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鹤楼下来,我们直接去了武汉著名的户部巷小吃街。户部巷位于武昌司门口,东接十里长街解放路,面临浩瀚长江,南靠黄鹤楼,北连都府堤红色景区,是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一块方寸之地。
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听到武汉人把吃早点叫“过早”,感到十分有趣。一般人们都说过年,过节,过生日,很隆重的,武汉人却把早餐都称之“过早”,可见其对早餐的认真。武汉的早点花样也确实很多,我们记得的就有:面窝、豆皮、汤包、热干面、臭豆腐等等。我这次回国聚会临行前,写E问我们乔治亚州武大校友会的校友们有什么事吗?大家居然不约而同地回答:“带些武汉小吃回来!”我一愣,带小吃,怎么带?后来一想,明白了,多拍些照片不就得了嘛。所以,我在户部巷尽心尽力地拍了许多小吃照片,献给我的武大校友们,还有喜爱美食的朋友们。
一进去就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然后我的镜头就对准了那些各式各样的吃食:
好热呀,每人先来一碗酸梅汤。
竟然还有日本的章鱼烧,这可不是正宗武汉小吃啊。
这是“天下第一臭”,而且还是主席最爱吃的,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其实,我听说毛主席最爱吃的是武汉的豆皮。不过我们还是买了一份臭豆腐,大家分着尝了。分吃时的历史照片当然有,这里就不暴露了。呵呵。分吃剩下的几块,有黑的有黄的。黑的我可不敢吃,你敢吗?
冰淇淋还能油炸?闻所未闻。本来想看看怎么回事,被同学们拉到了四季美汤包店,说是他们都已经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几个归我了。
我按照武汉同学的指导把汤包去沾汤料,一不小心,汤包整个掉汤料里了:
最有名的蔡林记热干面馆门前:
看见那孩子了吗?他馋得直舔手指……你呢?
热干面的制作流程
店里面宾客满堂
这两样小吃你能认出来吗?
坐一旁大吃小吃的人群,还有不少老外呢。他们在排排坐,吃果果:
在所有的武汉小吃中我最爱吃豆皮,我先生也爱吃。不过,我们是自己爱吃的,不是跟老毛学的!当年在武汉的老通城吃过各式豆皮后,我们从此就难忘豆皮。这次我还特意仔细地拍下了做豆皮的流程,以后我就可以照着步骤自己在家做豆皮了,呵呵。
以下是百度上关于户部巷历史的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969.htm 武昌司门口为古时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