸倒了!看媽媽買的富士紅蘋果,這才是最好吃的蘋果,又甜又脆!”小女孩小聲說:“我只要一個。”媽媽堅決地說:“一個也不行,買回去,你咬一口就會扔了。”看着女兒撅起的小嘴,媽媽笑了,拍拍她的小臉頰說:“乖孩子,聽話,啊,媽媽早就試過了所有的蘋果,就是富士最好吃,相信媽媽的話!把綠蘋果放回原來的地方去好嗎?”小女孩不情不願地還是把綠蘋果放回到綠蘋果櫃盒上了。 何曾相似的一個場景啊。與這位母親一樣,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來美國後,我也試過多種蘋果,什麼red delicious, gold delicious,gala等等。試來試去還是覺得富士蘋果好吃。女兒也要求過買別的種類的蘋果,幾乎沒有例外都是吃兩三口就扔了。所以我決定今後只買富士蘋果。此刻,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和做法。 但是,那小女孩舉着綠蘋果問媽媽時的亮晶晶的充滿渴望的眼睛,還有那被回絕後不愉快的失去了光彩的小臉蛋卻久久地在我的眼前交替閃現。我女兒在吃過一陣子富士蘋果後,也曾經要求過要買別的顏色蘋果,不為好吃,只為好奇。幾乎和這位小女孩的媽媽一樣,我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絕了。我們——媽媽們——這樣做確實不無道理,但是全對嗎? 孩子對世界總是好奇的,總有探索之心。這種探索之心不光出現在學習上,也出現在生活里。本來,隨時隨地從生活中認識事物,學習知識,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他們機會從游泳中學會游泳等等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之所以出現這種在“父母是為你好”的大前提下,家長一切代孩子思考,一切代孩子做主的情況,可能是我們當父母的無意中陷入了一個盲區。也許我們過於自信,覺得自己比孩子經驗多,只要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孩子,他們就會走捷徑學會,不用再親自去嘗試。也許我們覺得自己高明,不管孩子愛好不愛好,一定要去學彈琴、畫畫,上數學班……,因為可以增加升學優勢;上大學學什麼專業好找工作,更有前途,孩子聽我們的准沒錯。也許我們覺得自己是在愛護孩子,保護孩子,自己過去受過一些苦,就不想讓孩子受任何委屈,哪怕是吃一個酸蘋果。其實,人與人性格不同,愛好各異。僅就口味來說也有差別的,即使是夫妻、同胞兄弟姐妹,在一個飯鍋里吃了多年,誰最愛吃什麼也會不盡相同。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當然,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人生體驗,積累的知識告訴孩子,也許會使他們得到某些啟迪,少走彎路。可絕不能包辦代替一切,為他們做一切的決定。有時候,孩子走走彎路,犯點小錯也是免不了的,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和積累更多的經驗——屬於他們自己的經驗。 因為看到這一幕,我不由得重新反思自己過去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現在想來,我常常高度重視女兒在學習上的探索心,卻忽略了女兒對生活中遇見的事物的好奇心,不但沒有及時鼓勵孩子去大膽嘗試,反而在有意無意間阻礙了孩子的求知慾望,甚至剝奪了她的實踐機會。要是能有機會再當一次母親——我感覺,我的反思來得有點晚,畢竟年歲不饒人,上帝不會再給我一個當母親的機會了。我希望在我當祖母的時候能做得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