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小时候背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溜熟。“清明时节,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我们这样生长在井冈山这样一个山区小城的孩子们熟悉的,因为城中央就是一片农地。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我们感受到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自“文革”始,这种传统中断了许久,后又逐渐恢复。如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清明节留在我童年中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扫墓。那时的扫墓绝对与个人和家庭无关,与文化传统也似乎无关,而是一个庄严的学校集体活动。我不记得曾经有老师向我们具体解释过清明节是怎么回事,扫墓又代表什么意义,为何是清明节这天要去扫墓?也没有哪个学生好奇地问过这一类的问题——尽管我们的心里肯定是有些问题的——在那样严肃的气氛中,是没有人会问问题的。反正,我从一年级开始,就知道了清明节要去扫墓。我们集体去扫墓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位于茨坪中心马路东头的一个不显眼的小山岗上。这个小山岗正好在市中心,站在山上可以观看大半个市区的景色,是赏景的好地方,也常常有人特意登上山岗留影纪念。这座塔是井冈山最早的革命纪念建筑,后几经修建。 这座塔始建于1950年,是由原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主导建造的一座纯木质结构的纪念塔,为的是缅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塔名“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井冈山人都尊称革命烈士为革命先烈,大约就都是随塔上的题字称呼吧。 也许是为了建得更结实些,1951年又把木质塔拆除,改建成砖木结构的纪念塔,在塔顶立了一尊泥塑的红军战士雕像。1956年,又将纪念塔的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塔顶重塑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同年,在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前的山腰上修建了一座烈士墓,将1952年在茨坪东山岗上的红军烈士墓安放的部分烈士遗骨和在小井红军医院遇难的红军伤病员的部分遗骨一起安放在墓中。烈士墓正面镶刻“革命烈士之墓”,两边书有“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井冈山革命烈士墓与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前后相依,上下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塔上面的题字写得遒劲有力,很庄重肃寞。题字人没有署名,不知道是谁,有说是某中央领导题写,也有说是原遂川中学一位老师手书。我记忆中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墓与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就是1956年修建的这个样子。有一张我四岁多时和弟弟的合影老照片的背景就是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当然,我参与扫墓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年代了。 记得当初去扫墓时,我们整队从位于茨坪南部的井冈山小学出发,沿着公路向北,前面的仪仗队队员举着队旗,抬着学生和老师们自己用竹子、松枝制作的花圈(我们曾经有手工劳动课学习怎样用筷子将白纸做成绉绉的白花),一路上还有队鼓队号,同学们还唱着一支歌,歌名我忘了,姑且称其为“扫墓歌”吧。这么一想,那优美的旋律就流淌在心间,歌词我现在还基本还记得,虽说时过境迁,歌词意境与目前有些距离,但却很符合我们当时的心境,所以大家唱得很起劲。好在现在找东西方便,我在网上很快就找到了这首歌的歌词: 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 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 举手行队礼,献上花圈表表心。 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岗铁镣响叮叮。 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 我们是革命的接班人,哪怕山高路不平, 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永远前进向前进! 桃林像红云,松柏青又青, 少先队员心里不平静。 举手来宣誓,拳头握得紧又紧。 阶级仇恨永不忘,革命精神记在心, 要做红色的后一代,高举红旗干革命。 我们是革命的接班人, 哪怕山高路不平, 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 永远前进向前进! 原来这首歌曲的歌名为《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词作者卢咏椿,曲作者刘庄。1964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节目首播和教唱了少儿歌曲《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演唱的这首歌曲随着电波很快风靡全国,《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歌曲》及中国唱片社也都同时刊发或选用。同年,中央有关部门将此歌定为全国少年儿童清明纪念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歌曲,继而该曲又被收入全国小学音乐课本。1965年1月《歌曲》杂志,把《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和《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五首歌曲,并列为“近年我国革命歌曲创作的新收获”。从此,“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的歌声就飘响在清明节的校园里及扫墓路上。 我们的队伍顺着两旁种满水杉的中心马路由西向东行进,到路的东头是纪念塔的入口,走上十几级比较宽的水泥台阶,然后台阶路就分为两条,沿着两边的山坡缓缓而上,一直通到山顶的纪念塔。山腰的墓园覆盖着漫坡的青草,山上长满青松翠杉。在半山腰的革命烈士墓前我们一列列地排好队,虔诚地献上花圈,郑重地举起握拳的右手,一起向革命烈士宣誓。这样的过程很让儿童们激动得热血沸腾,虽然年年来扫墓,但年年都感动。从这样的扫墓活动中,我们懂得了崇高,庄严,纪念,敬重和感恩…… 后来文革开始了,我在初中、高中就再没有这类活动了。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在1972年又改建了,当时的井冈山革命委员会不知道是遵循中央谁的指示,拆除了塔顶的红军战士雕像,使得顶上光秃秃的。不过即使不好看,也只能保持这个样了,因为1986年国务院公布“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保护单位,“井冈山革命烈士墓”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这是现在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照片来自网络) 此外,1987年在茨坪北山上开始建设规模更大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许多后来去世的曾经在井冈山战斗过的老红军、老将军的骨灰都安放在这里的忠魂堂,其中有:宋任穷、何长工(夫人尹清平)、王辉球、陈云中、张令彬、欧阳毅、贺敏学、温玉成、段子英等。1986年在井冈山市砻市镇(原为宁冈县砻市镇)的五虎岭中还建有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那里现已安放了20位红军老战士的骨灰(遗骨),迁葬了4位革命英烈。他们是陈毅、谭震林、滕代远、杨得志、朱良才(夫人李开芬)、陈士榘、谭甫仁、杨梅生、 陈正人、刘型、谢中光(夫人杨俐)、龙振彪、左叶、江燮元、肖元礼、赖春风、刘子云(夫人潘家珍)、匡斌、陈毅安(夫人李志强)、宛希先、袁文才、王尔琢。 如今,清明扫墓的传统已经逐步恢复,扫墓也不仅仅只限于到革命烈士墓前了,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已成为民间扫墓的主要内容。但我想,对那些为了让更多人过上美好生活而付出生命代价去奋斗的烈士们,还是应该纪念的。 童年已经逝去,歌声仿佛还回响在耳边,清明节年年来到。远离故土,无法前去为先烈,为先祖扫墓,只能以此回忆,献一缕心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