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傍晚到达武汉,入住在武汉大学东门外的丰颐大酒店。原本第一选择是住在校园内的珞珈山庄。珞珈山庄就在大体育场(现名奥场)附近,离我们最后住的梅园宿舍也很近,而且我在1983年作为北京校友会的代表应邀回校参加九十年校庆时就住在那里。后因该酒店暑假期间维修,环境不够好,聚会组委会决定改住丰颐大酒店。 丰颐大酒店也与武汉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住的多是出差到武汉大学办事的人,目前,入住最多的可能就是返校聚会的校友了。 进了丰颐大酒店的大门,迎面见到慈眉善目、笑容满面的八大金刚之一老燕同学,他担任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已经许多年了,是我们班坐镇武汉大本营的真正核心人物。巧得很,大厅里还有八大金刚之一的教授老吴同学正在办理入住手续,他与我,还有和我一起进来的小吴同学,当年都是一个小组的。随后,我们又见到了和老燕一同负责组织接待的女同学云。我和云女生见女生,室友遇室友,不用说是格外的亲热。我们班八名女生除第一年住老斋舍时分为两间宿舍,以后三年住梅园全在一间宿舍里,加之我和云也是一个小组的,平时活动、毕业实习都在一起。云是我们女生中的大姐,处理事情一贯井井有条,有她做老燕的助手,难怪这次聚会安排得井然有序了。 让人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抗癌英雄、辅导员李老师也来了,并将全程参加我们的聚会。李老师精神很好,神采奕奕,身材也很苗条,只是头发有些白了。那其实也没什么,如果要想改变,染一染就是了。李老师其实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论年龄,她比我们班当年25岁以上的“八大金刚”还要小,排在我们班老九;论资历,她虽然是老师,但当时毕竟也才毕业没多久,所以很容易就和学生群众们打成了一片。我们班是她带过的唯一一个班,她为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许许多多事情,有的事情我们当时知道,更多的事情是这次聚会在交谈中才知道的。到了第三年,她大约是生孩子吧,才离开了辅导员的岗位,由其他的老师接任。所以,与一般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不一样,她与我们班同学的感情很深,是我们7801班真正的一员,如果要给号,那就是780000号了,哈哈。 与其他先期到达的同学一番亲热相见、问候之后,我们上了一辆中巴,赶往贵宾楼去赴七七级的汤学兄、汪学兄为我们班特地摆设的接风宴,美美地享受了友情和美食美酒。 晚宴回来,有同学兴奋得不想休息,提议去校园转转。于是,我和我现在的室友小五——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女生,当年“闯关东”的女少尉加入了那几位,兴致勃勃地夜游了校园。几个人在朦胧的夜色中猜测着这是哪儿,那是哪儿,转悠了有个把小时,终于感到困乏了,才尽兴而归。 第二天在酒店用过丰盛的自助早餐后,一行人兴高采烈地正式开始了校园游。我们过了马路,从东门进去,老燕指着路边栏杆围着的地方说,以前那里是附中,现在搬走了。估计老燕就是在附中毕业的,他是武大子弟么。 走了不远,一条小街出现在眼前,我愣愣地问,这是不是以前的邮局、小卖部?又有人告诉,邮局在那边,现在已经拆了。我心里有些遗憾,当年的小邮局是个多么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啊。我们常去寄信,买邮票。我喜欢买纪念邮票,那时根本没有集邮的概念,也没钱集邮,就为着纪念邮票好看。比如,最早的猴票我就买了不少,可都寄信寄走了,甚至连收信人都没有见到,邮票早被人给剪了。好在我弟弟还收到一张,至今保留着,才证实我当年确实是买过猴票,寄过猴票的。 进了武大纪念品商店,寻觅一番,我买了点纪念品。看着外面骄阳似火,班上最小的小老弟小彭同学决定为哥哥姐姐们一人买一顶遮阳帽,同时也是纪念品。我们都神气地戴上了印有武汉大学印记的帽子,兴奋地继续前行。没走几步,忽然听见有人兴奋地喊:刘老师,您好!接着一阵问候声,欢呼声!真巧,我们遇见了当年的数学老师。他记忆力真好,还一个个地认出了不少同学,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当初,我们班与理科班7802的那些少年天才一起上数学课,对大多数同学都是一个挑战,对教惯了理科生的刘老师何尝不也是一个挑战?又要满足少年天才们无限止的求知欲,又要顾念7801班有些没有上过高中的文科生们,当时年富力强的刘老师想了许多办法,帮助同学们学习。他形象生动的比喻常常引得满堂笑声,这难度很高的课最后上成了最有趣的课,许多术语都成了我们平时调侃的经典词汇。在快乐的笑声中,我们戴上小彭小弟送的帽子与刘老师合影留念。 以后一路走,一路都有人说出这里的地名和典故。这一条条大路、小路曾留下了我们多少脚印,这一桩桩景物记载着我们多少回忆…… 这里曾是我们住过三年的梅园宿舍,虽然原来的楼房已经拆了,但在原址重建的楼房前留个影,也算是旧址重游吧。 站在行政大楼前,隔着大体育场,远眺对面的理学院,是武大校园内最开阔的地方。为迎接明年的120周年校庆,目前行政大楼正在整修。 露天电影场,那是我们周末时常光顾的地方。花五分钱门票,每人带着自己的小方凳。情不自禁地走到台上,坐下来,体验一下当年的情境。激情来了,KK同学指挥大家唱一唱当年的歌曲,一首又一首,“再过二十年”,不,已经是三十年了,“我们来相会…… 老斋舍,即樱园,是我们一年级时住过的地方。我们女生上学期住的一层带阳台的房间,应该算是老斋舍最好的房间了,当年站在阳台上看樱花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下学期住的是三楼,那就是这个门——洪字斋。 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穿着民国时的服装在此拍摄纪念照片,真好像电影里的人物走出来了。 武大学生会,还在原处。 我们心中的圣殿——老图书馆。入学后,作为图书馆系的学生,我们得到特殊许可,登上了图书馆的顶楼去眺望武大全景,可惜那时没有相机留下照片。 图书馆前的广玉兰依然在美丽地开放着,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种树和花的地方。没想到后来我居然到了它的故乡,如今随处可见它的倩影。 我们找到了三十年前拍摄毕业照的地方,在此再留一张影,不过,换了个方向。 走进学生俱乐部,一群学生正在排练节目,看了一会儿,好像是排练一个短剧。 眼前晃过我们曾经在这里举办的晚会,我们班的《高山青》、《西班牙舞》,大头娃娃舞《捕蝶》,七七级的《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一一浮现在眼前。看着他们青春的面容和身影,才真正感到岁月的沧桑。同学们见面大都说没变,还是那样儿,其实,岁月不饶人,我们都大大地变了样,只是希望内心还保留着那一份青春的记忆。 武汉大学简介: 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甚至也可算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和新图书馆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关于武汉大学的建筑,请阅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6%B1%89%E5%A4%A7%E5%AD%A6%E6%97%A9%E6%9C%9F%E5%BB%BA%E7%AD%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