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读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 方方可以算是我大学的同学。虽然我们不是一个系的,但我们在一起上过不少课。大多是大课,几乎只是碰碰面而已,没有交流。唯一有一门密切接触的课是体育课。十几名女生每周二小时在一起摸爬滚打,内中还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毕业了,我们再没有任何联系。 后来方方成了小说家,我对方方的作品一直很关注,也很爱读。她的小说《万箭穿心》一发表,就有老同学告知,立即找了来一睹为快。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方方笔下塑造的这样一位普通的活生生的武汉女人的形象而感动而思索。同期刊登的小说评论《孤独的扁担》也顺便拜读了。据说作者崔道怡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评论也很精彩,许多地方都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同意,例如他绝对地说李宝莉“不懂得爱情也不需要爱情”。任何人都需要爱情,也至少懂得一些爱情,只不过不同的人所需要的爱的方式不一样。可惜的是李宝莉所需要的爱情不是马学武能提供的,同样,她也不能给马学武想要的爱。可以说他们不是住错了那风水不好的“万箭穿心”的楼,而是进错了门,是错误结合的一对,两人的性格又都比较极端,所以有如此的爱情婚姻悲剧。
倒是马的父母,作为中小学教师,也算是小知识分子吧,自私,狭隘,封建宗族思想特别严重(不把媳妇当人,也不把她当家里人,即使媳妇一直在含辛茹苦地赡养他们),让人感到非常的失望。小宝对他母亲的憎恨,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他们直接或者间接灌输的。他们没有教给小宝真正的爱和宽容。相比李宝莉的父母,同样是普通人,却更有人情味。如马这样的父母还真有,我在海外就见到过好几次。本来夫妻过得好好的,男方父母来了后,觉得自己在儿子家,要做主,不能伺候媳妇,哪怕媳妇下班回来再晚也不做饭。挑起媳妇的毛病所采用的语言相当伤人,甚至当着孙儿女的面。最后父母实现了移民的目的,也硬是把儿子一家搅散了。况且,即使他们做了儿子家的主,也不一定就幸福。再娶的媳妇没准更厉害,使老人的日子更难过。
李宝莉真是一个无情的人吗?我看不是。除了她的儿子和公婆,其他的人都与她的关系还不错,厉害是厉害,但为人还是善良、热心的,愿意帮助人关心人(比如她在医院里,与扁担女们)。何况她那样拼命地挣钱,没有知识能力,也没有关系,只能去当个'扁担女',还为儿子筹措学费卖血,这都是爱的驱使,母性的使然。 而且还为儿子放弃了一个她真正可以托付的、知冷知热的男人。
马学武是受害者,可他也犯了错。他也从未珍惜过李宝莉,尽管婚前为了追求她,写过许多让李宝莉感觉爱情美好的情书。后来的背叛更是毁灭他们家庭的导火索。而人们却因为他最终死了,就不顾这一事实,只怪责李的告发。李宝莉固然犯了错,不该一时愤怒采取告发的手段,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变故,对马造成一系列的打击(如丢人、撤职,下岗等,最终导致他自杀)。但她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人,只是文化低,性格上有缺陷,种种原因合在一起,才有了这悲剧的一步步推进。李宝莉也是一个受害者。另外评论者还贬低李宝莉的朋友万小景,建建等人,这也是有些过分的。人都是有缺点的。李宝莉的朋友对她的关心是真诚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李宝莉很难挺过那一道道的难关。 好在方方的描写还是很中性的,她对李的性格的弱点,所犯错误,刻画深刻,也毫不留情。但我可以看出,她对李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怜惜,甚至相当多的欣赏,对她的坚强、吃苦、耐劳、不服输和敢于担当的性格刻画得非常鲜明和动人。 读了这篇小说,我以为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表达感情的方式;语言暴力或语言虐待。 写于2007年7月14日 方方小说《万箭穿心》,原载《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http://www.wyss.net.cn/Article/zpxs/200801/443.html 崔道怡《孤独的扁担》(评论),原载《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晓竹 |
|
留言时间:2010-07-16 20:40:56 |
|
|
以前看过方方的几部中篇小说,描写细腻,文风冷峻。 这篇《万箭穿心》还没有看过,准备有时间时读一读。 |
|
|
|
|
|
|
|
|
|
|
|
|
|
|
|