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听说艾默蕾大学的一些大学生将要演出中国的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不由产生了好奇。我与朋友约好一起去欣赏。那天傍晚,下了班就开车直奔艾默蕾大学。由于堵车,迟到了,来到该大学著名的White Hall时,演出已经开始了。我和朋友悄悄地潜进了剧场,赶紧随便找了位置坐下来。 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是我们那代人很熟悉的一个剧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个故事改编创作成京剧,1968年拍成电影艺术片。随后的几年,全民学唱样板戏,给我们打下了现代京剧的一丁点儿基础。随便点一个唱段如《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迎来春色换人间》,《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等等都能唱出来。很多对话,尤其是杨子荣在威虎厅与座山雕的有趣双关语,或者说是土匪黑话,如“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更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的,如今在遇到合适场景时也不禁会脱口而出。当年我们中学宣传队曾经排演过《深山问苦》,我扮演小常宝。在八十年代,我还有机会采访了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我们进剧场时看到舞台上的情形,知道已经是《定计》一场,错过了《深山问苦》。听了几句即知,这演的不是京剧,而是英语版的话剧《智取威虎山》。对话写得不错,有些用了英语俚语,很有味道。据介绍,这次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是由选学“CHN/EAS/REL 388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nguage, Religion, Art and Media”课程的学生们在艾利克教授(Dr. Eric Reinders)和李红教授(Dr. Hong Li)的指导下改编表演的。 “CHN/EAS/REL 388”是艾默蕾大学在今年春季学期首次为本科生开设的介绍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课程,由宗教系的艾利克教授和汉语语言文化项目的李红教授主讲。与其它院校有关文革的课程不同的是,艾默蕾大学的课程创新性地从文革的宗教信息,语言应用和艺术作品的分析等角度来探讨文化大革命对人民的思想意识上的影响。该课程刚一登陆艾默蕾大学的课程网络就受到了学生的热切关注,注册学生达到36人,远远超过任课教授的初期设想。 一个学期以来,除了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以外,师生们通过讨论和专题研究等方式来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了解,从宗教,语言,艺术和媒体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为了能亲身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在文革中的重要作用,师生们决定共同改编排演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树为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其经典唱段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行。学生们在忠于原剧内容和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并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担负起各项任务,从剧本改编,演员对白,舞蹈排练,到音乐剪辑,道具和服装设计等,学生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终于将以杨子荣为首的解放军和土匪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搬上了艾默蕾大学的舞台。 演出幕间,可以听见我们熟悉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背景音乐,悬空的大屏幕上还有一些场景显示如李勇奇的家,威虎山的山洞等增加气氛。演出过程中,两位教授一位在台边提词,一位在台下指导。同学们的表演都很认真,努力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再现历史。尤其小分队飞驰奔袭威虎山的一段舞蹈,全体学生身着白披风从剧场后穿过观众席上场,气氛热烈,舞动富有青春活力。台下观众中,像我这样的以前看过演过《智取威虎山》的华裔老前辈还有一些,更多的当然是年轻的大学生和大学的老师们。场中时而听到观众会心的笑声,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肯定。应该说这场演出是很成功的。演出后,学生们都兴奋地表示,通过排演《智取威虎山》,他们不仅切身感受到了文革中样板戏里反映的政治和艺术信息,并且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合作。 依我看,那洋子荣形象挺好,个子壮实,五官端正,双睛一聚焦,明亮亮的,颇为传神。尤其是穿上虎皮背心后的一个亮相,昂首挺胸,器宇轩昂,真有子荣同志的那种英雄气概!少剑波的A、B角都是由华裔学生扮演。可惜军装样式不地道,颜色也不是军绿,勉强可以算是绿色,看时的感觉与刚到美国时看到的美国电影中的共军打扮差不多,呵呵。 相比之下,那洋山雕就太洋气,太英俊了。洋山雕穿了件中式长袍,内里则穿的是条短裤,两截小腿光光地露在外面,还打着赤脚,与冰天雪地的场景太不相符。而其他土匪如八大金刚则大多穿着皮靴子,这洋山雕比手下人的装扮还不如,不仅与部下同甘共苦,简直是超越部下,带头艰苦朴素,颇有早年共军领导的风范啊,哈哈!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教学实践上,还是文化交流上,这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有意义的探索。 拍了些演出的剧照,请欣赏。 杨子荣 定计 打虎上山 八大金钢 献上联络图,与座山雕成了哥们 解放军战士 小分队奔袭威虎山 智斗栾平 开打 庆贺胜利 演出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